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話:「知無不言」…我們對此應該是能耳熟能詳,
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有一句話:「知而不言」…這倒是令我們感覺有些生疏,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知而不言」的情況並不少見。
左傳‧魯僖公9年(前651) ,記載了一件事:
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這是敍述三代中國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糾合了各路諸侯會盟於葵丘這個地方;
但會盟裡究竟發生過那些折衝、究竟訂立了那些條款?
左傳作者似乎對此並未「知無不言」,
而是簡簡單單僅交待最終的結論…就是在大會裡申明盟誓:諸侯各國言歸於好。
「言歸于好」…這未免稍稍有點太過空泛、太過簡略了,
我們會想:
難道說左傳的作者不清楚葵丘之盟的整個過程?
或許是左傳的作者認為,會盟的細節並不重要,故捨棄不載?
要不然是左傳的作者有難言之隱,因為齊桓公主事的盟約有些不足為訓之處,作者不方便明寫出來?
…
其實關於葵丘之會,左傳花費的篇幅並不算少,
上面所述…僅是其中的一個片斷而己,
在那之前…左傳花了許多工夫著墨於這葵丘之會的一段前景,我們將其較內容完整地述之於下:
夏,會于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周襄)王使宰孔賜齊侯(桓公)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桓公)胙。」齊侯(桓公)將下拜。
(宰)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桓公)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桓公)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
秋,齊侯(桓公)盟諸侯于葵丘,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在這整段的敘述裡,
從「(魯僖公9年)夏,會于葵丘,尋盟…」開始,到「(齊桓公)下,拜;登,受。」為止,
左傳著作非常用心、非常認真地在講一件事:
周天子‧襄王派周朝的太宰‧孔,帶著祭祀的肉(胙) ,賞賜給齊桓公,齊桓公是如何小心謹慎地接受。
這表面上看來是件小事,如果左傳的作者連這種…進退應對的支微末節都「知無不言」描寫的那麼詳細,
我們很難想像左傳的作者:
會不清楚葵丘之盟的整個溝通過程、會因一時疏漏而刻意「知而不言」…簡略交待這場會盟;
但無論如何,
左傳的作者到頭來…至少對楚葵丘之盟的內容,實際上的的確確就是清描淡寫、只講一句「言歸于好」而己。
難道說
事實真的就是如此簡單,
或者是在會盟中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難言之隱?
幸好,齊桓公所主持的葵丘之會盟約內容,不見於左傳、不見於三代中國的多數典籍、卻得見於「孟子」:
◆孟子‧告子篇(下)
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孟子」一書從來不談春秋諸侯會盟之事,這是唯一的一次,
也恰巧就在這次講述齊桓公葵丘會盟之事時,孟子非常清楚地指出這次會盟的誓詞…共分五項,
而最終的總結誓詞:「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一字不差、完全正如左傳之所述。
對比左傳、孟子相關於葵丘之會的記載,
雖然兩者的內容不同、重點不同,但我們相信兩者的記載都是真實可信的。
對於孟子的記載,我們可以用「知無不言」來形容,
孟子…並不是對葵丘之會本身的外交折衝感興趣,而是對葵丘之會的盟約所傳達的價值有興趣,
所以孟子才會不厭其煩、鉅細靡遺地描述了五項盟約的細節,其中…貫穿了三代中國親親人倫的價值,
而那正是孟子認為非常重要、一心想要強調的。
至於左傳的記載,我們略可用「知而不言」來描述,
齊桓公在葵丘之會中,與諸侯共同宣誓的五項盟約,不外乎是家族中親親人倫的老生常談,
那是在當時人人都知道、都清楚、都認為天經地義的當然之事,
所以很可能左傳的作者是為此才「知而不言」。
但為什麼要在葵丘之會中,將這些老生常談的芝麻小事…明文寫出、指天為誓呢?
那…豈非意味著當時的春秋諸侯並沒有完全做到,所以齊桓公才要那麼慎重地與大家一起盟誓,
這…實在並不很光采,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知道該遵守、也知道沒完全做到)
相信左傳的作者認為不便嘮叨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因此才「知而不言」、僅簡略記載最後的結論: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左傳這般「知而不言」、心照不宣的情況非常多,
老實說,義之所趨…該說的還是要說、該提的還是要提、該寫的還是應當要寫。
齊桓公並不因為那五項內容很瑣碎、是老生常談而不說,這足以顯現…他無愧為一個灰黯時代的陽光領導;
孟子…雖然不想提齊桓公、不願提齊桓公,
但
如果不是孟子的「知無不言」,我們今天怎能知道齊桓公在葵丘之盟究竟做出了怎樣可貴的典範,
孟子也許因此而意外地、配稱為中國歷史上…齊桓公的陌路知音。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