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救贖的迷宮《全面啟動》(有雷,請酌量使用)
2010/08/18 03:39
瀏覽9,094
迴響0
推薦4
引用1
最近有部電影,賣座的情況,朋友們都笑說,它該改名叫「全民啟動」。而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們都對電影癡又愛又恨,愛的是有人可以大肆討論,恨的是,他們都讓電影癡「植入」了一個病毒叫「你覺得唐諾柯比最後回到現實了嗎?還是陷入渾沌?」害得他們不得不找時間重返電影院尋找細節。

電影癡選擇看完《全面啟動》(Inception)imax版再寫這篇心得,目的是,好好把細節再review一次,二度觀影時,也有更多的閒暇在觀影時品賞得更多。

話說《全面啟動》的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第一部商業長片《記憶拼圖》(Memento)就為他贏得影迷和影評家的注意,至今,《記憶拼圖》那種記憶迷宮迷人的程度,依舊是電影癡心中的最愛之一。經過新版《蝙蝠俠》系列與帶著奇幻色彩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之後,諾蘭又重回他專長的「迷宮」。那就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諾蘭電影中的夢境設定:

⊙夢境時間感

現實 5分鐘=1小時=60分鐘 夢境

由於大腦在夢境時運作得速度更快,所以夢中聊了一個小時,現實中的時間不過才經歷五分鐘。
於是,當「夢中夢」不斷發生時,時間差變成他們在執行任務上必須仔細掌控,不然就會被夢纏住,在夢中老去,甚至死去。下列則是夢境換算表:

現實世界 10小時=120小時=六天 第一層夢境/化學家尤瑟夫Yusuf
第一層夢境 6天=72天 第二層夢境/亞瑟Arthur
第二層夢境 72天=864天=2年又134天 第三層夢境/伊姆斯Eames
第三層夢境 2年又134天=24年1608天=28年148天 第四層夢境/唐諾柯比Cobb

⊙關於造夢者

好比我們每個人作的夢,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進入夢境的。因此造夢者必須把夢境做得很真,而大腦最大的好處是,它的運算功能很強,在我們大腦平常「輸入」的思考邏輯下,很容易就創造出如真似假的夢境,但由於造夢者的夢境必須擬真,所以造夢者並不是人人能當,需要適合的人選,需要一位觀察力和想像力皆豐富的人,最好是感官知覺能力很強的人,才能創造一個豐富如真的夢境,讓邀請或設入夢境陷阱的對象,從他腦中竊取祕密。

通常我們作夢會有個經驗,尿急時夢見自己上廁所,自己的腿睡到麻了中夢中的自己腳也跑不動了……。電影中,諾蘭把類似現實與夢的連結也放在劇情裡,像是尤瑟夫想尿尿,結果他的夢境裡就下大雨,被大家指責;第一層夢中的他們車子落下橋,第二層夢裡的他們跟著失去重心,空間也隨著第一層夢的搖擺、震動而搖擺、震動,表現在電影裡,就成了挑戰拍攝和場景設計,呈現在銀幕上,極具視覺效果的表現,同時也增加任務執行度的困難。

於是,夢境,看似在造夢者的控制下,實又因其他外在因素與內在加入的DREAM WALKER添加的變數下,產生更多必須隨機應變的挑戰,而增加了電影的戲劇張力。

然而夢與醒之間的問題該如何解決?第一個設定是:音樂。第二個設定是;失速的墜落感可以喚醒作夢的人。

人在夢中所有五感知覺感應變得遲頓,根劇研究發現,人在夢中首先可以接收到的是聽覺。不知大家是不是有類似的經驗,當你開著收音機睡覺時,不知不覺睡著了,忽然某一首歌,可能是你很喜歡的一首或很討厭的一首,它也會入夢來,夢中傳來那首歌,而夢境也可能出現你喜歡的那個歌手或團體正唱著,或夢中的你也正在聽收音機。電影癡有過好幾次的經驗。電影中,選擇的「起床音樂」即是知名的法國女伶艾迪琵雅芙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這首歌也是她的傳記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預告片的主打歌,巧的是,這部電影的女主角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她因此片拿下奧斯卡影后),正也詮釋《全面啟動》柯比的愛妻瑪爾。

