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為了快樂學習,現在的國中歷史課本寫得極簡,如課本是這麼寫竹林七賢的:
魏晉之際,士人常探討許多脫離現實的話題,其中以嵇康、阮藉等七人最著名,稱為竹林七賢。他們喜好飲酒、清談,行事不受禮法拘束,也不在意世俗批評。
極簡,但也不深刻,這樣的歷史,大概只是記誦的材料而已(以快樂學習之名)。
我過往也編輯過教科書,也明白它的局限,所以在朋友的邀約下就試著寫了幾篇,因為版面的限制,也一直剋扣著字數,但希望國中的朋友能看得懂,因此更認識竹林七賢裡一些真性情的人,以及從他們的遭際裡,也稍稍感受些亂世中立身處世的艱難。
寫給國中生看的竹林七賢
前言
東漢末年以後,戰亂不已;兩次的黨錮之禍,也讓讀書人不敢再妄議時政。所以當時讀書人的談話 題,逐漸從對時政、人物的批評,轉為對老莊自然之道的討論。
那時,有一批讀書人,除討論老莊玄學外,也對東漢以來世家大族崇尚禮教有所不滿,他們剛直任性,不合時宜,只任著自己的性情做事,因此讓外人有種驚世駭俗的感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他們的活躍的時期大約在曹魏末、西晉初時,因此在政治上,他們都面臨著效忠曹魏舊朝,或司馬氏新朝的認同問題,也在這改朝換代之際,他們除了任著性情的放蹤自己外,有時也要裝瘋賣傻的應付朝廷……他們的特立獨行在中國的歷史是少有的,他們當中一些人的高蹈行為,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難得的。
阮籍
阮籍的父親阮瑀,曾經是曹操極信任的書記官,也是當時很有名的文學家。阮藉是個性格瀟灑,我行我素的人,他經常一個人閉門讀書,數月不出;但也喜歡獨自出遊,數月不歸,他最喜歡一個人駕著馬車,順著一條路漫無目的的走下去,直到走到盡頭,便放聲大哭,再另外找路……
阮籍也是個驕傲的人。他曾走到劉邦與項羽作戰的古戰場,然後慨歎「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因為那時像曹操、劉備這樣的英雄都已去世了,當政者是以陰謀著稱的司馬氏,他的慨歎,也包含著對當時的不滿。除此外,他也會以青白眼看人,見著喜歡的人,就露出黑眼珠誠懇的和人交朋友,若遇著不喜歡的人,就眼珠一翻,只以眼白覷人。
那時的世家大族崇尚禮教,但阮籍卻對禮教嗤之以鼻。例如禮教對男女的防範是很嚴格的,親如小叔、嫂嫂也不能見面說話;男孩子也不能直接和女孩子接觸。但有一次阮籍的嫂嫂回娘家,他大大方方的與她告別,說了好多話;另外,他家附近有個小酒館,酒館裡的小媳婦長得很漂亮,阮籍不但常去喝酒,有時醉了,就在姑娘腳邊睡著了,坦蕩蕩的,全不理別人怎麼想。
那時,司馬氏正處心積慮要篡曹魏的政權,朝廷裡許多熱衷功名的人都在附和著,這些人為了邀功,還經常壓迫旁人表態效忠司馬氏。阮籍是當時的名人,動見觀瞻,自然成為目標。但阮籍對仕途很淡泊,也無意當司馬氏的官員,可是當時的情勢若他不任官,可能就會遭到迫害,所以他選擇以裝瘋賣傻的方式來逃避:
他聽說步兵校尉營的廚師特別會釀酒,而且倉庫裡儲存了三百斛好酒,所以他便要求擔任步兵校尉,上任後只是天天買醉,什麼事都不管。另外,司馬昭要為兒子司馬炎找媳婦,想到了阮籍的女兒,阮籍聞訊後,一連大醉了六十幾天,讓求婚的人,根本沒辦法向他開口。
