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被視為腦中的幸福分子,控制著人的情緒與壓力。英國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它與人的情緒與壓力調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減緩神經活動而引發睡意; 也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或功能不良時,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會引致傳遞工作的能力下降,會造成憂鬱症。;包括退縮、恐懼、悲觀、記憶衰退、失眠甚至心悸等現象;也因此血清素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亦有研究指血清素和強迫症以及戀愛有密切關係。除了腦部之外,血清素也分佈於全身其他部位,例如胃部,在不同部位掌管不同功能,而在腦部則最為重要。
構成人體胺基酸有20種,當中有所謂9種必要的胺基酸及11種非必要的胺基酸,而其中一種必要的胺基酸是色胺酸 -----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 一般可從乳製品、香蕉及堅果類等食物中取得。
雖然血清素對神經衝動的作用尚有許多爭議,英國劍橋大學精神科醫師摩莉.克羅克特(Molly Crockett)及其研究團隊已證實:血清素確實有約束侵略性反應(aggression)的作用。這份研究第一次顯示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的因果關係。
血清素不足者侵略性較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藉由直接控制受試人員的血清素濃度以觀察它對行為的影響。他們要求20位受試者進行一項情境性的遊戲,藉由公平或不公平的提供金錢來觀察受試者的反應。結果顯示:血清素濃度較低的受試者較容易奪取別的受試者的金錢。
克羅克特補充道:「這個知識可以幫助醫師治療憂鬱或焦慮的病患,並教導他們調整情緒的方法,尤其是在社交場合時」。
如何補充血清素?
克羅克特表示︰「這是一種憤怒導向的反應。這項研究也同樣可以說明為什麼人們飢餓時會較有爭鬥性或侵略性,因為身體製造血清素的必要胺基酸只能從食物中攝取。」
專家表示:如:雞肉、牛肉、乳製品、堅果類、香蕉、菠菜、巧克力等,都是能補充血清素的食物來源。此外,適當的運動以及森林芬多精也都是獲得血清素的好方法。
不過,醫師也提醒:適當的補充才會真正對人體有益。若是單從食物補充並不容易發生攝取過量的情況,不過如有同時服用抗憂鬱藥劑等情況時則需多加留意,以免腦中血清素大量上升而導致另一種「血清素風暴症」。
◎血清素風暴症-----常誤為恐慌症
飽餐一頓後,出現心跳、脖子四肢僵硬,頭快被脹爆的種種不適感覺。先進的抗憂鬱症藥物用量越多,發病機率越大。
吃完一頓豐富大餐,沒幾個小時,竟然心跳加速,而且聽到怦!怦!怦!的心跳用力聲;還有人則是頭「脹」得快爆炸了,被送到急診,檢查卻一切正常!精神科醫師說,類似這種「血清素風暴症」,是飲食中的「色胺酸」惹的禍。
Annie之前曾經因憂鬱症接受治療,最近醫生替她換了一種「最新也最好」的憂鬱劑,她覺得效果不錯,心情難得的輕鬆自在,結果和朋友去大吃一頓之後,竟然全身不對勁,心跳越跳越快。
■藥物副作用造成心怦怦跳,而常誤為恐慌症
「我覺得好像快暈過去!」渾身發抖,一下子覺得很熱,吹到風又覺得很冷。送到急診,做了所有檢查,卻沒什麼異常。醫生說:「可能是太緊張了!」
精神科醫師陳俊欽表示,各種研究都說明,憂鬱症和血清素功能低落有關。目前主要用來治療憂鬱症的抗憂鬱劑,幾乎都是針對血清素作用,目的在提高血清素在神經突觸的濃度。而且越新的劑型,效果越明顯。
不過,越先進的抗憂鬱症藥物用量越多,發生「血清素風暴症」的機率也越大。「嚴格來說,這算是一種藥物的副作用」,陳俊欽醫師說,仔細詢問這些病人,他們多半在2周內曾經服用抗憂鬱劑,而且往往是醫生口中「最新也最好」的藥。
陳俊欽說,日常飲食中,很多食物都含有色胺酸,身體吸收後會轉變成血清素,在飽餐一頓後,從飲食轉化成的大量血清素流竄全身,曾服用抗憂鬱劑藥物的人,血清素一下子被灌爆,因此出現心跳、脖子四肢僵硬,頭快被脹爆的種種不適感覺。
在國外已有類似案例,只是在國內這類疾病未受重視,所以有些病人在發病時常會被誤診為「恐慌症」。
■含色胺酸食物 避免吃過量
當體內血清素過量時,怎麼辦?陳俊欽表示,只能透過打點滴,沖淡血液中血清素濃度,消極的等神經系統的血清濃度降回正常值,這期間只能做症狀治療,等時間過去,風暴自然消失。
