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飄零的落花
2007/11/21 17:36
瀏覽9,102
迴響6
推薦45
引用0
>

      飄零的落花

        詞曲:劉雪庵

      想當日梢頭獨佔一枝春 嫩綠嫣紅何等媚人
      不幸攀折慘遭無情手 未隨流水轉墮風塵

      莫懷薄倖惹傷心 落花無主任飄零
      可憐鴻魚望斷無蹤影 向誰去嗚咽訴不平

      乍辭枝頭別恨新 和風和淚舞盈盈
      堪嘆世人未解儂心苦 反笑紅雨落紛紛

      願逐洪流葬此身 天涯何處是歸程
      讓玉香消逝無蹤影 也不求世間語同情





      如上播放器音樂很慢 請點這兒播放鍵


蔡琴與許景淳均唱過《飄零的落花》這首曲子,但她們彼此的唱法卻大不相同,蔡琴以深醇的女中音,訴說著「落花」坎坷的悲涼;許景淳則是以別具風味的的人聲吟唱,迷人傾訴,由古典音樂出身的作曲家李泰祥,以跨界音樂的理念編曲,帶給劉雪庵歌曲更具生命力的另類新貌。

劉雪庵的音樂背景

劉雪庵名晏如,字雪庵,四川銅梁人,幼年已懂得吹奏簫、?笛等樂器。1925年考入成都美術專科學校,習繪畫、鋼琴,並接觸民間音樂及崑曲。1930年入上海藝術大學,1931年秋轉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理論作曲,師事蕭友梅、黃自,並從李惟甯習鋼琴,還得到齊爾品教授的賞識,1936年畢業。1937年底國都遷移重慶,劉雪庵在1939年任中央訓練團音幹班教員,1938至40年間,曾編輯出版《戰歌》刊物,1941年,任教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並在軍樂學校教理論作曲課程,1942年任重慶社會教育學院副教授,該校於1949年改名蘇南文教學院,擔任教授,1953年到華東師範大學任音樂系主任、教授。1964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教授詩詞樂章及理論作曲。

為百代唱片寫詞作曲

「百代唱片公司」是第一個在中國灌錄及出版唱片的外商公司,遠在清末就在中國灌錄及發行唱片,百代(Pathe)原是法國公司,後由英商EMI收購經營,最初以京劇為主,藝術家有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等;也灌錄藝術歌曲等不同類型音樂。30年代電影由默片進入有聲,百代有著由國外引進的完善錄音設備和錄音技術,1949年以前,百代幾乎網羅了當時主要的歌星與製作人才,劉雪庵即被網羅為作曲家。

劉雪庵的《長城謠》由百代公司出版,由該片女主角路明于1937年在電臺播唱(百代35770b);1947年由周小燕錄製唱片發行;《紅豆詞》亦由周小燕演唱,1947年灌錄成唱片,亦由百代唱片出版。

為電影公司作曲製作

1936年上海國立音專畢業後,劉雪庵應上海藝華影片公司之邀作曲,相繼為《桃花扇》、《小姐妹》等10餘部電影譜寫插曲。《何日君再來》原是1937年寫的一首探戈舞曲,後由黃嘉謨(貝林)填詞,用作方沛霖導演的電影《三星伴月》(周璇主唱)的插曲,流行至今,劉雪庵以筆名晏如讓藝華影片公司發表。1939年香港一部抗戰電影《孤島天堂》將《何日君再來》選為插曲(黎莉莉唱),描述青年男子參軍前與女友依依分手情。此後又被李香蘭翻唱、收入唱片家喻戶曉,以至被誤認是李香蘭首唱的經典歌曲。中日戰起,上海淪陷,劉雪庵應國民政府軍委會邀請,曾到武漢行營的電影股工作。

劉雪庵的不少成名曲,是任職上海三大電影公司之一的藝華影業公司專業作曲時創作並發行推廣的。

走過顛沛流離的年代•承受不堪的政治遭遇

煙硝烽火伴著劉雪庵的青春年少時光,九一八事變後,他是音專學生中最早以捍衛民族尊嚴來號召抗日的抗戰爆發,主編出版了數期《戰歌周刊》。來到重慶後,完成了郭沫若《屈原》的全劇配樂工作,於公演時親自擔任指揮。

