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是馬拉拉
2014/10/17 17:27
瀏覽1,2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整理  2014

「我有受教育的權利,

我有玩樂、唱歌、去市集的權利,

我也有表達訴求的權利。」

馬拉拉 BBC 專欄部落格作家,以文字向全世界吐露在塔利班份子的威脅下,巴國人民真實的生活面貌。

其後更公開反對塔利班對於女性教育權的限制。她說:「我想要服務社會,我希望所有的女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然而身分曝光後,使她遭受到塔利班份子的埋伏槍擊。幸運地是,槍傷沒有對她造成永久傷害。經過數月休養,馬拉拉繼續為她的權利奮鬥不懈

聯合國於此後宣布1110日為馬拉拉日,呼籲全球共同關注女童教育議題。

~節錄 BBC

……………………………………………………………………………………

從巴基斯坦小村落爭取女孩受教權,到成為全球矚目的人權鬥士,馬拉拉的故事著實鼓舞了許多人,她告訴世人,只要擁有堅定的心,就能撼動世界。

勇敢追求受教權的16歲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201210月慘遭塔利班分子槍傷腦部後,在英國伯明罕醫院接受治療,歷經4次手術,昏迷6天,才奇蹟生還。她在十月最新出版的自傳《我是馬拉拉》中分享這段歷劫重生的故事,不過她更企盼透過本書,傳遞讓全世界女童都能接受教育的心聲。

從小馬拉拉就是一位特立獨行且很有主見的女孩,雖然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巴基斯坦國度裡,但從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父親齊奧汀就跟其他人說:「我知道這個孩子與眾不同。」甚至要求他的朋友朝她的搖籃灑水果乾、糖果和硬幣,這一般是對男孩才會做的事。而外人對女孩的期望,是要負責煮飯還有服侍父親與兄弟,而且必須有男性親戚的陪伴才可以出門,所以她很早就決定不要這樣過活,「我夢想能登上愛隆姆山頂,跟亞歷山大大帝一樣伸手去摸木星,甚至離開河谷。」也因此,她時常跟著開辦「卡須爾學校」的父親到處演說,宣揚教育的重要性。
「為什麼他們不讓女孩子去上學?」馬拉拉問父親。
「因為他們懼怕文字的力量。」父親回答。

於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馬拉拉也矢志倡導女孩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2009年,她父親接到了一通電話,打電話來的人是他的朋友阿布朵.海.卡卡爾,一名派駐白沙瓦的BBC特派員,想找一名女教師或女學生,來撰寫塔利班統治下的每日記事。於是,她開始用暱名「高爾.瑪凱」在網路寫出在塔利班恐怖統治下的生活點滴,「我害怕去上學,因為塔利班明定禁止,且隨時注意我的舉動。」沒料到,竟因此造成廣大的迴響。

不過伴隨成名而來的,卻是她的生命遭受到威脅。然而馬拉拉卻沒有因此退怯,「在我心中,我相信真主會保護我。如果我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為了女孩們的權益發聲,我就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情,這是我的責任。」就是這份大無畏的精神,讓她不僅戰勝了死神,也贏得最後的勝利。

馬拉拉,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

~節錄  金石堂網路書店

………………………………………………………………………………

「我只是比較幸運,擁有一對縱使心中充滿恐懼,仍然鼓勵我永遠直前的父母。」——馬拉拉 

 

「我父親跟我都是浪漫主義者。『世事一定會變得更好。』我們經常這麼說。我母親是我們的基石。當我們的頭探向天際,她的雙腳則穩踏大地。」——馬拉拉

……………………………………………………………………………………

今年十七歲的馬拉拉成了為全球兒童爭取受教權的象徵,甚至連續兩年是諾貝爾和平獎創設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她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這樣與眾不同的女兒?她又是如何積極地想要改變這世界?