阮籍這種雖任官,卻消極的態度,也引起很多大臣的嫉視。有一位大臣叫何曾,有一次見到剛喪母,應該守孝的阮籍,竟然在司馬昭面前飲酒吃肉,便向司馬昭讒言阮籍不孝,應該流放海外,但司馬昭基於愛護,還是回護了阮籍。
不孝是當時的大罪。但在阮籍心中卻認為「禮豈是為我輩所設」,他雖沒為母親守孝,可是母親下葬時,他飲酒二斗,大聲哭說:「窮矣!」然後吐血數升,委頓不已……,他的真性情,大抵如是。
嵇康
嵇康,字叔夜。他是曹操的曾孫女婿。他壓惡教條禮法,對官場仕途也十分排斥,比起阮籍在官場裡裝瘋賣傻,他則是完全的棄絕官場。
他選擇在洛陽附近打鐵,他打鐵也不收人家的錢,如果有人以酒食做為打鐵的錢,他才會欣然的接受。他打鐵不為別的,只是喜歡這樣的身體勞動,喜歡無言的專注在一件事上。他的好朋友向秀,知道他的個性,來了也不多話,常常就只是靜靜的幫助他打鐵。
但是嵇康的名氣太大了,很多人世俗中人出於仰慕,還是無法放過他。如當時有一個很有才名的年輕人鍾會,想要結識他,但又想眩耀自己的權勢,特地帶了一大堆的跟班去拜訪他,嵇康沒理他,只是打他的鐵,讓年輕的鍾會好不尷尬,最後要走了,嵇康才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只好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但從此又多了一個忌恨嵇康的人。
稽康有一個朋友叫山濤,在司馬氏的朝廷裡當官,當他退下來時,他推薦嵇康去接他的位置,但這樣的舉措卻讓嵇康非常的失望,他以為山濤這個朋友應該能瞭解他的,他應該知道他無意於仕途,他不應該推薦他去朝廷任官……為此,他寫了一封言情懇切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因為嵇康的名氣太大了,這封書信立即為眾人所知,嵇康不願任官的態度,更令司馬氏大為不滿,因此就藉「不孝者的同黨」的細故,把嵇康處死了。
嵇康行刑那天,有三千太學生來請願,請求不要處死他,但他不願任官的態度,已不為當局所容,又況且鍾會又乘機誣指他謀反……行刑前,嵇康奏了首「廣陵散」,據說從此後,再沒有人會奏這首曲子,廣陵絕響,也成為亂世中,認真但不苟合於世的嵇康,最後的下場。
山濤
山濤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他愛好老莊之學,與阮籍、嵇康都是好朋友,他為人小心謹慎,一直到四十歲才開始當官。他和司馬氏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仕途平步青雲。
他本來好意推薦嵇康當官,但沒想到嵇康非但不領情,而且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將他數落了一番。但嵇康瞭解這個朋友終究是個溫厚長者,所以死時還是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山濤。後來,司馬氏和曹爽爭權,山濤不想介入,遂隱身不問世務。
劉伶
竹林七賢裡最愛喝酒的人,可能就是劉伶。他長得又高又醜,經常帶著一個扛著鋤頭的僕人,坐著鹿車,一面喝酒、一面閒逛,而且告訴僕人,我如果醉死了,就用鋤頭挖個洞,隨便將我埋了。
他在家裡喝酒,常脫得精光,有人指責他不穿衣褲,太沒禮貌了。他卻一點兒也不在乎:「天地就是我的房子,屋子就是我的內褲,你們跑到我內褲裡來做什麼?」你們說,這人是不是瘋的很可愛呢!
