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星马歌星沧桑史(叁)
2015/05/20 14:40
瀏覽72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九十年代兴起的版权法令虽然保障了唱片公司及歌曲创作人的权利,然而却限制了一首歌的播放和流传度,除非歌手本身已经具备了天赋歌喉偶像特质人气以及歌曲本身的造势,搭上偶像剧广告MV强势的播送(这点真的需要唱片公司的雄厚资本作为后盾),不然也很难取得一百巴仙的效果。每个成名歌手其实都经过浮沉和血泪史,除非歌手本身是幕后的创作人,走的是业余路线,卖歌、做Demo,从幕后走向幕前,再成为制作人和歌唱新秀的推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台湾的李寿全、罗大佑、李宗盛、袁惟仁等,星马就是梁文福、李伟菘、李思菘、郭子、黎沸挥、黄宏墨、巫启贤、周金亮、张盛德、彭学斌、邓智彰、宇珩、汤小康、易桀齐、伍家辉等等。创作歌手当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未必就凭一首歌的造势就能风生水起盆满钵满后来无忧,还要有远见和正确的心态。

新谣的崛起跟台湾的校园民谣不无关系,本地创作虽然持续有来,但这强大燃烧的阵势一直要等到九十年代《激荡音乐工作坊》的成立以一首《用马来西亚的天气说爱你》才算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在这之前是梁文福和巫启贤当道,《细水长流》和《你是我的唯一》早已留下口碑。梁文福唱作俱佳本身拥有浓厚的人文气质,文学创作就是他的理念。而巫启贤本身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专业的流行歌手,像刘文正那样得天独厚。可是天意弄人,第一次只身到台湾发展并为让他取得唱片认可和台湾音乐流行的通行证,他们觉得作品本身不够通俗(成熟和亮度),也许是知名度不够的致命伤,这点自以为傲的创作才华突然被轻视狠狠地撞击他的心灵而泪洒旅途。多年以后这才凭藉专辑大碟《太傻》红遍两岸三地大大打开了知名度,却又因此惹来与柯以敏的原唱者风波。

新加坡当然也有很多极其优秀的歌者与创作人才,除了梁文福的新加坡派、海蝶唱片旗下的歌手如潘盈、颜黎明、水草三重唱、还有李伟菘李思菘(代表作《碎花》)、黎沸挥(代表作《等你等到我心痛》)、洪劭轩(代表作《弹一首凉凉的歌》)、叶良俊(代表作《爱你不是爱给别人看》)、姜鄂(代表作《日子就像一条蓝色牛仔裤》)、蔡荣祖(代表作《连梦都没有》)、黄宏墨(代表作《万种风情》)、陈洁仪(代表作《担心》)、许美静(代表作《城里的月光》),还有金曲歌后孙燕姿(代表作《天黑黑》)和蔡健雅(代表作《无底洞》),金曲歌王林俊杰(代表作《江南》)。而八十年代的女歌手邓妙华早已凭一首《牵引》(谭健常曲、小轩词)打入台湾歌坛造势,这是一个新的起步。在大马歌坛最早冲出海外(香港歌坛)却是郑锦昌和丽莎(两位都是广东歌手)和新加坡谐星王沙、野峰(代表作《阿牛入城记.》,记得李逸也曾凭一首《理想》高踞香港流行歌曲龙虎榜,正准备进军香港歌坛打造声势却不幸车祸故世,少了一名国际巨星的范。歌星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起起伏伏起起落落跌宕不朽,若没有恒心毅力没有理想和目标去坚持肯定是前途茫茫不知所措,到最后跟着青春岁月一起消耗隐没,就只剩下曾经歌手这两个字取代了初衷,我知道现实是残酷的不管是那行那业。

曹格有幸登上《我是歌手》节目的舞台也觉得感激感恩(尤其对恩师涂惠源),每一次上台都亲吻地板表示珍惜,虽然《背叛》、《Super Woman》、《寂寞先生》已经让他尝到了走红的滋味,但还是觉得迷茫,红歌星有时候只是虚名并不够应付现实生活开销养妻活口。偶像可以不结婚就这样优雅地老去吗?这样是否值得粉身碎骨只是为了尊崇理想,半红不紫还是叫人丧气的,我们以为他很红到最后还是潦倒宁愿舍去奢华的名堂朴实地做人。光良也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跟唱片公司闹翻自己花钱投资唱片专辑《童话》,当初的不入流却成了红歌经典的样板,说起来还是一阵心酸泪眼婆娑,张智成不也是吗?在台湾跟旧公司解约一时生活不济还要让表姐梁静茹接济解燃眉之急。易桀齐因为生活困顿结果起了窃盗之心,好在戴佩妮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并不加于追究。别忘了还有阿弟合唱团在街市兜售自己投资出版的个人专辑《小薇》,从默默无闻乏人问津的创作曲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卡拉OK金曲,终于卖出了三首歌曲的版权(给滚石)摆脱了窘境博得大众的掌声洗耳恭听。

原来做歌星虽然可以做自己却又不见得光彩亮丽,压力很大也很压抑,虽然赢得歌唱冠军头衔签了唱片约却又不见得可以发片圆了自己的梦。即使能够一炮而红又有多少能够趁胜追击稳稳当当地走下去写下荣誉和光辉,谁还记得大马偶像的李桀汉和张英豪吗?Astro偶像新秀陆续有来,一波掩盖着一波,我都快记不清第几届第几季的冠军歌手是谁?只是记得张栋梁被经纪公司带去台湾发展出片还参演了偶像剧而享有知名度,可是健康却亮起了红灯。很多大马歌星都尝试了多面向发展(歌影视),像当年的关德辉、李心洁和阿牛(电影代表作《初恋红豆冰》),现在的林宇中、东于哲、谢佳见、许亮宇和锺瑾桦等后起之秀、偶像型歌手。很少能够像梁静茹和孙燕姿那样凭着纯粹独特的好声音多次入围金曲奖而备受歌迷群众的赞赏给自己的人生写下美好的诗章,如今更是幸福的人妻和宝贝的妈妈歌星,结婚生子却不被歌迷遗弃甚至还开启了两岸三地的大型巡回演唱会。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不断坚持的力量和爱的勇气(梁静茹的代表作《勇气》,爱真的需要勇气,不管流言蜚语)。

