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君:
唐.施肩吾〈島夷行〉云: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台大人類系學弟告知,他們系上對施肩吾這首詩有討論過,認為施根本沒有來澎湖。我沒去找論文,不知如何論證,但覺得很有可能。
剛剛查了字典,鬼市說是夜市也沒錯,但還不夠生動。因為看字典,鬼市包含了幾個特色:(一)唐代時在海西國。因此講到鬼市,便想到海外。不過字典說的鬼市在西域,因此施肩吾可能是用典,而不是澎湖真的有鬼市。(二)人與人不當面貿易,有一種神秘感,感覺好像是在跟鬼買東西。(三)在鬼市容易買得奇珍異物。(四)唐代應該沒什麼夜市,所以夜市(尤其是荒涼的海邊的夜市)會很有神秘感。(五)宋朝時也還有鬼市,不過應係一般的夜市,只是採用唐代古名罷了。
細玩其詩,第一句「腥臊海邊多鬼市」,腥臊指海邊的氣味(字典甚至認為腥臊可以指水族動物),然後又點出鬼市,所以後面應該跟奇珍有關。第二句「島夷居處無鄉里」,說無鄉里,大約也是呼應鬼市吧!人們神秘地出現,神秘地消失。第三句「黑皮少年學採珠」,黑皮少年,因為原住民皮膚很黑,採珠者,採奇珍異物也。可以拿去鬼市賣。但他只是個少年,還在「學」採珠,非專業也。第四句,「手把生犀照鹹水」,為什麼手把生犀呢?因為燃犀角可以照見海底。周凱〈澎湖雜詠二十首和陳別駕(廷憲)〉詩云:「屈指何人先琢句,算來惟有施肩吾。黑皮年少紅毛種,那見燃犀照採珠。」對施肩吾詩提出質疑的同時,也告訴我們所謂的「手把生犀」一語,指的是「燃犀」,也就是手上拿著一個燃燒的犀角,照亮海底以便採珠也。
字典內容複製如下,給你參考。
東晟
【腥臊】
1.腥臭;腥臭的氣味。《荀子‧榮辱》:「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唐李商隱《楚宮》詩:「空歸腐敗猶難復,更困腥臊豈易招。」宋文天祥《賈家莊》詩:「行邊無鳥雀,臥處有腥臊。」聞一多《紅燭‧孤雁》:「光明底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場,黑暗的煙灶。」
2.泛指水產動物。《太平廣記》卷三○九引唐李玫《纂异記‧蔣琛》:「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為水府之腥臊。」
3.借喻醜惡的事物。《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韋昭注:「腥臊,臭惡也。」
4.借指寇盜、叛軍等。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寇二十韻》:「誰云遺毒螫,已是沃腥臊。」仇兆鰲注:「毒螫、腥臊,指賊黨。」清朱琦《感事》詩:「焚掠為一空,腥臊未湔洗。」
【鬼市】
1.唐代西域海西國的一種無人售貨的集市名。《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西海有市,貿易不相見,置直物旁,名鬼市。」
2.亦稱「鬼市子」。指夜市。唐鄭熊《番禺雜記》:「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人從之多得異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清俞樾《茶香室三鈔‧鬼市子》:「按今京師有所謂黑市者,殆即宋時鬼市子乎!」
3.鬼怪群聚之處。唐無名氏《輦下歲時記‧鬼市輦》:「俗說務本坊西門是鬼市,或風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
4.指陰間集市。
【生犀】
1.活犀牛。《漢書‧王莽傳上》:「越裳氏重譯獻白雉,黃支自三萬里貢生犀。」《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年春正月,中山王焉來朝。日南徼外蠻夷獻生犀、白雉。」李賢注引劉欣期《交州記》:「犀,其毛如豕,蹄有
2.以喻容貌醜陋者。《南史‧恩倖傳‧陸驗》:「驗容貌特醜,先是外國獻生犀,其形甚陋,故閭里咸謂驗為生犀。」
3.借指勁兵。唐陸龜蒙《南征》詩:「遙知賊膽縱橫破,繞帳生犀一萬株。」參見「犀甲」。4.指活殺犀牛而取得的犀角。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二:「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犀》﹝修治﹞引寇宗奭曰:「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以西番生犀磨服為佳。」
【燃犀】
1.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七:「晉溫嶠至牛渚磯,聞水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傳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須臾,水族覆火,奇形異狀。」後以「燃犀」為燭照水下鱗介之怪的穫典實。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詞:「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金元好問《觀淅江漲》詩:「佽飛鬥蛟鱷,燃犀出鱗介。」
2.亦用為洞察奸邪、明燭幽微之典。郭沫若《題吳敬梓紀念館》詩:「一史績儒林,燃犀燭九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