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不徒
2015/11/14 19:48
瀏覽1,44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也不必急得往來。
人口少的小國比較容易做到「修之於國,其德乃豐」,在充滿道德的國家裡,人民可以生活得很樸實而幸福。即使擁有貴重的寶器也用它不著。要人民去從事危險的工作,人民也不會逃亡到別國。縱使有車船也沒有乘坐的必要;有盔甲兵刃也沒有地方陳列。即使讓人民再過著結繩時代的生活,不論食衣住行人民也都一樣能感到甘美幸福。因此鄰國雖然不遠,用肉眼就看得到,雞犬聲也都聽得見,可是兩國人民的道德程度實在差很多,所以他們至死都不會互相往來。
藥方:
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只是雞犬之聲相聞,已是悅樂一懷了! 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把自己都轉糊塗了!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 意韻,也無意味!
* 首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