血清素風暴症其實是可能預防的。陳俊欽表示,精神科醫師在處方藥劑時,都應該告知在服藥的同時,哪些東西不能吃,例如別吃含過量色胺酸的食物,包括醃漬的食物、燻鮭魚、味精、高純釀造的醬油,以免體內血清素突然上升。
另外,不同性質的抗憂鬱劑也不能混著亂吃。陳俊欽說,病患在更換醫師時,不能只注意到「目前」在服用的藥物,還須追問「兩星期前」吃的藥物種類及濃度;只要配合用藥,飲食上稍加注意,這種恐怖的風暴即不會再復發。
不過,新店耕莘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認為,許多食物包括牛奶、優酪乳、乳酪、五榖雜糧、蛋、肉類、海藻、香蕉等都含有色胺酸,但是,要在食物中吃到「過量」,導致大腦血清素急劇上升,可能需要相當大的食量,一般人只要均衡飲食,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反倒是,病人到處求醫、重覆用藥的現象需要加以正視,以免藥物過量造成血清素症候群。
血清素vs憂鬱 -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會受食物影響
血清素是腦中主要的*幸福分子*之一,當腦中血清素缺乏時,則可能有憂鬱的現象發生。「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會造成憂鬱症。抗憂鬱劑是藉由刺激或增加血清素活性來治療憂鬱症,但合併兩種或多種抗憂鬱劑,卻可能導致血清素症候群。
血清素症候群並不常見,臨床症狀包括情緒激動、混亂、肌肉痙攣、僵直、反射過度、顫抖、流汗、腹部痙攣、惡性高體溫、低血壓、昏迷,甚至死亡等。
在Burkitt,s淋巴瘤細胞中,血清素會引導癌化的細胞走向細胞的凋亡(apoptosis)之路,換句話說,血清素扮演著癌細胞抑制者的角色。雖然,血清素在淋巴瘤細胞中確實能將這些細胞導向自我了斷,但是他們也在人體14種不同的血清素受體(receptor) 中,發現其中一種名為"血清素運輸受體(serotonin transporter receptor)"的功能,受到了一類作用機轉為選擇性抑制血清素再吸收的抗憂鬱藥物所抑制,例如:Prozac(百憂解) 。此時,實驗中發現,血清素運輸受體受到抑制後,血清素將終止扮演癌細胞抑制者的角色,而癌化的細胞選擇分裂,不再走向細胞的凋亡之路。 http://scc.bookzone.com.tw/sccd/news.asp?ser=690
(1)研究顯示,全世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和健康。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最主要是他們把魚當作主食,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深海魚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類似常用的抗憂鬱藥作用,即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血清素有安眠的作用。
(2)香蕉含有生物鹼(alkaloid),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他命B6的超級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減少失眠和憂鬱。
(3)菠菜除含有大量鐵質外,更有人體所需的葉酸。醫學文獻一致指出,缺乏葉酸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失眠、抑鬱症和早發性癡呆等。研究也發現,無法攝取足夠葉酸的人,在5個月後,都無法入睡,並產生健忘和焦慮等症狀。研究人員推論,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造成失眠和抑鬱症的出現。
營養學家在測試人腦對多種不同食物的反應時發現,食物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情緒、記憶力、敏銳性和思維能力等。因此,科學研究認為,要使自己的頭腦隨時保持敏捷和清醒,科學安排一日三餐的飲食結構十分重要。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早餐最好不喫或少喫稀飯、甜麵包或炒麵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腦中的血清素增加。因血清素具有鎮靜作用,使大腦無法達到最佳狀態。另外,早餐也不宜喫油條、蛋和燻肉等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流往腦間的血液減少,降低腦的應激性和靈敏度。比較科學的早餐,應該多喫些瘦肉、鮮果或果汁等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並且飲上1-2杯茶或咖啡,就能使人的頭腦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工作和學習效率高。