⊙關於植入思想

當然這部電影的高潮,不在於竊取,而在於「植入」。在人的潛意識中「植入」一個關鍵性概念,達到人的目的。

「植入」思想並非不可能。記得多年前曾流行一種學習方法,就是運用人在睡覺時,放學習CD,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輸入我們的潛意識,加速我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

只是,要輸入一個概念或價植觀,必須在這個人不抗拒、全然接受,以為是自己產生的想法。因此,造夢者的夢境安排,就必須「將就」這個目標人物設計。

片中的任務就是要讓費雪財團瓦解,他們必須讓小費雪認為他父親要他作自己,要他瓦解企業,費雪的企業敵人齊藤才能維持獨大的企業帝國。

⊙夢可以再大一些

柯比:「你創造夢境世界,你將目標對象帶入那個夢,他們則用自己的秘密填滿它。」

在這個設定下,諾蘭創造了一個極富娛樂性與話題性以及人性深度探討的電影,乍看下,這部電影並不難懂,它的故事也不似《記憶拼圖》那般如蛛絲羅密的複雜。

克里斯多夫諾蘭說明地表示:「這部電影的核心概念就是:人的想法是最頑強、最具強韌生命力的寄生物(parasite),它一直存在於你心靈的某處。由此,我想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概念,那就是有人擅長侵入你的夢境空間,而且是實際的侵入,並偷走你的想法,無論是多麼內心深處的想法都能取得。」

然而,諾蘭的電影,向來不若表面上的簡單。他只是藉著這部充滿奇幻色彩、帶著懸疑性的動作劇情片,在觀眾心中「植入」另一個他想探討的深度──人性的救贖、現實的衝突與人腦潛意識迷宮。

呼應到我們的真實生活體驗,電影癡很愛作夢也天天作夢,電影癡的夢境真實到全彩有觸覺有味覺有嗅覺什麼覺統統都有,也會夢過「連續夢」,常常在夢裡忙了一整天或幾天,一覺醒來,慢慢才知覺,哦夢啊,要上班啦!是沒算過夢的時間感,總覺得每個夢都有獨特的性格,有時夢境的時間確過運轉得比現實中快,但也有同步的FEEL,好比有次電影癡在夢中必須趕赴三個地方辦事,可是兩個小時後要醒來過上班,於是,夢中的電影癡看著時間計算著甲地到乙地到丙地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辦的事情要以多少時間辦好,馬不停蹄的在夢中忙碌著,剛好辦完所有的事醒過來。

電影癡的夢境分為三類:「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體驗夢」、「預示夢」。

朋友常問電影癡如何分辨這三種夢。其實夢多了,慢慢就會發現這三種夢的不同。而且夢是人跟自己潛意識溝通的地方,只是大多數人「隨夢逐流」,並不懂得如何主動控制自己的夢境。

曾經讀過一篇關於夢中修行的文章,它的大意是,只要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作夢,即使是噩夢,在「有意識」的狀況下,噩夢可以轉化成好夢。拿個比喻來說,愛看動作片的電影癡,夢中處於飛車追逐戰,夢中自己幻化成電影中的伯恩到處被人追殺逼到懸崖,跳了也「死」,不跳也「死」。

所謂絕處逢生,問題是如何生呢?

很喜歡電影中伊姆斯說的:「DREAM BIGGER.」既然知道是在作夢,何不大膽一些呢?

夢中,電影癡「飛」起來了。噩夢,變成飛行的好夢囉!

