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經典音樂劇:貓(Cats)、西貢小姐(Miss Saigon)、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我目前能夠進到音樂廳中直接欣賞劇場版的,唯有貓(Cats)和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另外兩部則是因為沒有劇團到過台灣演出,因此一直是心中的缺憾。不過倒是看過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電影版,算是小小彌補心中的一塊小缺憾,而該片的導演Tom Hooper也在今年推出了音樂劇貓(Cats)的電影版,基於對貓(Cats)這部音樂劇的狂愛、也基於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電影版的不令人失望,於是我也買票進場觀賞貓(Cats),希望透過電影版滿足我對音樂劇的熱愛。
然而,我卻失望了。
戲一開場,我便被劇中的每隻貓太擬真又擬人的化妝技巧嚇到,因為這完全違背我觀賞劇場版貓的化妝方式,感覺電影版的貓就是在人臉上貼毛,後來查了網路資料才知道是電影公司用電腦動畫方式作後製,但是那個效果我卻覺得遠不如劇場版的貓演員是一個個用油彩畫出來、穿上擬貓長靴所營造出來各種貓的形體來得有生命感,電影版反而有種太過擬真似人的不舒服感。
接下來,雖然看得出來演員們很認真地投入演出模擬貓的神態與姿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片中的演員太過大咖而沒空練習、或是原本就沒有很扎實的舞蹈基礎,我怎麼看都覺得劇中的舞蹈細膩度與張力遠不如劇場版來的震撼與動人。我還記得劇團在台灣幾次的演出都有找當地舞蹈班學生或舞者參與演出,而且還是大半年前就先行飛抵台灣徵選演員、訓練、彩排,到最後的演出,因此我在台灣看過幾次的劇場表演都是讓我震撼且感動的,因為我真實看到每一隻貓的靈性與心思和驕傲,然而我在電影版看到的貓只有不斷地扭動身軀卻嗅不到一絲屬於貓族的靈魂。
我通常到音樂廳觀賞劇場版表演時,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正中間,因為這樣我可以飽覽全場的演出,舞台上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個表演都能夠細膩地串連在一起,除非是演出落在某一個角色身上,當他的獨白或是單人演唱時,我才會拿起望遠鏡觀看演員臉上細微的演出變化。然而電影版的貓(Cats)卻無時無刻把鏡頭拉近到每一隻貓的臉上或身上,這不但忽略了貓群的互動與氛圍,更一再逼我看著那一張張用電腦動畫後製出來的似人擬貓的臉,真的很不舒服啊!
Andrew Lloyd Webber所創作的貓(Cats)是由一部童詩改編而成的作品,透過各種貓的型態在形塑各種人類行為模式及其社會心理學,是一部可以看得很深沉的劇作,然而我在電影版的貓(Cats)只看到各種的拍攝技巧賣弄、恐怖橋段設計,完全看不到原作者Thomas Stearns Eliot的精神或是Andrew Lloyd Webber改編的美感,只有一幕幕令我吃驚的劇情安排,例如擬人的貓人、鼠人、蟑螂人,貓吃蟑螂的橋段,搔首弄姿胯下抓癢的動作。
好吧,那回歸到音樂劇的本體,音樂。Andrew Lloyd Webber創作的音樂劇中,他才華洋溢的音樂作品一向是膾炙人口且傳唱不止的,既然電影版改編自劇場版,那音樂這一塊也不能扣分,可是我還是失望了。
Memory,貓(Cats)這部作品的經典名曲,我原本期望電影版的演出可以讓我起碼挽回一點信心,但是當演出Grizabella的演員開口唱出第一句時,我又跌入更深的失望中,因為情感投入的厚度、唱腔的優美度,遠遠不及劇場版啊!我甚至覺得電影版的每一首曲子演員都把它們當成是流行音樂在演唱,問題是這是音樂劇啊!有故事性、有戲劇張力、有生命厚度的音樂劇啊!
更遑論電影版的Grizabella演來只有落魄、遲暮之姿,完全比不上劇場版的落魄中仍不失風華自傲。電影版的Old Deuteronomy也沒有劇場版的持重與戲劇厚度。電影中的Gus the Theatre Cat是輕浮的,不似劇場版是活潑中有分寸的。
還有其他的失望處,也不忍心再提了,總之真的是一部失望之作。
貓(Cats)我目前為止看過三次劇場版,二次在台灣、一次在中國北京,加上今年的電影版,我只能說唯一會讓我滿意的觀賞經驗就是在台灣的二次劇場版了,電影版完全不敢恭維。至於中國北京的劇場版為什麼我也不推崇?當你聽到經典名曲Memory被中國演員用京片子唱出「回憶…」,你應該也會當場昏倒吧,雖然這是為了配合當地民眾而有的各國語言版,但是我還是鍾情原始語言的演出,因為那才能真正的表達出原作的情感與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