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說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牛奶站,援助我國鄉村兒童營養補給,
左二為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拱北(台灣省政府衛生處提供 )。
在我年輕的那個年代,醫學系是大學聯考的熱門科系,一則是因為政治氣氛敏感,家長不願意下一代走入政治圈;也有些是上一代學醫,希望下一代繼承衣缽;還有少數有自己想法的學生,真的以懸壺濟世作為終生職志;台灣社會上普遍以小孩能夠考進醫學院為榮。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學醫的原因。
我念醫學院最初的動機不是想當醫生,只是因為我喜歡生物課,所以選擇了跟生物相關的科系,就這樣進了台大醫學院。中學時代,我就對生物和化學課有興趣,而當年生物老師的教學方法非常生動,相對於物理教學的呆板,很容易令人選生物而捨物理。因此,剛開始真的不是想當醫師,純粹是依個人的興趣,誤打誤撞而選擇了醫學系。
進大學之前,我對未來想做什麼還不是很清楚,覺得什麼比較有趣、比較好玩,就依此方向發展。對醫師這個行業比較有概念,是念了醫學院之後。一開始,我知道自己因為個性使然,不希望走臨床工作。因為我不善於與陌生人交談,而一個臨床醫師卻必須天天接觸病人,詳細地告訴病人病情,這對我而言有點困難。直到四年級上過陳拱北老師的課之後,對自己的未來才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
【照片說明】民國61年,泰安鄉山地服務隊,陳拱北教授探視原住民家庭;
右二:陳拱北教授,左一:葉金川。
陳拱北老師在上課時,說了一句令我很感動的話,他說:「做公衛,可以一次救很多人。」從那時候開始,我參加了很多次陳老師帶領的醫療服務隊,到偏遠地區或山地部落作醫療服務。
【照片說明】民國60年,與大學同學至宜蘭縣大同鄉進行山地醫療服務,
右起:賴美淑、柯景塘(忠孝醫院醫務長)、葉金川、原住民、
柯滄銘(婦產科開業名醫)、游璧如(在美)
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作事,才真正瞭解為什麼做公衛可以救很多人。因為醫師能做的只是「點」的貢獻,做公共衛生卻可以從制度改善全面醫療環境。所以,醫學系畢業之後,我先去唸公衛研究所,想等研究所唸完之後,再決定要朝那個方向走。後來當兵時,我分發到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當教官,趙秀雄主任要我教授生物統計學,因此我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樂趣,退伍之後,回台大公衛研究所任教,變成我嚮往的出路。
--------------------------------------------------------------------------
【文字來源】醫師的異想世界,從公衛到公益 葉金川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