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羊皮換相:百里奚舉於市(詠史九七)
2017/08/21 06:00
瀏覽1,312
迴響2
推薦38
引用0

舉市高明識,羊皮得相歸。

英才治弗用,拂士亂時韋。

不諫虞公患,能知秦伯微。

山陰鳴白鶴,相和有孚暉。

 

①百里奚,姜姓,百里氏,名奚,也稱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稱其為五羖大夫,春秋時代秦國著名政治家,原為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市)人,原為虞國(今山西平陸北)大夫。《左傳》無百里奚之名,只出現過百里(僖十三年)、孟明(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文元年)、百里孟明視(僖三十三年)、孟明視(文二年)。周惠王二十二年(秦穆公五年,前655),百里奚曾被晉獻公貶為給長女穆姬陪嫁的奴隸(見秦晉之好),不甘受辱又逃回楚國。但才華被其販賣者所發覺,於是告知於官吏,於是秦穆公派人問百里奚的贖身價為何?販賣者對曰:「五羖皮(五張黑山羊皮)」,於是秦穆公派人給付贖價品,將百里奚迎回奉為上賓,日後再因蹇叔成為重臣。於是百里奚又被後人稱為「五羖大夫」。

②《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汙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③《史記·秦本紀》: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穨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君,蹇叔止臣。臣知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④《易經.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象徵相遇交當以誠信相互溝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歷史長歌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2樓. 雪霏兒_Sapphire
2017/08/22 08:34

教育部始終秉持著”毀人不倦”的宗旨在辦學,家長們慧心獨”懼”,怕小孩多背幾篇古文,

就變成中國人了。呵呵呵~~~我的啓蒙老師說中國文學獨有的哲學和美學是亂世的良藥,

可惜連良藥在現代人的眼裡都成了毒藥,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清水清兮可以渥吾纓,濁水濁兮可以滌吾足。我只守住我自己的心,嬉遊詩詞歌賦。

文學底子?我沒有去想過。大概是小時候環境如此,寫詩填詞也是在玩樂。

玩是最沒有壓力的。我曾經隨心寫了一首不合格律的詩,

被某網站的人痛罵了一頓。

詩言志,歌詠言。唱歌多麼愉快,何必要被格律所限?反之,如果把格律融入歌中,

自然而然出口就有韻律,所以我很認真的把唐詩三百首全部做了格律的檢查,

騙人,一大堆不合律,甚至連拗救都沒有,卻一點都不違和。可見好的作品在人心,格律什麼的只陪襯。

好了,打住,我又開始胡言亂語,罪過罪過~開心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雪霏兒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
其中三樂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而我們的教育官員
並沒理解什麼才是教育需要
「如欲化民成俗,其必學乎」
什麼才是教育制度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
孔夫子靠著自己勵學
建立人生的學習歷程
因此平常人需要教育
需要從啟蒙到大學
有個完善的教育理念
這樣才能教育天下英才
教育官員如時常看到
上級的顏色
就改變教育的理想
那還談何風範呢 景寔2017/08/22 21:38回覆
1樓. 雪霏兒_Sapphire
2017/08/21 11:42

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可惜殽之戰沒聽蹇叔的勸告,至使霸業中斷,

可惜了!

 

 

百里奚

明君買罪身,五羖霸西秦。

擘劃無不當,舉賢頻有功。

功名傳千古,智睿載麒麟。

紛紛泥濁世,倍憶古良臣。 

好久沒玩了,對仗也生疏了。就這吧!啾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雪霏兒
玩,樂也
所樂而玩者,是寫詩
看來您寫詩時的心情是好的
而且詩文底子極高(或原諒我的評語)
雖久未「吟」詩
也能很快進入一個境界

古人創作詩詞
常能將文、史、哲理、藝
融合在一起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有認唐詩擅於情(景史藝)
宋詩則愛說理
所以唐詩境界高於宋詩
當然詩詞的優劣並無一定的說法
尤其是律詩、絕句
除了情理敘述之外
如何講求合律也是一種約束
像崔顥的(黃鶴樓)雖不認為合律
但還是成為千古絕唱
李白就說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常說文人相輕
其實還是有許多「相重」的案例
例如蘇東坡「和陶詩」百餘首
和詩不僅可與同時代的人
也可與古人唱和
不亦樂哉

近聞教育部要將
高中古文從30篇減為20篇
不亦痛哉 景寔2017/08/21 22: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