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的文武侍從─汪希苓和楚崧秋的訪問紀錄(九)


蔣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侍從祕書,似有仿傚曾國藩「找替手」的用人方法,一方面培訓青年幹部,一方面藉此機會接近年輕人,了解社會脈動。
當時蔣公一心保衛台灣,反攻大陸,不時開辦各種研究訓練班,將革命事業從頭做起。民國43年6月26日,我奉調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黨政軍聯合作戰研究班(聯戰班)」,參加3個月的短期教育講習。蔣公自任院長,萬耀煌為班主任,分批徵調黨務、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領域相關人員,實施訓練。我和李煥、郝柏村、汪道淵等都是第三期學員,該期約有140多名學員。
蔣公親自挑選
蔣公至少會召見每位學員兩次,垂詢受訓心得,不時抽閱學員的自傳或親批作業。學員在知識上或許收穫有限,但是對國家的目標與現實處境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年輕時,我一直希望有機會到國外讀書,到其他國家看看,但個人無力負擔費用,只好報考公費留學。前面提到,民國36年我曾考取教育部的公費留學,但當時政府沒有錢,要我們延期,之後就這麼拖延下來了。民國43年,我內人開始工作,可以分擔家用,我也拿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獎學金,計畫聯戰班結業後,到美國念書。聯戰班同學交通部總務司長劉業昭,特地幫我協商復興航業公司免費提供船票,為我省下不少旅費。
蔣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侍從祕書,似有仿傚曾國藩「找替手」的用人方法,一方面培訓青年幹部,一方面藉此機會接近年輕人,了解社會脈動。經國先生時任救國團主任,9月28日他突然告訴我,蔣公要我留下來工作,以後有機會再出去深造。他沒再多說什麼,只交代我等候通知,就這樣改變了我的生涯規畫。
過了幾天,侍從祕書秦孝儀先生通知我到士林官邸與他會面。我和秦祕書曾於民國40年1月一同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先期教育第十期受訓。10月3日,我前往拜會秦祕書,他告訴我,蔣公在聯戰班第三期同學中,調閱我和一位吳姓同學的自傳資料,最後決定挑選我繼任他的職務。我看到這兩份資料正擺在他辦公桌上。後來經國先生也告訴我,蔣公看過我在聯戰班的各種資料後,決定要我留下來工作,意即這是蔣公親自挑選的。
外人常認為在蔣公身邊做事等於魚躍龍門,不少人主動結納、示好。事實上,我接任蔣公祕書可以說是一種機運或機緣,能夠盡一己之力,為蔣公服務,深感榮幸,絲毫沒有平步青雲、挾令箭護身的心態。
赴任前,經國先生特別勉勵我「專心致志」,並告誡我千萬不可介入人事。對於經國先生的一番話,我謹記在心,時時自我警惕,行事盡量低調。後來我在蔣公身邊多年,外界幾乎不識楚某為何人。
辦理工作交接時,秦祕書告訴我許多蔣公日常生活的習慣,指導我各種應對進退的禮節,對我工作有很大的幫助,至今我仍懷感激。
祕書工作概要
官邸同仁皆尊稱蔣公為「先生」。我第一次受到先生召見是民國40年元月,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時,43年再度前往受訓,又見過幾次。坦白說,除了感覺先生很有威嚴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當年是崇拜領袖的時代,政治上是威權領導,初次受到先生召見時,談話時只有三、五分鐘,只覺得他講話簡單明瞭,並沒有什麼不可一世的感覺,一點都沒有。我答話也是簡單扼要,幾句話就結束了,然後鞠躬退出。
一般人認為先生個性威嚴,不茍言笑,根據我個人後來跟他相處的觀察,其實他非常富有人情味,甚至還有柔和的一面。
民國43年10月6日,接任祕書前夕,先生再度召見我,詢問我讀書與家庭的狀況之後,隔天即開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處理雙十節國慶文告,同時陪見賓客或被約見的人,記錄談話重點。
蔣公的這一侍從祕書主要工作是處理新聞與言論,民國20年後逐漸形成規制,依工作內容大致分成:機要、新聞言論與英語翻譯等三方面。機要祕書多由先生的浙江同鄉或近親擔任,負責重要公文收發、核稿與協調等事項,後來多轉任政府財經部門,俞國華、周宏濤、沈錡、孫義宣、陳叔同等曾先後擔任此職。其中陳叔同為陳布雷之弟,沈錡原為英文翻譯。
(待續)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37256#ixzz24kugUx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