1957年的反右運動,因一些語重心長的建言,被定為右派,成為被批鬥的目標;1966年的文革中,他是反革命、漢奸,被撤銷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職務,降職為圖書館資料員;他早期的作品《何日君再來》一曲,被斥為黃色、反動,因此遭受到紅衛兵殘酷的迫害;他在國民黨政府時期作的《空軍之歌》、《海軍之歌》、《戰歌》當然也都成了罪證;關進牛棚10餘年,受盡折磨,吃盡苦頭,導致雙目失明。改革開放前,尚未平反的劉雪庵和他的作品都被視作禁忌,文革結束後,直到1982年始獲平反。純粹的歌曲創作捲入政治風暴,引來撻伐,劉雪庵的遭遇較歌曲命運更嚴酷、冤屈和不堪!

1985年,劉雪庵默默告別人世,終年80歲。雖屬高壽,但命運坎坷,生命的最後30年時光,幾乎沒有享受到生的樂趣,獨居陋室,令人哽咽!

自1949年兩岸分治後,由於國共兩黨對峙,在政治引導文化的原則下,劉雪庵的歌有著全然不同的命運,雖然大陸、臺灣都有不同時空下的禁唱歌曲,劉雪庵的某些歌如《何日君再來》在臺灣也一直被列為禁歌,但相形之下,臺灣和海外華人社會對劉雪庵的名字並不陌生,中小學生們早就在音樂課上學會了劉雪庵作詞譜曲的不少歌曲。

劉雪庵的歌曲創作

劉雪庵的歌曲,有著自然展現民族化風格的寫歌特色。藝術風格的形成涉及作曲家在思想上、藝術修養上和性格趣味上的各種要素。近代新歌曲創作,無論在體裁、風格或伴奏上,多數脫離不了早期德國藝術歌曲的格式;近年來,或有以現代技法創作,在新、舊、東、西交融激烈的時代,作曲家究竟如何方能給詞配以民族語言的聲調、節奏,創作出具備獨特個性的中國民族風格歌曲?

劉雪庵的歌曲創作技法,嚴謹要求詞曲緊密配合。他曾在論文《作曲與配詞》中自信地評比說:「《義勇軍進行曲》的昂揚高亢、《松花江上》的哭啼泣訴、《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離思怨慕、《飄零的落花》的纏綿悱惻、《漁父辭》的清空絕俗,詞曲都是異常吻合的。」正是這種重視語言旋律與音樂旋律的自然搭配,使劉雪庵的歌,唱起來順暢。

從1930年代前半期起,劉雪庵開始創作,作品專輯有民歌創作集《布穀》,(註4)鋼琴曲《中國組曲》。(註5)選好詞譜曲或詞曲並作是劉雪庵寫歌的特色,曲調優美動聽、音域適中、詞意深遠有意義。

剛柔並濟並具戲劇性的抗戰歌曲

九一八事變後,上海音專師生投入抗戰歌曲寫作,劉雪庵和賀綠汀、冼星海、江定仙、廖輔叔、夏之秋諸教授成立了「中國作曲者協會」,創辦並主編《戰歌周刊》,定期發表抗戰歌曲,包括他的《募寒衣》、《長城謠》,其寓所成了「協會」會所,鼓舞民眾參加抗日運動,並在漢口成立全國歌詠協會。

1937年所寫《長城謠》原為潘孑農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寫的插曲,因八一三事變上海淪陷,電影停拍,由該片女主角路明於電臺播唱;1947年周小燕錄製的唱片,曾激發歐美僑胞的愛國熱情,紛紛捐款。音樂蒼涼悲壯,質樸自然,感情深切。《長城謠》有著傳統民歌風格,並兼有抒情與敘事特點,旋律線條起伏不大,節奏平穩,結構單純,在五聲音階基礎上,音域並不寬廣,但口語化、民族風及親切感的平易近人風格,在撥動心弦之餘,激發同仇敵愾的熱情。

1937年,抗戰初期,劉雪庵從上海流亡到重慶,途中譜寫《離家》和《上前線》(江陵詞),加上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編成《流亡三部曲》,與《長城謠》一同拍成音樂短片,發揮宣傳效果,流傳到前線、後方,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

在抗戰接近勝利的最艱苦階段,政府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他譜寫《巾幗英雄》,描寫當年不分男女投筆從戎,體現了現代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愛國情操。曲風溫婉抒情,唱大地春回景如畫;亦有思潮澎湃,念興亡有責的激蕩情懷。