午餐也不宜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如喫了富含糖和澱粉多的米飯、麵條、麵包和甜點心等食物,會使男性睏倦,女性嗜睡。科學的午餐結構應以喫蛋白質和膽鹼含量高的肉類、魚類、禽蛋和大豆製品等食物為主。因為這類食物中的優質高蛋白,可使人的血液中酪氨酸增加,進入人腦之後,可轉化為使人頭腦保持敏銳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而膽鹼則是腦神經傳遞乙 膽鹼的化學介質,乙膽鹼對腦的理解和記憶功能有重要作用。科學家們研究實驗顯示:40歲以上的人喫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午餐後,不論男女,在飯後長達4小時以內,精力的集中程度都比不上那些午餐時喫高蛋白的人。
在晚餐的安排上,一般應選擇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少喫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因為碳水化合物能間接改變腦中的化學反應,促使體內分泌胰島素,幫助肌肉細胞吸取血清中大量的氨基酸,進而使較多的色氨酸進入腦部,轉化為有鎮靜作用的血清素,幫助人們更好地休息、睡眠,恢復腦力,積蓄精力。當然,如果晚上需要用較大精力繼續工作或學習,也應適當補充些高蛋白食品。
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晴朗的天氣時,我們腦部所製造能提升情緒的血清素(serotonin),比在陰暗天氣時還要多。在冬季,由於日照時間短,陽光量比較微弱,因此,人體透過視網膜吸收的光也會減少,造成血清素的下降,而血清素失調就會影響心情。
您腦中的『幸福分子』足夠嗎?
秋風蕭颯、冬天冷冽,一些人變得身體疲勞、精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並且憂鬱、易怒、嗜睡,悲觀失望,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種症狀通常是冬季憂鬱症的表現,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冬季憂鬱症狀(SAD,也稱季節性的情感障礙),常見於20-40歲左右,」偏好」女性,男女比例約1:4,尤以性格內向型居多。這是由於冬季陽光照射時間減少,光照強度減弱,黑夜時間較長,人體的生物鐘不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易造成內分泌失調,生理節奏被打亂,從而導致精神混亂。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晴朗的天氣時,我們腦部所製造能提升情緒的血清素(serotonin),比在陰暗天氣時還要多。在冬季,由於日照時間短,陽光量比較微弱,因此,人體透過視網膜吸收的光也會減少,造成血清素的下降,而血清素失調就會影響心情。
什麼是血清素呢?
人體腦部的荷爾蒙分泌系統,是人類緩解壓力、抵抗焦慮及入眠休息的控制中心,而腦細胞會分泌血清素(serotonin),它是腦中主要的『幸福分子』之一,血清素的分泌代謝正常時,就會有足夠的抗壓及情緒調節能力,但是當腦中血清素缺乏時,則可能有憂鬱的現象發生。
血清素的作用
血清素在腦中是一種抑制劑,它是安定深層邊緣系統不可少的東西,同時為神經傳導物質,其作用之一為調控一般人的生理時鐘。另外血清素神經也與一些較複雜的行為調控有關,例如在群體中取得領導地位的企圖心及侵略性的行為。
血清素功能的不足、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會造成深層邊緣系統的「煞車不住」,讓深層邊緣系統轉個不停,就像關不掉的電視螢幕一樣,讓你精疲力竭!它所帶來的「心理問題」,例如悲觀,懊悔,自責,罪惡感,沒有情緒,沒有感覺,退縮,莫名的恐懼,記憶衰退,不能專心,失眠,心悸,與全身各處莫名的疼痛等,都是這個「原兇」造成的!當血清素的功能調整恢復以後,這些症狀都將隨之不藥而癒!
