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求職 專業度夠了 態度呢?
2013/03/05 16:07
瀏覽706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創意、溝通、傾聽、同理心的「軟實力」,你準備好了嗎?

■記者李承宇、王彩鸝

台灣年輕人近年面臨學用落差、求職不易的困境;專家建議,現代社會的年輕人要先培養自己成為「人才」,而「人才」除了具備專業能力、外語能力等「硬知識」,創意、溝通、傾聽、同理心等「軟實力」更需長時間養成。

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長期協助年輕人創業,他說,以前教給年輕人的,多偏重創業所需的「知識」,但現在更重視教「態度」。他認為,時代在變,產業、職場生態在變,「成功的招數也一直在變」,但有些「軟實力」卻永遠能在職場上派上用場,像是溝通、說服、協商的能力。這些能力關乎對外與客戶應對、說服金主投資,對內與創業伙伴協調,「但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教這種能力。」

林之晨建議,既然課本上沒有教,年輕人可以透過參加社團、球隊等活動自我訓練。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加入籃球隊學會如何團隊合作,參加辯論社訓練邏輯思考與論辯能力;他也鼓勵大學生修哲學課,思考人生中更深層的事。

「這些軟實力需要長時間養成」,林之晨認為,專業知識或技術要用的時候,或許花幾個月的時間硬學可以學會,但是關乎態度的軟實力,卻需要較長時間養成,年輕人應在學校時就先預備好。

「只要願意學、態度好,業界都願意給年輕人機會」。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也鼓勵年輕人多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學習組織、企畫的能力。她強調,在職場上,傾聽、同理心也是年輕人要學的功課,唯有傾聽,才能夠精準回應問題。此外,她建議年輕人多元閱讀,開啟更寬廣的思維、創意。

「唯有抱持同理心,看到對方的需求,才能談判成功。」蔡惠卿說,唯有雙贏,才能讓生意做得長長久久。拋開過多自我,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是不少高階經理人希望年輕人能學會的觀點。

國泰航空台灣暨韓國區總經理羅穎怡在公司裡推動「設計思考」,讓不同部門的員工組成團隊,提出與工作相關的創新思考,以客戶的角度看工作上的設計流程有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年輕人要多問why,而不是只問what」,羅穎怡說,唯有問why,才能產生更多創意靈感。

在香港讀了13年全英語教學的教會學校,羅穎怡表示,在全球化的現代世界,英語能力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國際觀並非只是外語說得溜就好,蔡惠卿認為,有國際觀的人是必須「能包容體會不同文化,能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互動」,例如,要能跟外國人聊球賽,也要知道不同文化有什麼禁忌。

〝台灣年輕人 要學會獨立〞

外商總裁:一直刷父母的卡,永遠長不大

台灣的人才危機,很大的關鍵來自教育。外商瑞健公司總裁費斯樂(Ulrich Faessler)來自瑞士,在台灣推動技職教育的師徒制,他長期觀察台灣社會,建議年輕人要盡快學會「獨立」。

外商瑞健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高科技藥物輸送系統製造商,設在桃園的工廠引進瑞士師徒制,和木柵高工、台北科大合作,由資深師傅帶領學生,栽培實作力強又心細的「學士黑手」。費斯樂本身就是瑞士師徒制培訓出的人才,也是台灣女婿的他很關心台灣,更希望能為台灣培養在地人才。 

將瑞士師徒制引進台灣,大方地培訓在地人才。台灣的年輕人要如何發展自己?費斯樂以他自己的兩個孩子為例說,長子23歲、次子21歲,都很獨立,他不會告訴他們要做什麼,孩子想讀書必須自己賺學費,瑞士的學費很貴。

但在台灣,費斯樂說,他曾在PUB看到台灣年輕人都在刷父母的信用卡付帳,更發現台灣父母保護孩子的時間太久了,許多年輕人都已經20歲了,卻還像個孩子,沒有長大。

他認為,父母不該給孩子太多錢,年輕人也不要指望政府要照顧你,政府也沒有錢,所以自己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年輕人可以偶爾放輕鬆,但不能一天八小時都在玩,尤其不要浪費父母的錢,「一直在花父母的錢,永遠長不大!」

談到人才問題,他也說,台灣大學非常多,但瑞士的大學非常少,瑞士能讀大學的人不多,畢業更難,很大比率的年輕人直接走技職教育路線,不像台灣九成以上的人都上大學,也因此人才的差異不太容易鑑別。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媒體出版
自訂分類:議題面面觀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