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默片致敬《大藝術家》《雨果的冒險》
2012/02/27 13:35
瀏覽2,612
迴響0
推薦3
引用1
今年影展的話題,絕對是默片。記得前陣子跟朋友聊電影時,電影癡還聊到面對三D電影的反思,絕對是默片,而才看完一部看默片致敬的《大藝術家》(The Artist)又看了另一部看默片大師梅里葉(Georges Melies)致敬的《雨果的冒險》(Hugo),記得那時看完第一個感覺時,絕對是馬丁史柯西至今最佳的作品,而且完全突破他以前的作品,來到另一個領域,更難得的是美國人拍法國電影,又可以拍得這麼法國,真的是不容易啊!
同樣兩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大藝術家》選擇一個虛構的故事,架構在那個年代,把默片重新帶回觀眾面對(唯一沒表達出來的是,從默片轉到有聲電影時,默片女星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女主角的聲音不好聽,無法轉型為有聲電影的演員),而就表演,就詮釋默片,它確實讓我們回到默片那個年代的菁華。
相對於原創故事,改編自Brian Selznick於2008年發表的奇幻兒童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它在精神上與創意上,向默片致敬的──透過主角看出去的各式場景所訴說的小人物故事,就是默片;如夢似幻的場景,架構在片廠中的場景裡所拍設出來的,就像梅里葉(Georges Melies)的默片也是片場拍出來的電影一般。
而電影故事背景以及喬治梅里葉(Georges Melies)主要生活演出,大致上描述的確為史:他確實看過盧米埃兄弟的展演後開始對電影感興趣;他是魔術師,也是玩具發明家;有過製作機器人(automata)的試驗;擁有自己的劇場(胡迪尼劇場Theatre Robert-Houdin);不得不面臨破產;電影膠捲被指出融入產品作為纖維;同樣於巴黎蒙帕納斯車站當玩具商販,且最後在歷經一段被遺忘的難熬時期,終於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d'honneur)。許多梅里葉早期的默片都經典重現於大螢幕中,像是引用最多的《月球之旅》(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
而電影中場景境,來自著名的1895年巴黎蒙帕納斯車站出軌意外。車站主體是以巴黎北站為藍本,但鐘樓是出自於巴黎里昂車站,而時鐘大約地點是奧賽車站(現今為奧賽博物館),以及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的高牆及高架軌道,其他部分取材自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更有趣的是,故事裡還含概了《鐘樓怪人》──主角雨果跟鐘樓怪人一樣誰在鐘樓裡,而《鐘樓怪人》的作者是雨果(Victor Hugo)(與《悲慘世界》同作者)。至於機器人靈感來自賈桂-道茲機械玩偶的「the writer」。讓人覺得整個故事跟影像都有滿滿的法國氛圍,而且馬丁史柯西的視覺手法以誇張式童話風格,取法《愛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的可愛與色溫,找裘德洛飾演雨果的爸爸更是一絕,讓人連想到他在《AI人工智慧》裡的機械人,只是這回他是鐘錶機械專家,讓角色的生命從電影裡活到觀眾中心,再延續到另一部電影裡。而且就分鏡場景調度上,是高難度的,更難得的是馬丁史柯西選擇用三D電影向一部二D的默片致敬,在形意上,他做到了以現代電影科技向當年「默片的高科技」大師梅里葉致敬,訴說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電影帶給人如魔法般的神奇視覺體驗。
就娛樂性來說,這兩部電影的娛樂價值都不錯,《雨果的冒險》多了童趣,是小孩子也可以看的電影,甚至可以理解從魔術師到電影,梅里葉運用魔術手法,以及精致的道具製作,為電影帶來新的面目,一種最原始的科技運用。
而《大藝術家》回到演技與戲劇本身,如戲法般的愉悅感受,。當劇中女主角來到男主角化妝室裡,看到他的大衣,那場一人分飾兩角的演出,其實就是默片裡的經典,也是默劇裡常用的手法。今年奧斯卡找來太陽馬戲團演出,而這個段子,也是太陽馬戲團裡的固定戲碼。也讓我們看到從默片走到有聲電影以及歌舞片的取而代之的興起。
不意外,奧斯卡的技術和藝術獎項獎落《雨果的冒險》,最佳男主角和導演最佳影片給了《大藝術家》,最主要是這兩部電影勾起電影人諸多的回憶,特別是回到「無語言」默片時代裡,那種跨言語最初的戲劇手法感動。而這兩部在電影癡心中很難分出高下,就難度來說,《雨果的冒險》真的高出太多,就演出的精采度而言,《大藝術家》又讓我們看到不論是人或狗都一樣精湛的演技。
相信,經過奧斯卡後,進戲院裡看《雨果的冒險》與《大藝術家》會增加很多,如果有興趣,再回頭看看,默片時代的精采作品,也是可以重拾電影那麼單純的快樂。跨語言的電影到美國拿獎,《大藝術家》well done,真的實至名歸!《雨果的冒險》拿下本屆奧斯卡五座獎座,也證明了大家對它的喜愛!