回到電影《全面啟動》,出了戲院後,朋友評說,作夢那就可以夢大一點啊~被人追殺,車子可以防彈啊~還可以有防護罩,也可以有哆拉A夢的任意門。

哎呀呀,那夢太大啦,這樣小費雪(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飾)就知道被匡進夢中啦,不行不行,想像力要合理到「像真的」。於是話匣子一開,大家針對「可以夢多大」又跑出各式各樣的答案。哈哈,一部電影讓我們從三點半聊到不知不覺天黑,還以為是天氣不好要下雨來著,哪知一看時間,哇,晚上七點多啦~恍如夢一場,朋友笑說,搞不好回家才發現原來今天不過是夢。還好沒有人需要回家做晚飯,緩緩漫步坐捷運返家。

而電影中諾蘭為了讓大家了解夢境的possibility,透過唐諾柯比(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飾)帶著造夢者(The Architect)亞莉雅德(艾倫佩姬Ellen Page飾)進入夢境的初體驗時,讓我們看到夢境被形塑的過程,以及造夢者被夢境中潛意識察覺時周遭「人物」所產生的敵意。而且夢境爆炸、城市摺疊和利用鏡子的反射造景的視覺震撼度,真的很高,非常值得進大銀幕體驗如實境般的特效。

⊙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

電影癡把這些遊走於夢中的造夢者為「dream walker」。造夢的人,會不會耽溺於夢境?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逃避現實的方式,就是嗜睡,藉著作夢逃避現實的痛苦。當偽造者(The Forger)伊姆斯(湯姆哈迪tom Hardy飾)帶柯比去見化學家(The Chemist)尤瑟夫(迪利普勞Dileep Rao飾),進入祕室裡,有一群人正在分享夢,柯比疑惑他們每天都在這裡一起作夢?管理人回說,不他們天天來這裡被叫醒。因為,對這些過著苦日子的人來說,唯有夢境才是他們的寄託,他們的真實。

除了這些人,柯比的老婆,也是柯比一生的最愛瑪爾(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飾)在他們共同研究如何造夢時,耽溺於他們倆所建造出來的世界,漸漸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這個經驗成了柯比心中永遠的痛,因此他造夢的禁忌之一是,絕對不能憑記憶重建記憶中的場景。

但這真能鎖住人的耽溺、人的「清醒」嗎?於是,柯比拿他和瑪爾的研究,跟他的工作夥伴說,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個專屬的現實圖騰,他的就是一枚金屬陀螺(夢境中它會不斷旋轉,現實中它會倒下),亞瑟的是一枚灌了鉛的骰子(這只骰子的重量只有亞瑟知道),於是亞莉雅德則選擇一枚西洋棋底下刻了只有她知道的圖。

圖騰用來提醒自己什麼是夢、什麼是現實。然而久了呢?圖騰會不會也成為夢境的一環?讓自己進入了渾沌?

這道謎題成了本片最迷人的地方。電影癡看了第二遍的《全面啟動》後,發現諾蘭很巧妙的在本片留了一道謎,作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就像那枚要倒不到的陀螺一樣,希望全滿結束的觀眾,可以選擇happy ending;喜歡進入迷中迷的觀眾、傾向柯比為愛犧牲的觀眾,死於渾沌之中。

關於結局的謎,諾蘭留下埋了幾道伏筆:

.柯比的繼父邁爾斯(米高肯恩Sir Michael Caine飾)原任教於巴黎某大學,他卻在小費雪飛往洛杉磯時,現身接機。
.柯比與兒女通電話時,電話中女兒的聲音靈巧對話,聽來應不只有五歲。
.柯比返家的光景,與他離家的光景,巧妙的相似。
.望兒女心切的柯比,見了他們,忘了check陀螺。

柯比曾說,我們都忘了夢境中那些不合理之處。因為夢正反映著自己內心的渴望,它是我們想望的「成真」,特別是對於那些熟悉夢境的造夢者而言,夢與現實在他們熟練之後,會愈來愈模糊。

對柯比來說,當他面對自己的妻子瑪爾時,他清楚的看到她的耽溺,看到她的盲點,而他成了那位痛苦的清醒者;可是當他面對自己的渴望時,是不是也會陷於迷思呢?而又有誰能點醒柯比?

