置頂
七種慢心
2014/10/08 19:57
瀏覽1,36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七種慢心
「慢」的定義:
《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慢」在佛教中是六根本煩惱之一,是指粗重的煩惱,能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慢」是自高陵人的意思,因為我人有個我見在,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駕於他人之上,不得不表現出傲慢態度,以他人作為作為提高自己的工具。
未證聖果的凡夫,沒有那個敢說沒有慢的存在,不說稍具特色或特長的人會有,就是極為心不服的人,亦有他的慢心存在,不過沒有適當機會,讓他表現出來而已,所以從表面看,好像是沒有慢。慢的特性,在論典中,大都說為心的高舉、心的恃蔑、心的輕蔑、心的舉恃、心的貢高、心的傲慢、心的幢旛、心的旗幟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別人,別人總是不如自己。再簡單的說:慢以「高舉」為特相,以「我慢」為作用,以「心」膨脹狀態為現狀。
一、 慢
如有他人論在那方面,諸如道德、福報、智慧、學等,確實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確是過於他的;或是他人論在那方面,像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都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但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蔑,說他有什麼,說他樣樣都不行,看我有那一樣不是勝過他的?對相等的亦予輕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是名為「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劣計己勝,於等計己等」的高慢。
二、過慢
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與自己是相等的,但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自己比他過一籌,無論怎樣他是不及我的。或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確實超過自己很多,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的?最多不過與我相等而已。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點,所以稱為「過慢」。論中把這說為「於等計己,於勝計己等、的高慢。
三、慢過慢
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不但不承認自己的不如,反而還認為自己勝過於他,別人說對方勝,自己總不服氣,以為別人故意在抬舉他壓自己,像這樣的慢心自負,豈不有點太過?所以稱為「慢過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勝計己勝」。
四、我慢
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自己的妄見以為其中個我,這本是已經不對了,進而更仗恃所執的我,令心高舉起來,表現自己所長,欺陵輕蔑他人,認為他人不如我的地方太多,應該聽命我的指揮和差遣,是為「我慢」。論中把這說為「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的我慢。
五、增上慢
此慢唯有在修行者身上生起,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稍為有了一點相應,並未有任何真正的證得,可是心自高舉的慢者,以為得了神通,是以為得到了禪定,甚至以為證得了聖果。像這檎的以心自取,所以名為「增上慢」。論中把這說為「於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六、卑慢
卑是「卑下」,亦即自卑。如有他人學問的廣博,而自己的知識淺陋,照理是應該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他的學問廣博是他的事,我的知識簡單是我的事,還不都是一樣的吃飯睡覺?他又有什麼了不起?或有他的道德高超,而自己的人格卑下,理應亦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有道德的固然是人,沒有道德的也是人,大家都是人,他又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像這樣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卑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七、邪慢
在這世間有一些人,自己本沒有什麼高超的德行,但為博取自己的虛名假利,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是怎樣怎樣的高超,以期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如是像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一己的名利,本是不值識者一笑的,而他還洋洋得意的,以為自己真了不起,並且以此傲慢於人,認為他人都沒有用,是為「邪慢」。論中把這說為「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如上所說七慢,不論是屬那種,都是阻礙人的向上,因為有了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有,再無興趣求取進步,結果,唯有一天的墮落,沉淪於苦海中無以自拔。「慢」是極重的煩惱,亦可見慢的過失之重。在佛法修行中的解脱道 ,透過斷我見及斷我執的方法,達到解脱生死的涅槃境界,而取證阿羅漢果 。古德說:「謙受益,滿招損」,「心」太自滿,容易招損福德,保持一顆謙虛的「心」自然得到利益,遠離痛苦,停止生死輪轉受苦。
以上七慢文節錄於演培法師著:諦觀全集論釋二,《八識規距頌講記》,頁249-254。
「慢」的定義:
《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慢」在佛教中是六根本煩惱之一,是指粗重的煩惱,能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慢」是自高陵人的意思,因為我人有個我見在,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駕於他人之上,不得不表現出傲慢態度,以他人作為作為提高自己的工具。
未證聖果的凡夫,沒有那個敢說沒有慢的存在,不說稍具特色或特長的人會有,就是極為心不服的人,亦有他的慢心存在,不過沒有適當機會,讓他表現出來而已,所以從表面看,好像是沒有慢。慢的特性,在論典中,大都說為心的高舉、心的恃蔑、心的輕蔑、心的舉恃、心的貢高、心的傲慢、心的幢旛、心的旗幟等。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別人,別人總是不如自己。再簡單的說:慢以「高舉」為特相,以「我慢」為作用,以「心」膨脹狀態為現狀。
一、 慢
如有他人論在那方面,諸如道德、福報、智慧、學等,確實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確是過於他的;或是他人論在那方面,像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都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但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蔑,說他有什麼,說他樣樣都不行,看我有那一樣不是勝過他的?對相等的亦予輕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是名為「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劣計己勝,於等計己等」的高慢。
二、過慢
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與自己是相等的,但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自己比他過一籌,無論怎樣他是不及我的。或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確實超過自己很多,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的?最多不過與我相等而已。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點,所以稱為「過慢」。論中把這說為「於等計己,於勝計己等、的高慢。
三、慢過慢
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不但不承認自己的不如,反而還認為自己勝過於他,別人說對方勝,自己總不服氣,以為別人故意在抬舉他壓自己,像這樣的慢心自負,豈不有點太過?所以稱為「慢過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勝計己勝」。
四、我慢
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自己的妄見以為其中個我,這本是已經不對了,進而更仗恃所執的我,令心高舉起來,表現自己所長,欺陵輕蔑他人,認為他人不如我的地方太多,應該聽命我的指揮和差遣,是為「我慢」。論中把這說為「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的我慢。
五、增上慢
此慢唯有在修行者身上生起,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稍為有了一點相應,並未有任何真正的證得,可是心自高舉的慢者,以為得了神通,是以為得到了禪定,甚至以為證得了聖果。像這檎的以心自取,所以名為「增上慢」。論中把這說為「於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六、卑慢
卑是「卑下」,亦即自卑。如有他人學問的廣博,而自己的知識淺陋,照理是應該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他的學問廣博是他的事,我的知識簡單是我的事,還不都是一樣的吃飯睡覺?他又有什麼了不起?或有他的道德高超,而自己的人格卑下,理應亦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有道德的固然是人,沒有道德的也是人,大家都是人,他又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像這樣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卑慢」。論中把這說為「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七、邪慢
在這世間有一些人,自己本沒有什麼高超的德行,但為博取自己的虛名假利,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是怎樣怎樣的高超,以期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如是像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一己的名利,本是不值識者一笑的,而他還洋洋得意的,以為自己真了不起,並且以此傲慢於人,認為他人都沒有用,是為「邪慢」。論中把這說為「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如上所說七慢,不論是屬那種,都是阻礙人的向上,因為有了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有,再無興趣求取進步,結果,唯有一天的墮落,沉淪於苦海中無以自拔。「慢」是極重的煩惱,亦可見慢的過失之重。在佛法修行中的解脱道 ,透過斷我見及斷我執的方法,達到解脱生死的涅槃境界,而取證阿羅漢果 。古德說:「謙受益,滿招損」,「心」太自滿,容易招損福德,保持一顆謙虛的「心」自然得到利益,遠離痛苦,停止生死輪轉受苦。
以上七慢文節錄於演培法師著:諦觀全集論釋二,《八識規距頌講記》,頁249-254。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