詞意深遠的婉約抒情藝術歌曲

劉雪庵寫過許多叫好叫座、帶有藝術氣息的歌曲,像是《追尋》、《飄零的落花》、《紅豆詞》、《春夜洛城聞笛》、《布穀》、《楓橋夜泊》等。

纏綿悱惻的《飄零的落花》是劉雪庵自作詞曲的處女作,曾發表於國立音專校刊《音》上,1934年,劉雪庵帶著《飄零的落花》歌詞,拜會音專老師─俄裔音樂家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在他建議、鼓勵下,譜成藝術歌曲,後由齊爾品攜至東京出版,發行歐美各地,1935年年又成為電影《新婚大血案》的插曲。

《紅豆詞》本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在酒宴上演唱的「曲兒」,?見紅樓夢第28回:「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詞本身具音樂性,寫景抒情,層層疊疊,推展開來,後由劉雪庵為朱彤的話劇《紅樓夢》寫了插曲(1943年),並由周小燕演唱,1947年灌錄成唱片(百代),至今已成經典藝術歌曲。在臺灣由於教科書中編入,好詞加好曲,又容易上口,餘音繞梁,回味無窮,幾乎人人會唱。

《追尋》是由許建吾寫的一首簡單小詩,寫於抗戰中期的四川成都,非僅寫戀情,更具勵志含意。(註6)劉雪庵非常直接、絲毫不加修飾的通過順乎語勢的旋律進行,將詩中的赤裸裸感情,直接發抒,並漸漸推向高潮。詞曲緊密結合,情緒環環相扣:「你是情空的流雲,你是子夜的流星,一片深情,緊緊封鎖著我的心。我要追尋,追尋那無盡的深情,追尋那永遠的光明。」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的直達高潮。

《春夜洛城聞笛》是為李白詩譜的曲,劉雪庵並未渲染詞中略帶傷感的內蘊意涵,而是以昂揚、開朗的情緒作為音樂的基調,這也是李白詩中的特質。旋律氣息寬擴,基本上是一字一拍一音,「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像吟誦說白似的緩慢在中聲區開展。「此夜曲中聞折柳,誰人不起故園情」的一句,則以自高而下的六度下行,再轉起的問句氣勢,加強思鄉的情緒。

風行流傳的部隊實用歌曲:軍中傳唱的意義與價值

抗戰勝利後還都南京,基於精神戰備的需要,劉雪庵寫了無數軍中歌曲。

他應中國空軍總部政治部邀請,譜了20餘首空軍歌曲:「擔負起天下興亡,萬長空永保!」鼓舞著空軍軍心士氣;也為為海軍健兒寫歌,「中華男兒忠勇甚,團結起水上長城!」。當年軍歌的詞曲風格,絕非今日口號式的八股歌曲可比,洋溢著劉雪庵特有的才情,不僅文詞精巧,精神內涵更具深意。對我軍中健兒在精神上有著極多的貢獻。

以《西子姑娘》為例,1945年抗戰勝利後,空軍製作單位邀約劉雪庵為傳清石寫詞的《西子姑娘》譜曲,希望廣為傳唱。「天馬行空聲勢壯,逍遙山色湖光,鵬程萬任飛翔,人間天上、比翼羨鴛鴦。」這首戰後歌曲,寫戰時西子湖畔少女,向她任職空軍飛行員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囑,旋律優美,歌詞典雅。周小燕教授演唱了圓舞曲版的《西子姑娘》,帶有藝術歌曲的特色;另一首面世的則為探戈版,由歌星唱出豔抹濃妝的風情萬種,有沙場機聲,亦有水鄉柔情。

劉雪庵對歌曲的寫作態度,「一詞一曲,認真推敲,細細琢磨,多次反復試唱,直至完美境界」,(註7)故而一經發表均獲好評。

劉雪庵的歌詞創作

歌詞要具備音樂性和文學性,要有單純的語言,好詞不隔,語語都在目前,是用來唱的口頭文學;情是根,意趣、立意都要真。(註8)劉雪庵的寫詞功力,在與黃自老師及傑出同輩的合作惕厲下,深知其中奧秘,又具才情,精練、深刻,正如其歌曲,別具韻味,高雅脫俗又具群眾化的特質。