當然,電影癡所列出的謎點,觀眾也可以自行找到合理的解釋,而為找到情緒的出口,戲裡戲外大家都找到救贖。

⊙一件任務三人救贖

說到救贖,其實就這整件任務來說,它其實是三個人的救贖行動。導演諾蘭很喜歡透過配角來表述一些「客觀」觀點。伊姆斯說,小費雪應該付他們心理諮詢費,飾演費雪的席尼墨菲指出:「即使羅勃家財萬貫,但他抱持極大的不安感,因為他父親極具權勢和影響力,他這輩子都活在父親的陰影下,跟父親的關係也往往相當緊張,所以雖然他即將繼承富甲天下的家產,什麼也都不缺,但他有一樣最大的渴求,那就是父親的關愛。」而他們的任務,正是要在老費雪過逝後,進入小費雪的內心,幫他找到彌補對父愛的渴求,彌補心中那分缺憾。

然而隨著劇情的演變,不斷闖進夢境的夢境破壞者──瑪爾──其實她僅是柯比潛意識的投射人物。她百般破壞他們的行動,為了讓任務順利完成,迫使柯比不得不正視自己內心的黑暗,面對自己的內疚,除掉心中的毒瘤──殺了那個他愛人的形象。而為了不讓齊藤也落入渾沌中,為了自我救贖,他必須留下來找出齊藤,救他出來。

對齊藤而言,這一場本為了生意所設計的任務,卻在經歷過一場場的夢境,面臨生死交關,加上孤獨的老死。體悟他該珍惜身邊的人。

電影癡看到網友引用《金剛經》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作為結語。

如果我們重新檢視這部電影,跳脫柯比的觀點,回到片子一開始老了的齊藤回憶的觀點;如果這部電影是一部倒敘述事;故事的開始是齊藤捉到了柯比,他看到柯比想到當時他被柯比騙了,而事實上,從頭到尾,他都還在夢裡呢?而觀眾不過是隨著齊藤(渡邊謙 飾)作了一場夢。

呵,當電影癡脫口而出這個理論時,朋友先是眼睛一亮,覺得這個結局真的太絕了,另一名朋友說,如果真這樣,大家會很想拿爆米花砸銀幕吧!

既然作夢就該夢大一點,不是嗎?如果是這種結局,又有何不可?

聊到這裡,不禁讓電影癡想到美國大導演美國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的、改編自《莊子》裡莊子夢蝶的《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電影癡個人認為這個故事更接近於中國另一個故事──《黃粱夢》),不論是《第三朵玫瑰》或是《黃粱夢》那種一夢嘗盡人生滋味,而體悟人生如夢,某種程度與《全面啟動》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樣的。

⊙潛入夢境的偷竊、偷窺、分享與私密

夢境可以分享嗎?夢境可以偷窺嗎?克里斯多夫諾蘭這麼形容自己的電影:「因為每個人都會作夢,這種現象使我們得以體驗活在心靈所創造的世界中。各種夢境世界也南轅北轍,既私密又具有無限可能性,超乎我們的想像力。因此,我們的挑戰就是融合可能發生在夢中的私密和情感,極力設想出波瀾壯擴的景象。我想要創造一部能夠讓觀眾體驗宛如在夢境卻又無比真實、逼真的電影。」

夢,是一件極為私領域的私密。夢如果可以分享、可以偷窺,那麼人就可以看到人最為不為人知的那一面。人前人後,人可能表裡不一;夢裡夢外的我們,又是如何藏起人最深層的欲望?