著名的抗憂鬱藥物-百解憂(Prozac)其作用就是抑制血清素轉送體的功能進而提高腦中血清素的濃度,減輕憂鬱症的症狀。
血清素還能抑制扮演癌細胞抑制者的角色
有不少腫瘤本身會分泌荷爾蒙等物質,因而影響病患產生憂鬱症狀,有部份學者提出假說:某些癌症患者之憂鬱症狀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在觀察研究癌症患者時,可見大部份患者其憂鬱症狀先出現,然後才有癌症之徵兆。此外,John Gorgon教授與其研究團隊發現,在淋巴瘤細胞中,血清素會引導癌化的細胞走向細胞的凋亡之路,換句話說,血清素扮演著癌細胞抑制者的角色。
如何以非藥物方式提振血清素
1. 曬太陽
每天二十分鐘適當的太陽照射,可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一早的太陽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物質早上醒來應該曬曬太陽,早上的陽光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物質,讓妳一整天都神清氣爽。陽光的刺激還能趕走睡意,抑制黑色素分泌。
2. 芳香療法
精油中含有相當多化學物質,藉由吸聞、塗抹、按摩、薰香、泡澡等方式,精油的微小分子進入人體,傳到大腦控制情緒的區域,促進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達到平穩情緒、紓解壓力的功用。
您可以擇增加腦中血清素含量,幫助入眠的精油,如薰衣草、洋甘菊、橙花等,美國國家自然醫學學院植物藥老師米勒(Shaleen Andrews-Millier )提到。大腦中處理嗅覺的神經位置,正好與主管情緒控制的中樞緊密相連,換言之,氣味會強烈影響一個人的感覺與情緒,美好的氣味令人心曠神怡,難聞的氣味則令人下意識地退避三舍。在家中親手栽種一些香草植物、或者選擇一些天然的芳香精油、芳香燭台等,都可以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 釋放快樂荷爾蒙的玫瑰、天竺葵
當愉悅的香味傳達到到腦部時,可以讓人感到放鬆,刺激腦內分泌快樂荷爾蒙─腦內啡,不但有助於壓力的釋放,更進一步能促進內分泌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
‧ 安撫祥和的橙花
橙花除了有精緻優美的氣味外,她還具有驚人的活化力,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具有補強神經的特質,情緒起伏、歇斯底里和受到驚嚇時,橙花能提供安撫作用,帶來祥和的感受。
‧ 促進神經傳導物活絡的香蜂草
香蜂草可振奮精神,古老歐洲常用於神經系統失調之治療。特別適用於神經系統不協調所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心悸,情緒低迷、憂鬱、憤怒等的情緒,可以對抗憂鬱,平撫焦慮不安的心緒。
‧ 增加陽光氣息的果香類精油
充滿」陽光之吻」,金黃色飽滿果香類的精油,能讓內心彷彿受到溫暖陽光的洗禮,猶如冬日的陽光朝氣,讓人沉浸於溫暖,恬靜的感受中,可一掃心靈的陰霾。
‧ 清新提神的迷迭香與百里香
清新舒暢的香氣,隨著鼻腔傳遞至大腦,將負面情緒與堵塞的思緒逐一淨化,讓您的大腦頓時充滿開心的快樂因子, 掃除身體疲勞感,讓您思緒更集中,充滿精力與活力。
3. 飲食
提高『幸福分子』---血清素
1、深海魚
全世界住在海邊的人都比較快樂,不只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還因為他們把魚當作主食。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鬱藥如碳酸鋰有類似作用,讓我們的身體分泌出更多能夠帶來快樂情緒的血清素。
2、香蕉
不要羨慕大猩猩為甚麼永遠那麼傻氣而可愛,嫩黃色的香蕉不僅美味,而且含有一種稱為生物鹼(al-kaloid)的物質。生物鹼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維生素B6的超級來源,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製造血清素。
3、葡萄柚
葡萄柚不但有濃郁的香味,更可以淨化繁雜思緒,也可以提神醒腦。至於葡萄柚所含的高量維他命C,不僅可以維持紅血球的濃度,使身體有抵抗力,而且維他命C也可以抗壓。最重要的是,在製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時,維他命C是重要成分之一。
4、全麥麵包
為甚麼總有那麼多MM喜歡吃麵包和點心,原來它們因為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而成為抗憂鬱食物。但是吃點心容易攝入過多熱量,所以吃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麵包等,效果慢一點,但更合乎健康原則。