从很久以前就很喜欢听歌收藏音乐专辑,或者跑去唱片行录歌(从唱片录成卡式声带)成了自己专属的精选专辑,就像夜市场或路边摊的翻版带。从一首歌五毛钱的录音到一首歌一块钱的制作费似乎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后来因为有了双匣卡式录音机我们可以自己动手翻录,然后是从光盘CD翻录成卡式声带在演变成网路非法/付费的上载下载,对听歌的人而言更容易盗取或收藏,这也促成了整个唱片市场的递减和萎缩,跨国唱片机构/集团纷纷退出马星市场,本地唱片公司也在融资整合收购旧有唱片公司的资源和歌曲版权,基本上很少再有新的唱片大碟制作推出,更多是刻录再版的时代老歌精选集和回忆的旧时光。据我所知旧有的唱片公司就剩下丽风、皇星、瑞华、风格、南方和银城,以前的大联和快乐融资成今日的荣丰唱片公司,东尼、歌林的宝贵歌库也被南方机构收录属下,以前的南方只是有限公司,早期旗下歌手只有邓瑞霞(广东歌手)、蔡可荔、风采姐妹、陈良泉、秦咏、张美玲、侯俊辉、谢国文和曾维山,后期加盟了罗宾、康乔、姚乙、锺盛忠、谢采妘、刘珺儿、湛愛玲、黄晓风、陳俐絹、林必媜、歐儷雯、侯詩玲、董美燕、钟伟及天翔宇翔壮大声势。八大巨星贺岁专辑、锺盛忠、湛愛玲、黄晓风和林必媜的个人新年专辑是必杀技,也是开拓市场赚钱的保证。

从前购买的专辑卡带(后来是光盘CD)最多是台湾的五大(刘家昌、青山、余天、刘文正、费玉清)天王和六大天后(邓丽君、凤飞飞、甄妮、黄莺莺、蔡琴、陈淑桦),星马歌星(本地歌手)的唱片专辑卡式声带也不执输,主要是比较熟悉和亲切感,选唱的都是市场流行的好歌好曲,当然唱功和外型也不能太差,这点跟唱片公司的打歌和平面媒体(报章杂志)也有很大的关系,歌星都被标上雅号(雅称)推波助澜,像哭腔王子、歌剧王子、抖音王子、大马首席男歌星、李逸接班人、神秘女郎、小野猫、不笑的男孩、诗中男孩、神奇小子、冠军歌王、大马偶像等等。我自己很喜欢收集本地歌手的第一张专辑处女作,然后再看看他们往后的蜕变和歌唱声势也觉得乐趣无穷,很多也许还在流连歌坛的声色美好回忆,更多早已转换跑道或消声灭迹隐退了,有些也许成了唱片公司的幕后老板、经纪人、制作人,创作人继续为本地歌坛发掘新人。我还记得最早是丽风机构推出黄凤凤的《一二一二》、《昨天的故事》吸引了我,唐尼的第一张专辑是《把深情寄托给流行》、刘秋仪的处女专辑是《你的名字就是爱》、康乔是叶啸制作的《梦的衣裳。如果能换一张脸》、姚乙是张少林制作的《怀念巨星之歌》、同属大联机构的蒋娜娜《爱的玫瑰》、李采霞《惊情》、蔡惠英《是否忘了我。口琴的故事》我都有购买,快乐也推出了翔云的第一张专辑《淡水河边的情歌》,其他如杜嘉文的《一溪流水》(玄小佛小说改编的电影主题曲)、蔡爱玲的《问雁儿》也让人耳目一新。大马偶像歌手刘勇男第一次拍写真集也曾掀起不小的话题,当然没有陈势安因为一首KTV红歌《天后》在台湾发片而顺势出版的清凉写真集那么引起瞩目。

确实那些年的歌唱流行风气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幕前幕后的新生浪潮,像从台湾闽南语歌曲大马福建歌的童星小风风跨界到华语歌坛的童欣无不感觉本地歌坛的瞬息万变胜败兴衰,但歌迷还是纯粹被歌艺吸引被偶像吸引被时代的潮流吸引并且改编了他们的口味和嗜好,早期的曾维山(代表作《长发女郎》和陈良泉(代表作民谣风。东方梦专辑。《一封给爸爸的信》)也许就能满足年轻歌迷的偶像心理,觉得梦想很近理想并不远。大马的福建歌王小黑(代表作范俊福的《兴旺发》和莫翰(代表作王裕宗的《没有故乡的风》),原来身为印藉同胞的他们也可以把华族的母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和有韵味,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也许歌迷的要求会多一点酷一点像年少轻狂的关德辉(我还蛮喜欢他唱张映坤创作的《我和我的长头发》,那是一张像本地创作人致敬的专辑)和张泽(张觉隆。代表作《蓝》),有点吊儿郎当和酷酷的摸样,懂乐理懂得创作,因为蓝所以我蓝,这世界所有的东西不是必然的而失而复得才学会了珍惜。九十年代的歌唱实力和演唱会标杆就要像阿杜和林俊杰那样能够去跟港台歌手甚至中国市场一争长短,我相信我可以而不纯粹只是嚷嚷自己好看,歌声天赋可以置之不理。(待续)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