當年輕的亞莉雅德被召入柯比的團隊裡時,她發現柯比不和大家分享他的夢時,她大為震驚,她不想與一個不願與人分享夢境的人一起工作;因為他可以進入她所打造的夢境裡,而那個夢境不論真實與否都反映了一個人的人格和他最不為人所知的潛意識,可是柯比進入了他的夢,就等同於進入了她的潛意識中窺看了她這個人的全面包括最底層的潛意識。

而後她又發現,柯比三申五令的禁足他們所做的一切原則,他自己卻又不遵守,他用記憶打造夢境,他把他的愛人放進夢境中,是回憶也是,是謹守著他那分消逝的愛情也好,是禁錮瑪爾也好,終究他重塑的夢,怎樣也喚不回愛人,他的夢禁錮的其實是他自己,而他潛意識中投射出來的瑪爾,萬般破壞他闖進的任何夢境,其實也是他潛意識的吶喊,可是當他面對自己的潛意識,他卻覺得熟悉又陌生,他說他看不透瑪爾,其實他看不透的是自己,言下之意是他自己也迷失了,只是他一直不去正視這個問題。直到亞莉雅德偷窺了他的夢,才能不斷的提點他,而在情勢最為危急之際,教他看清這項事實。

這部電影裡最為讓大家忽略的,是闖入夢境的違法行為。而且從借著夢境入侵人腦意識中,在人陷入夢中時,在當事人尚未察覺時,竊取祕密。這時,當事人的思想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後來企業家齊藤大膽提出「植入」任務,而轉而從盜取資料轉變實際行動的思想犯──改造一個人的思想。

侵入一個人的潛意識,改變潛意識的觀念,從而影響一個人的決定。這個假設是基於,當我們在決定一件事情時,潛意識的作用遠超乎意識的作用。就像,我們對一個人看對眼,和他投緣,於是生意好談,合作好談,甚至是決定交這個朋友,或愛上這個人;這個「看對眼」,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對我們的意識說話。

而為了化解人基本的內心防衛機制,柯比發明了「查爾斯先生」。在夢中他化身為查爾斯先生,為當事人解說並破解自己的那一層夢境,從而打開人的心防,進入當事人的潛意識裡。

因此,當我們的潛意識願意與人分享,這個人必須是我們極為信賴的一個人;當我們愛這個人時,分享夢境或潛意識,都是一件美好而親密的行為。於是,我們看到亞瑟愛上了亞莉雅德;我們看到柯比和妻子瑪爾在夢中分享一切。可是,當親密不在了,這個夢境反而成了毒瘤啃噬著柯比的心靈,而刻畫本片最重要的主題──夢與現實的模糊地帶。

⊙關於其他電影

在觀賞這部電影之前,友人跟電影癡說,有人拿《駭客任務》和《全面啟動》作類比。當時電影癡不解,為什麼是華卓斯基兄弟拍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而不是《入侵腦細胞》(the Cell)?當然啦,以電影的結構和賣座和成就上,絕對不會有人想拿《入》片來相比,可是《駭客》?

是啦,《駭》片一樣也是電腦Architect打造出虛擬世界,讓大家以為是真實世界,直到救世主the one尼歐的出現,「解救」大家。當尼歐「解救」了世界之後,也是很多人「耽溺」於虛擬世界而不願「醒」來。只是《全面啟動》變成從Architect的觀點切入,Architect用虛擬的夢境迷惑人心,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而說到這種虛擬與現實不分的電影,其實電影癡心中有更好的名單,裘德洛Jude Law和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主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X接觸:來自異世界》(eXistenZ):透過與人體神經系統連接的電玩,把耽溺於電玩世界中,分不清現實與電玩世界,以致從電玩殺到現實猶然不覺自己真的殺了人;完美的詮釋闇黑主題的恐怖氣氛。

呼應了「耽溺」這個主題的另一部電影,電影癡則想到,一部非常好看的科幻片,由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和茱麗葉路易絲Juilette Lewis主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執導的《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這部電影描述未來的錄相,錄下的不只是影像,還包括了人的感受。於是透過影像的觀看,同時可以感受錄相時的喜怒哀樂。而故事中的主角透過影相,不斷的回憶愛人,沈浸在記憶中的愛情。

不論如何,光是《全面啟動》引發電影癡大費周章的寫了這篇長篇大論,足以證明,這真是一部好看的電影,看熱鬧也罷,看門道也罷,假如能看出個什麼,能跟朋友間增加一個討論的話題,而且一聊聊不完,那也值得啦!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我看電影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