 

我對馬拉拉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復元後的幾個訪問。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Jon Stewart問她,如果她再見塔利班會怎麼反應,她說曾經幻想向對方摔鞋,但她跟自己說:「如果你向他摔鞋,你跟塔利班便沒分別了,你不應該以暴易暴,而應該用和平、對話和教育來對抗他們。」


另一次她接受CNN訪問講述自己的夢想,她說:「我想當巴基斯坦總理,當總理真的很棒,因為我可以透過政治拯救整個國家。我可以把大量預算投入教育,也可以集中處理國際事務。」

馬拉拉總是披着鮮色頭巾,笑起上來有點害羞,她說話很慢條斯理,但眼神的意志很堅定。是怎樣的家庭背景,會造就這樣的女孩呢?於是我一口氣看完她的自傳《I Am Malala: The Girl Who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was Shot by the Taliban》,發現教育馬拉拉的靈魂人物原來是她的父親Ziauddin Yousafzai


Yousafzai
先生出生自書香世家,他憑寫詩贏得美人歸,娶了馬拉拉的母親。當巴基斯坦的男人把老婆當成附庸品時,他卻會事無大小都跟太太商量。當馬拉拉出世時,家裏老人都嫌她不是男丁,惟有她父親歡天喜地,將她命名馬拉拉──那是十九世紀率領阿富汗驅逐英軍的阿富汗英雌。
Yousafzai
先生是英語教師,一直鼓勵女兒看書,涉獵歷史文化。馬拉拉幼時愛看印度電影、讀《福爾摩斯》、喜歡荷李活明星安琪蓮娜。Yousafzai先生後來實現了夢想,開了一間學校,馬拉拉也在他的學校讀書,經常名列前茅。他的學校最初不斷蝕錢,但還是堅持讓窮孩子和孤兒免費讀書。


馬拉拉一家來自巴基斯坦北部接近阿富汗邊境的斯瓦特省(Swat),那裏也是巴基斯坦境內其中一個受塔利班嚴重威脅的地區。

塔利班嚴禁女人獨自外出,不讓女孩接受教育。Yousafzai先生的學校因為接收女學生,不斷受到死亡恐嚇,塔利班要求他停課,但他不忍這些女孩變文盲,就叫女生把書本藏在校裙之內,繞道後門進入學校。

 

馬拉拉的可愛,在於她即使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仍然心存謙卑,她說她班上每個同學都能做到她的事,唯一分別只是她有一個全力支持她的父親,讓她無畏無懼地追求真理,對抗強權。


馬拉拉自傳有一篇,是她遇襲後昏迷不醒,要安排送到英國治療,當時巴基斯坦政府同意讓Yousafzai先生同行。但這位視女兒如珠如寶的父親,說起碼女兒由專業醫護人員送到一個安全地方,他如今的職責是要留在戰亂的家鄉保護太太和兩個兒子。我讀到這一篇時熱淚盈眶,感受到那種無私奉獻的父愛,而我亦明白何以年紀小小的馬拉拉,也有這種捨身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一直相信,有怎樣的家教,就會造就怎樣的孩子。

 

馬拉拉在自傳中說父親最看不過眼人家沉默,她這位詩人父親的口袋裏,一直帶着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在納粹時候寫的一首詩:
最初,納粹來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着,他們來抓社會民主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再來,他們來抓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後來,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節錄  蘋果日報

………………………………………………………………………………

延伸閱讀:

《我是馬拉拉【青少年版】:一位因爭取教育而改變了世界的女孩》

I Am MalalaHow One Girl Stood Up for Education and Changed the World Young Readers Edition

作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派翠西亞.麥考密克

出版社:愛米粒

出版日期:2014/10/14

…………………………………………………………………………………………

馬拉拉基金會:www.malalafund.org/
              facebook.com/MalalaFund
              twitter.com/MalalaFund

………………………………………………………………………………………….

 

習作:我所知道的(馬拉拉)

         我想成為那樣的人

         禮物(家庭)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上一則: 時尚經典的誕生
下一則: 一枝鉛筆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