5、菠菜
卡通中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後會力大無窮,其實吃了菠菜還會心情大好。
菠菜除含有大量鐵質外,更有人體所需的葉酸。醫學文獻一致指出,缺乏葉酸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和早發性癡呆等。研究也發現,那些無法攝取足夠葉酸的人,在5個月後,都無法入睡,並產生健忘和焦慮等症狀。研究人員推論,缺乏葉酸會導致腦中的血清素減少,造成抑鬱症出現。那甚麼是富含葉酸的食物呢——— 幾乎所有的綠色蔬菜和水果都含有葉酸,但菠菜最多! 吃菠菜讓人快樂(圖)
6、櫻桃
鮮艷欲滴的櫻桃不止好吃,而且還和阿斯匹林一樣有效。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吃20粒櫻桃比吃阿斯匹林還有效。
7、大蒜
大蒜雖然會帶來不好的口氣,卻會帶來好心情。德國科學家從一項針對大蒜對膽固醇的功效研究中發現,病人吃了大蒜製劑之後,感覺比較不疲倦、不焦慮、不容易發怒。
8、南瓜
南瓜之所以和好心情有關,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B6和鐵,這兩種營養素都能幫助身體所儲存的血糖轉變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腦部唯一的燃料。南瓜派也被認為是選單上「最聰明」的甜點。因為每吃一口南瓜派,就會同時攝取3種類胡蘿蔔素,這對預防心臟病、抗老化都十分有用。
9.低脂牛奶
溫熱的牛奶向來就有鎮靜、緩和情緒的作用,尤其對經期女性特別有效,可以幫她們減少緊張、暴躁和焦慮的情緒。而選擇低脂牛奶,絕對不妨礙MM的「美體計劃」。
10、雞肉
當我們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時,就會出現惡性貧血、食慾不振及記憶力減退等問題。而雞肉正富含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不安的維生素B12。所以,當你晚上睡不好,白天總感覺是拖著疲憊的身軀時,多吃點雞肉吧。
11、素食
這被素食主義者冠上了環保、人道、健康等高帽的吃食,著實讓幾家歡喜幾家憂。歡喜的是那些堅定的食素者,因為長期食用以大豆蛋白為主成分的素食,而心情舒暢,精氣十足;憂的是部份為趕時髦的偽素食者,因為素食之油水不能達到其自身的需求,常常是因餓得眼冒金星而火冒三丈。
12、甜品
無論是法式的芝士蛋糕,還是中式的紅豆糖水,應該都是可以讓大部份(不包括那些將減肥作為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者)女性笑逐言開而身心放鬆。放鬆地享受,放鬆地品味,放鬆地放縱自己的胃……只有這一刻,職場的競爭,情場的無奈,才會被她們拋在一邊,吃完再說吧!
13、咖啡
讓人亢奮該是咖啡的一大功效了,其實還有一點作用不知道大家體會到沒有:讓人學會了收斂。喝咖啡的意境與飲酒是完全不同的,它需要一個可能隨意卻不能大意,可能簡單卻不能簡陋,可能雜亂卻不能無張的氛圍。在這樣一個氣氛下,大呼小叫的人可以變得輕聲細語,張牙舞爪的人可以變得溫文爾雅,煩躁不安的人也可以沉下心來,就那麼坐著,品著,享著。
14、火鍋
火鍋一直給人紅火、熱鬧的感覺。孤單的時候,打起精神找一幫朋友吃頓火鍋,嘴裡吃著熱騰的涮食,眼中望著真實的食伴,馬上有一種溫暖、充實的感覺襲上心頭。有甚麼事可以比朋友更重要呢!
15、辣椒
這種可以把人辣得大呼過癮,也可以讓人吃得淚流滿面的東西,叫做辣椒。種類很多,紅的、綠的,長的、短的,燈籠形的、指天狀的……作用只有一個,刺激!刺激你的味蕾,刺激你的淚腺,刺激你麻木的感情。
16、生蠔
美國蚝天生甜美,豐腴可口;法國蚝富含礦物,金屬味強勁;澳洲蚝先鹹後甜,層次豐富。不同國籍的生蚝有著各自不同的風情,讓食者也受其影響,風情了不少,萬種了許多。所謂「蚝情萬丈」形容的就是這種感覺吧。
17、鵝肝
鵝肝是與生俱來的貴族,配上以稀為貴的松露這位「千金」,真是最登對的一雙了。對了,還有葡萄酒,在它的配合下,鵝肝讓每個人都成了貴族——水晶燈下、高腳杯旁培養出來的貴氣自食客心中油然而生。
18、炸醬麵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某個地方有著58元一碗的炸醬麵,而在同一時間的另一個地方花58元可以買一盆,你做何想法呢?如果是我,我會說這關我甚麼事呢?我始終覺得媽媽做的炸醬麵是最美味而無價的。也只是這個吃食才讓人覺得最無貧富差異,也沒等級觀念,於是,吃後,心中平和淡泊了很多。
19、花草茶