2005年日本國家廣播公司NHK製作了一部名為「一首歌的故事」《何日君再來》的紀錄片,試圖解開這首在東亞區流傳了60餘載歌曲的神秘面紗。才華洋溢的原創作曲者劉雪庵,他的歌曲傳唱不輟,但他的人和這首歌一樣的命運多舛,一生受盡折磨、冤屈和不堪!圖中老態臃腫的老作曲家,已不復往日瀟灑。

詞曲並作的歌

《飄零的落花》、《喜春來》、《中華兒女》、《雪花飛》、《春遊》、《殺敵》、《歌勉空軍》等,均為自作詞曲。

《飄零的落花》歌詞纏綿悱惻,委婉、感傷:「想當日梢頭獨佔一枝春,嫩綠嫣紅何等媚人,不幸攀折慘遭無情手,未隨流水轉墮風塵。莫懷薄幸惹傷心,落花無主任飄零,可憐鴻魚望斷無蹤影,向誰去嗚哽訴不平。」曾發表於國立音專校刊《音》上。這首歌借落花隱喻身世飄零女子,劉雪庵以深厚古典文學功力落筆。曲成自信滿滿,曾收入個人專集《四歌曲》中。

1937年,劉雪庵寫的同名電影主題曲《滿園春色》,由花腔女高音郎毓秀與蔡紹序二重唱:「滿眼繁華,紫?紅嫣,群芳燦爛,春色無邊;好一片良晨美景,好一段歡喜姻緣。」道盡人生結合的奇幻,萍水相逢、一見情牽的「滿園春色」,在電影歌曲的意境中,寓教於樂的提醒著,在:「桃紅柳間,燕舞鶯遷,屏山繞翠,玉樹籠煙」的春光中,惜青春莫辜負華年。

為教材寫詞:黃自作曲歌例

為教材歌曲,劉雪庵詞作曾由多位作曲家譜寫:黃自作曲的有《總理逝世紀念歌》、《新中國的主人》、《蝴蝶》、《國慶獻詞》、《歡迎運動員》、《凱旋》、《送畢業同學》、《農家樂》、《遊戲》、《搖籃曲》、《踏雪尋梅》等;江定仙作曲的有《田家忙》、《漁夫》、《催眠歌》等;張玉珍作曲的有《惜春》、《良宵同樂歌》;應尚能作曲的有《快活歌》、《搖船歌》等。另有填詞作品《振興中華》、《我愛中華》、《勵志》等,對青少年情操教育,深具意義。

劉雪庵是黃自的得意門生之一,他寫詞的《採蓮謠》、《踏雪尋梅》等都是在校習作,均由黃自譜曲,他倆合譜約十餘首歌,均編入商務印書館的《復興中學教科書》,作為教材歌曲用。《踏雪尋梅》中「好花採得瓶共養,伴我書聲琴韻,共度好時光。」歌詞描繪了雪霽天晴、臘梅吐香的冬日怡人景色中,青少年活潑開朗的歡欣心境。雖是教材歌曲,卻被許多聲樂家當作藝術歌曲傳唱,也曾收錄在50年代的香港百代唱片中,蘊含濃厚的中國古典韻味,家喻戶曉、人人都可朗朗上口。

劉雪庵為教材寫詞作歌,藉由歌唱,既可提升學生文學能力,歌詞中雋永的涵意,可涵養學生心性;藉由劉雪庵詞曲作品中的民族風格與情感,可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提升鑒賞層與審美品味。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音樂
自訂分類:中文歌曲欣賞
迴響(6) :
6樓. TR
2010/12/24 13:16
周小燕西子姑娘

您是否有聽過周小燕唱的西子姑娘?

劉雪庵兩個版本的西子姑娘一個給周璇唱一個給姚莉唱,周小燕不知道唱的是什麼版本.

周小區教唱聲樂非常嚴格

謝謝您告之這個訊息。

小帥哥~女人可以這樣過日子2010/12/24 16:28回覆
5樓. scud
2009/01/09 18:33
:(
历史。
4樓. 飛飛 ^__*
2007/11/24 08:22
好聽

蔡琴 

3樓. ~小女人皇后~
2007/11/22 10:14
好聽

好淒美的歌,唱出了心頭的痛,好聽,如果是鳳飛飛唱的會更棒

2樓. Julia小喵
2007/11/22 10:05
喜歡哪
有位網友超級喜歡這首歌  小喵拿去借花獻佛  先說一聲謝謝ㄛ
1樓.
2007/11/22 09:50
^^
很喜歡聽這首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