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有僧二,貧富現量通。
求經至南海,何恃往前功。
御舟才能下,輔助得器充。
瓶缽各一足,欲遍千里窮。
明年南海還,富僧慚色紅。
觀分識與根,受持淨土同。
可知生信心,詮真天地融。
天涯比鄰竟,正覺初發衷。
①《國小國語 兩個和尚》
從前四川省內江縣,有兩個和尚。一個和尚很富,天天過著舒服的日子;另一個和尚很窮,生活十分困苦。
一天,兩個和尚碰見了。窮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拜佛,你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那麼遠的路,你打算怎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想只要帶一個缽,一根木杖,就夠了。」
富和尚笑一笑,說:「我好久就想雇船去,因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準備齊全,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動身。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他們分別以後,窮和尚就拿了缽和木杖,離開了四川內江縣,到南海去拜佛。一路上翻山越嶺,曉行夜宿。肚子餓了,向人化緣,得到食物,就用來充饑。走累了,就在破廟裏休息。
他相信只要信心堅定,一定可以走到南海。一年以後,他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南海,達成了拜佛的願望。
又過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特別去拜訪富和尚,並且送他一部佛經。
富和尚很慚愧的說:「這真叫做『有志竟成』。」
(國小國語課本第七冊,民60年至68年版)
②《為學一首示子姪》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選自《白鶴堂文集》,本文選入國編本國中國文第三冊、大陸初中國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