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安排的行程是要前往期待已久的十分古道上五分山賞芒花,無奈天氣難商量,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路線(依氣象局報告往南會好天氣),五分山美景也只好留明年再訪了。
最後選定了新竹縣新埔鎮-蓮華山古道,果真車離開北市後,天氣漸漸晴朗,地面也越來越乾。當走進新埔時有一股鄉村氣息撲鼻而來,有稻香、稻草香,現正值收割期,只可惜現曬穀都機器化,不然一定可看見一戶戶人家,庭院鋪滿黃金色的稻穀,空氣中一定也飄滿稻米香。
到三聖宮停好車後,大家整裝出發,今天的路線有些輕鬆,有訪古蹟繞營區走文藝氣息風,行程結束後還享饕新埔美食板條大王,還特地到關西吃排隊臭豆腐。雖然山路剛開始有些陡,但後面下坡及到吳濁流故居都是平緩好走的路。後加碼走飛龍池登山步道,這條有通往陸軍營區,營區已廢多時,之前可入內參觀遺跡,現不知為何全圍起封鎖線,不讓人越雷池一步,只能圍牆外經過。不過這條路徑走起來很舒服,樹蔭濃密、路平坦,夏天來走這條步道肯定邊走邊哼歌謠。
三聖宮前,來張團體照再出發
稻子收割期,呈現各種顏色。
巨楓神木就在菜園旁
巷子口拴著狗在看守,只要有陌生人靠近就狂吠。
文學家吳濁流故居位在新竹縣新埔鎮,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該處是傳統三合院建築,因損害嚴重,新竹縣政府耗資近3500萬元修復,保留客家傳統建築,並搭配鎮公所「3街6巷9宗祠」計畫,如今成為當地文化漫遊景點之一。
吳濁流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創立台灣文藝雜誌社,發行《台灣文藝》雜誌,並提供退休金作為文學獎金基金, 為正處於黯淡的台灣文學盡一份心力。七等生、鍾鐵民、鍾肇政、黃春明、李喬、鄭清文等作家,都曾是「吳濁流文學獎」的得獎人。 吳老師說,幾天前,新竹縣文化局舉辦「吳濁流文藝獎」的頒獎典禮,特別選在吳濁流的故居頒獎,以彰顯文學傳承的歷史意義。
吳濁流故居循115縣道,再接竹20鄉道,往大茅埔的方向,在竹20鄉道路標約4.5K處, 從馬路上望見小路通過稻田的遠處有一棟三合院古宅,那棟三合院就是「至德堂」了。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五鄰大茅埔10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三 08:00–12:00, 13:00–17:00
星期四 08:00–12:00, 13:00–17:00
星期五 08:00–12:00, 13:00–17:00
星期六 08:00–12:00, 13:00–17:00
星期日 08:00–12:00, 13:00–17:00
星期一 休息
星期二 休息
竹20鄉道路標約4.5K處有石碑
營區周邊都立著水泥柱
營區荒廢的舊訓練場
新埔板條大王套餐
關西臭豆腐獨處轉角,裡面空間不大,只能拿到公園找椅子坐下來吃。
- 2樓. 其正2017/12/29 09:37
濁老:
當年常到你位在新生南路的家幫你編"台灣文藝",聽你發議論,現在哪裡可以看到你的身影,聽到你的話聲?世事滄桑呀!你在這裡也不寂寞吧!常有那麼多人來看你!
- 1樓. ono2017/12/08 17:24
一步一腳印
踏過鄉土的、文學的步道
想必收穫十分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