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龜趣來嘻7/23的文章作為本文開端。
(恕刪) ……公民媒體是液態的,而傳統的主流媒體是固態的。 何謂液態?我們把liquid這個字拆開來看看: LIQUID 總括來說,Liquid就代表著流動,包括訊息節點的流動,包括每個人角色的流動,包括觀點與觀點的流動,所以我現在更喜歡Liquid Journalism更勝於公民新聞的其他稱呼……(恕刪) From: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3508.html#more |
當然,他終究是個「新聞學」支派,雖然沒有多強烈的要求,也沒人說一定要科班出身或是神懷絕技,但至少也可以做到阿孝老師所說的:
公民新聞雖然不必死守傳統新聞寫作窠臼,但也不能恣意妄為。我覺得有幾個原則必須堅持:第一,所寫內容必須是事實,至少是作者確信為真的事;第二,所寫議 題必須具有公共性,至少是個人經驗和公眾利益的交集;第三,必須接受檢證,所引事証應註明出處、連結原典,方便讀者查核;第四,應該多向互動,文章接受回 應、引用、RSS串連,引進網路群眾力量來訂正、補強和散播新聞;第五,應該有導言,方便讀者篩選新聞,也方便編者編排和串連,導言之外,則可自由發揮。 |
我想,我認同前四點,甚至認為這些是意在成為公民新聞人的絕對責任,
但導言我覺得恐怕還不是這麼基本的條件,也許阿孝老師多少還是受到一點傳統新聞學的影響,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在網路上的一切都必須起於對大眾媒體的仇視與屏
棄,但「導言」這種格式,太難抓準了,就算現行的報紙、電視台編輯與記者之間對於何為導言?何者可成為導言?都常常意見不一;如果依照傳統媒體的定義,導
言就是吸引讀者的最重要的一段,但回頭來說,既然已經預設了公民新聞人非科班出身,也沒有相關經驗,又何須要堅持此原則;再來,如果是為了方便讀者篩選,
那還是落入了傳統新聞格式的窠巢中,一方面網路讀者龐大,不需要取悅他們,僅需要對他們負責,「方便編排」的說法可能要重新詮釋,另一方面,畢竟最後決定
每則新聞重要性與顯著性的權力,仍然是落在每一篇新聞的讀者心中、手中,與其撰寫方便篩選、編排的導言,不如按照公民新聞人所見所聞與所學背景去撰寫,也
比較符合"I"(我),不受任何限制,我感興趣的議題與呈現方式;其實關於導言的疑慮,LIQUID Journalism在"Q"的部份就已經強調:Q就是Quick,迅速,免去繁複的編輯流程,所見即所寫,所見即所拍,寫手對自己的報導負責,最終由讀者來當編輯,決定 該則新聞的重要性與顯著度。
另外一篇是關於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雖然是一年前的文章,但我想還是有他的價值處:
台灣公民新聞還在起步階段,當前以部落格為主的公眾書寫內容,距離公民新聞理想尚遠。首先,部落格大多偏向書寫個人經驗和見聞,較少觸及公共事務;其次, 討論公共事務的文章,偏向論辯全國性政治話題,較少觸及在地的、社區的議題;第三,討論公共事務的方式,偏向引述大眾媒體報導再進行二手評論,很少自行發 掘議題、採訪報導。這些內容,雖有助於增進相互瞭解,但還難以引導民眾對切身議題進行審議。 |
在地、社區的議題,的確相當重要,這個說法也符合草根媒體的
概念,畢竟要打開平常不會看到的視野,才會在了解既有的視野有多狹隘,進而積極擴展自己的視野,而常常不常看到的視野都來自於身邊的事務;這當然和大眾媒
體過多,公民媒體、在地媒體過少有關係,每個人的力量、時間、空間、能力有限,還是需要其他技術、硬體的配合,更快速看到不同的事務與觀點。
這洋洋灑灑的數十篇公民新聞相關的文章,還有非常多有意義的討論。其他包括像是GVO全球之聲、OhMyNews blabla一大堆,隨便輸入公民新聞、草根媒體、小眾媒體、另類媒體都有數十萬筆類似於公民新聞,供參考討論的方向。
- 1樓. B.C.2007/10/09 14:05說容易 做真的比較難
最近我也正在弄一個類似的平台,扭舌新聞
如果有興趣可以不定期寫些心目中的新聞,希望讓我們社會更加多元,
這算是小小實驗網站,會持續增加更多互動的功能,讓閱聽人&記者做更良性的互動。感興趣的一起來串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