同樣兩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電影,《大藝術家》選擇一個虛構的故事,架構在那個年代,把默片重新帶回觀眾面對(唯一沒表達出來的是,從默片轉到有聲電影時,默片女星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女主角的聲音不好聽,無法轉型為有聲電影的演員),而就表演,就詮釋默片,它確實讓我們回到默片那個年代的菁華。
相對於原創故事,改編自Brian Selznick於2008年發表的奇幻兒童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它在精神上與創意上,向默片致敬的──透過主角看出去的各式場景所訴說的小人物故事,就是默片;如夢似幻的場景,架構在片廠中的場景裡所拍設出來的,就像梅里葉(Georges Melies)的默片也是片場拍出來的電影一般。
而電影故事背景以及喬治梅里葉(Georges Melies)主要生活演出,大致上描述的確為史:他確實看過盧米埃兄弟的展演後開始對電影感興趣;他是魔術師,也是玩具發明家;有過製作機器人(automata)的試驗;擁有自己的劇場(胡迪尼劇場Theatre Robert-Houdin);不得不面臨破產;電影膠捲被指出融入產品作為纖維;同樣於巴黎蒙帕納斯車站當玩具商販,且最後在歷經一段被遺忘的難熬時期,終於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d'honneur)。許多梅里葉早期的默片都經典重現於大螢幕中,像是引用最多的《月球之旅》(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
而電影中場景境,來自著名的1895年巴黎蒙帕納斯車站出軌意外。車站主體是以巴黎北站為藍本,但鐘樓是出自於巴黎里昂車站,而時鐘大約地點是奧賽車站(現今為奧賽博物館),以及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的高牆及高架軌道,其他部分取材自巴黎奧斯特里茨車站。(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更有趣的是,故事裡還含概了《鐘樓怪人》──主角雨果跟鐘樓怪人一樣誰在鐘樓裡,而《鐘樓怪人》的作者是雨果(Victor Hugo)(與《悲慘世界》同作者)。至於機器人靈感來自賈桂-道茲機械玩偶的「the writer」。讓人覺得整個故事跟影像都有滿滿的法國氛圍,而且馬丁史柯西的視覺手法以誇張式童話風格,取法《愛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的可愛與色溫,找裘德洛飾演雨果的爸爸更是一絕,讓人連想到他在《AI人工智慧》裡的機械人,只是這回他是鐘錶機械專家,讓角色的生命從電影裡活到觀眾中心,再延續到另一部電影裡。而且就分鏡場景調度上,是高難度的,更難得的是馬丁史柯西選擇用三D電影向一部二D的默片致敬,在形意上,他做到了以現代電影科技向當年「默片的高科技」大師梅里葉致敬,訴說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電影帶給人如魔法般的神奇視覺體驗。
就娛樂性來說,這兩部電影的娛樂價值都不錯,《雨果的冒險》多了童趣,是小孩子也可以看的電影,甚至可以理解從魔術師到電影,梅里葉運用魔術手法,以及精致的道具製作,為電影帶來新的面目,一種最原始的科技運用。
而《大藝術家》回到演技與戲劇本身,如戲法般的愉悅感受,。當劇中女主角來到男主角化妝室裡,看到他的大衣,那場一人分飾兩角的演出,其實就是默片裡的經典,也是默劇裡常用的手法。今年奧斯卡找來太陽馬戲團演出,而這個段子,也是太陽馬戲團裡的固定戲碼。也讓我們看到從默片走到有聲電影以及歌舞片的取而代之的興起。
不意外,奧斯卡的技術和藝術獎項獎落《雨果的冒險》,最佳男主角和導演最佳影片給了《大藝術家》,最主要是這兩部電影勾起電影人諸多的回憶,特別是回到「無語言」默片時代裡,那種跨言語最初的戲劇手法感動。而這兩部在電影癡心中很難分出高下,就難度來說,《雨果的冒險》真的高出太多,就演出的精采度而言,《大藝術家》又讓我們看到不論是人或狗都一樣精湛的演技。
相信,經過奧斯卡後,進戲院裡看《雨果的冒險》與《大藝術家》會增加很多,如果有興趣,再回頭看看,默片時代的精采作品,也是可以重拾電影那麼單純的快樂。跨語言的電影到美國拿獎,《大藝術家》well done,真的實至名歸!《雨果的冒險》拿下本屆奧斯卡五座獎座,也證明了大家對它的喜愛!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