台灣人真是會享受,就用那幾種花瓣,卻泡出了一壺的春天。花香被水鎖住了,而心情被茶解放了。就在這一泡一品的過程中,心中瞬間可以毫無雜念,就如這水清澈見底,再如這花陽光燦爛。
20、大閘蟹
引用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oyce-2046/article?mid=217&prev=238&l=a&fid=11
老是欠債 血清素不足作怪
更新日期:2010/02/19 04:11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卡債族老是重蹈覆轍或許不是個性使然,而是腦內血清素惹的禍?日本大阪大學科學家的實驗顯示,腦內血清素不足可能影響人類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或許可以為改善部分社會問題提供線索。研究成果發表於的美國「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
血清素是由名為「色胺酸」的胺基酸等在腦內生成,是人類精神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大阪大學研究團隊以二十一名男性為樣本,讓他們分別飲用添加不同濃度色胺酸的飲料,並將其分為色胺酸「過多」、「正常」、「不足」三組。等到實驗對像腦內血清素產生變化後,開始進行電腦圖形選擇遊戲。
遊戲會反覆出現兩張一組的圖片,一張代表「獎勵」,另一張代表「罰金」。實驗對像必須在選擇過程中記憶圖片代表的意涵,儘量提高獎勵,並規避罰金。結果發現,血清素不足的答題者,學習能力比其他組別遲緩,也無法避免高額罰金。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血清素不足,回首過往行動並將其與當前結果相互連接的能力,就會變得較差。這項研究成果或許可以為重複舉債等問題行為做出科學解釋,進而提供解決線索。
吃增進心情愉快的食物
食物與人類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食物能夠影響心情的好壞,這種理論與事實在科學界已沒有爭論。營養專家實驗證明:如果你的腦部裡5-羥色胺(serotonin)分量太少,則會造成一些精神狀態,例如憂鬱或暴力傾向。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諾曼.羅森索博士對正常人和有冬季憂鬱症的人所做的實驗結果證實,在吃下含有一百零五公克碳水化合物的甜餅乾之後的兩小時之內,有冬季憂鬱症的人顯得更活潑、更有精神,較不疲倦,也較不緊張了。而那些正常的人則顯得很疲倦。因此,為著使情緒穩定,使精神振作,舒解緊張和消除憂鬱、焦慮等不良情緒,你日常需要吃一些讓心情愉快的食物。
能使心情愉快的食物,有下列數種:
第一、是含咖啡因的咖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羅蘭.葛瑞非茲博士對咖啡的作用有深入的研究,他說:「咖啡因能夠使人產生舒服,甚至欣快(euphoria)的感覺」,但是少量的含咖啡因的咖啡能夠使你精神愉快,大量的咖啡因則會破壞心情、干擾睡眠及造成焦慮不安。因此,他提示人們,一天一杯含咖啡因的咖啡即可振奮人心,而且心情立刻可以愉快起來,比較不會緊張,工作表現也比較好。
第二、是富含葉酸的食物:
醫學文獻一致同意,缺乏葉酸會造成神經精神病的症狀,出現精神不安,無法入睡、健忘、焦躁易怒,甚至是憂鬱、早發性痴呆病癥。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葉酸會導致腦部裡s-羥色胺的減少。葉酸是維生素B族的一種,主要存在於酒釀酵母、堅果及綠色蔬菜中。其中以深綠色蔬菜含量最多。每天吃四分之三到一盃半的菠菜汁,就可發揮抗憂鬱症的效果。平常吃適量含葉酸的食物,也可防治精神抑鬱,保持心情愉快。
第三、是富含硒的食物:
硒(SELEN)是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一種。它具有預防血中動物性脂肪酸化的作用。並可防止動脈硬化。在海產物、堅果、穀類及蔬菜中含量較多。但是含硒量最豐富的是巴西生產的蘇木果(Brazil Nut)超市堅果部門有售。研究發現,給老年服用硒和維生素E,結果不但能使老人情緒和精神功能都能得到改善,而且也能使更多的血液流到腦部,防止腦血管硬化。
下列每一種食物都含有足夠的硒,每天只要吃一種,就能夠使你保持心情愉快。
‧一個蘇木果
‧四又二分之一的罐鮪魚
‧四又二分之一盎司的葵花子
‧五又二分之一盃的麥片
‧七盎司的旗魚或蛤蜊
‧五盎司煮熟的牡蠣
‧八盎司的燕麥麩
‧五盎司的雞肝
另外,每天吃點大蒜精的製劑和辣椒,也能讓心情愉快。
引用自: http://www.ganoderma.org/health/secret/secret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