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得一
2015/10/09 20:44
瀏覽5,26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溯其源頭,古早以前能得大道整體之全的:「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清明,「地」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寧靜,「神」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靈感,「谷」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盈滿,萬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生長,「侯王」得此整體之道,因而能以正道治國。就此往前推論來說,天若不清明,將恐分裂;地若不寧靜,將恐崩廢,神若不靈通,將恐消歇,谷若不盈滿,將恐枯竭,萬物不得生長,將恐絕滅,侯王不得高貴正位,將恐頹蹶。如此說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而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豈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由此看來,最高的榮譽,那是無譽之譽;修道之人,不願別人稱譽它琭琭如玉,而寧可無譽的珞珞如石一般!

自古以來做到「吾道一以貫之」的有以下這些:天得天道而能清;地得地道而能寧;神得神道而能靈;谷得谷道而能盈;萬物各得其道而生;君王得王道使天下得治。怎麼知道他們得道了呢?天若不清恐怕會裂開。地若不寧恐怕會爆發。神若不靈恐怕廟要歇業。谷若不盈恐怕就乾涸了。萬物無以為生就要滅亡。君王沒有釋權給下位者,恐怕沒人幫忙抬轎,就要蹶了。所以,高貴要以賤下做為基礎才能穩固。因此君王才都自稱“孤、寡、不善”,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的道理嗎?不是嗎?所以擁有很多車就和沒車一樣,因為一個人沒辦法同時開數輛車,一定要找司機幫忙才能開。所以,做人不可貴己如玉而賤人如石。

藥方:

「一」是一切的本源,也是當下的起點,想著「一」,一件一件的去做完它,不必掛心!你高貴嗎?正因為有所謂的「低賤」襯托出來的,想到這裡,你怎能不對所謂的「低賤」默首道謝呢?最高的榮譽不必須索、貪求,寧可無什榮譽,因為自然大道本來是平平常常,那有什麼榮譽!你不夠好,人家說你好,這要慚愧!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卻要坦然!

研討:

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衛靈公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
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論語‧里仁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翻譯:
論語‧衛靈公篇中提到:
孔子說:「子貢啊!你認為老師的學問是靠博學強記而得來的嗎?」
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嗎?」
孔子說:「不是的,我是將所學一一融會貫通而歸納成一個中心思想!」

論語‧里仁篇補充說:
孔子說:「曾子啊!我所說的道其實只有一個中心思想。」
曾子回答:「是啊!」
孔子離去後,其他弟子問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曾子回答:「孔子的中心思想,用”忠恕”二字就都涵蓋了。」

朱熹《論語集注》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盡己就是要使自己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得到適切的滿足。再進一步推己及人,使天下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自我實現需求都得到適切的滿足。這樣就能做到「忠恕」,也就是達到「道」的境界。

首頁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