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從桑弘羊陷阱說中央集權與亮點迷思
2018/09/06 16:28
瀏覽69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大家知道歷史中的漢武帝,是成就卓著的亮點人物,也是把漢代走向中央集權的代表人物,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都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統治方式,然而漢武帝用打仗的方式擴大疆土,在歷史上雖然有其正面形象,但是把民力耗盡,漢代也從此從興盛走向衰敗,桑弘羊是漢武帝的大總管,在漢武帝去世後六年與儒生有一場針對鹽鐵行業國營專賣的大辯論,針對儒生激烈的反對鹽鐵專賣制度,桑弘羊反問儒生幾個問題,大意就是光靠農業稅是不夠帝國運行的,如果國家遇到重大災害或戰爭的時候,中央政府手上沒有錢怎麼辦?這樣的思想貫穿了中國的政治史,歷代都有桑弘羊這樣捍衛中央集權人物,像王安石、李鴻章等等。

但是回顧中國歷史,中央集權式的把資源集中去做中央想做的事情,其實有三個主要盲點,第一個是耗盡民力,產生民怨,越是成功的中央集權,後面幾代越是要辛苦還債,因此也常常是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第二是後面的皇帝,因為前面皇帝亮點太大,做不出更棒的事情,要不然就是學著也想做亮點,繼續燒資源,要不就是把自己變成昏庸的皇帝,反正歷史上也沒機會了,第三是民間人才無法自由伸展,自由發展的環境是人才得以發揮重要的因素,一旦中央集權式的亮點形成,如果方向正確還好(但是政府通常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歷史可不是這樣看),如果方向不正確,民間優秀人才因為得不到資源,只好出走,即使不出走,也因為沒有資源只好在地枯萎。

從以上的歷史經驗可以告訴我們,中央集權式的亮點塑造真的要小心謹慎,尤其像台灣這樣資源不是很充足的地方,政府人才又逐漸凋零,決策常常是拍腦袋,與其集中資源搞什麼5+2重點產業,或是科技部集中資源搞AI等等作為,看起來都像是想做一個大有為的政府,殊不知任何資源都有排擠效應,任何作為都有機會成本,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虛耗民力,把台灣的機會成本又浪費了而已。不如學學文景之治的智慧,休養生息,還富於民,要相信民間是最有智慧把資源用在有效的地方,台灣的再次繁榮才有機會。

組織也是一樣,上層主管老是想做個大的亮點,於是挪這個資源併那個資源,想提一個甚麼大的旗艦級計劃,集中人力物力,以發展大組織大專案為榜樣,來做為自己的亮點績效,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大,幾何級數式的增加了內外協作的複雜度,尤其環境一改變,大大的增加了失敗的風險,就像以前台灣政府愛搞的兩兆雙星,如今安在?這就是典型集權式計劃型思惟的盲點。而以往所謂的小,看起來不成氣候,但是因為競爭環境會迫使這些小東西必須努力向上不被淘汰,所以能存活下來的都鍛鍊出強健的體質,這些小東西才是最接地氣的,雖然好像看不到所謂亮點,但是一步一腳印,每個組織都需要這種紮實的團隊,同時這種小組織在環境劇烈變動的時代,比起大單位更有存活力與生命力。

一個好的生態系,要有大鯨魚,也要有小蝦米,但是大鯨魚不是打雞血人造出來的,而是在生態系中演化出來的,這需要時間篩選與環境磨練,才會恰當的在生態系中扮演應該有的位置,台灣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打造的生態系,卻想用集中資源式的速成方式打造獨角獸,打造所謂的亮點,這正是生態系的毒藥,不可不慎。*喜歡請用力分享,不喜歡請用力吐槽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從韓流看台灣民主
下一則: 從85度C事件看兩岸發展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