向秀
向秀,字子期。他的個性沈默,喜歡讀書,曾經注釋過莊子,很受當時人的好評。向秀雖然年少時就認識山濤,但論交情,他和嵇康,與另一位名士呂安還更好,他總是默默的幫嵇康打鐵,幫呂安種菜,對世事不甚在意。
嵇康死後,他也感受到了壓力,於是去朝廷當官。司馬昭問他:「聽說你是巢父、許由那一類的隱士,並不想當官的,怎麼會在這裡呢?」向秀回答說:「巢父、許由那樣的行為,不值得羨慕效法。」司馬昭因此大為高興。但即便當官了,向秀也不求表現,沒什麼政績。
阮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他也是個放蕩不羇,視禮教為無物的人。他也特別愛喝酒,每次有他在的地方,酒器就會從小杯子換成大酒甕。有時候旁邊豬圈裡的豬跑出來到宴席上,他也不以為意,繼續飲宴。
他也不當男女之防是回事,只要喜歡,全不管別人這麼看:他的姑母有一個鮮卑婢女,阮咸非常喜歡,請求姑母將她留下來,但後來姑母還是把鮮卑婢女遣回,已經出發後,阮咸才得到消息,他那時守著母喪,喪服也不換,跟客人借了驢子就親自去追,後來共乘一驢回來。
阮咸也是個音樂家,他的音感當時人推許為「神識」。他也自製了一項樂器,名字就叫「阮咸」。
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一個,雖然他年輕時和阮籍、嵇康等人友善,也一直都崇尚老莊,但他和竹林七賢的其他人已經不太一樣了。
王戎在晉朝一直是朝廷重臣,他一方面以不任事沽清高的名,一方面卻把自己的不以事務為意的行為合理化,使得後來的大臣,尤其是東晉南朝的官吏,都以不任事務為高潔,以勤於政事為低劣,留下了極不好的影響。
清談的誤國,正是因為如王戎這些占據廟堂高位的人,不以世務為意,卻崇尚虛無;如其他的竹林七賢,他們在林泉隱逸清談玄理,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許無益於國計民生,但也不致使國家淪亡。所以王戎可說是竹林七賢,和後來清談誤國的袞袞諸公間的一個過渡性人物。
竹林七賢年表
阮藉 |
西元210年~263年 |
嵇康 |
西元223年~262年 |
山濤 |
西元205年~283年 |
向秀 |
約西元227年~272年 |
劉伶 |
約西元221年~300年 |
阮咸 |
約西元230年~281年 |
王戎 |
西元234年~305年 |
竹林七賢所處時代大事年表
魏文帝黃初元年(西元220年) |
曹操去世。曹丕篡漢,建立曹魏。 |
魏明帝景初三年(西元239年) |
魏明帝曹叡去世,曹爽、司馬懿受遺詔輔佐齊王芳。 |
魏邵陵厲公正始八年(西元247年) |
司馬懿與曹爽不和,推說有病,不參與國政 |
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西元249年) |
司馬懿誅殺曹爽,封丞相,總攬曹魏政事 |
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西元251年) |
司馬懿卒,其子司馬師代其位主政,次年接大將軍位 |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西元254年) |
司馬師廢齊王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 |
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西元255年) |
司馬師卒,其弟司馬昭代其位為大將軍 |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西元258年) |
司馬昭被封為晉公 |
魏元皇帝景元元年(西元260年) |
司馬昭黨羽賈充殺高貴鄉公,司馬昭改立曹璜為帝 |
魏元皇帝景元三年(西元262年) |
司馬昭下令殺嵇康及呂安 |
魏元皇帝景元四年(西元263年) |
魏滅蜀漢 |
魏元皇帝咸熙元年(西元264年) |
鍾會在蜀地反畔,司馬昭率兵攻打,山濤以行軍司馬鎮守鄴。司馬昭進爵為晉王。 |
晉武帝泰始元年(西元265年) |
司馬昭卒,司馬炎繼位為晉王。 魏帝禪位予司馬炎,改國號為晉。 |
晉武帝泰始十年(西元274年) |
山濤任吏部尚書,並薦嵇康子嵇紹為祕書郎 |
晉武帝太康元年(西元280年) |
晉滅吳,三國結束 |
晉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 |
王戎任司徒。雖為三公,但委事臣僚,自己則喜好四處遊覽。而且他所欣賞提拔的人,多是專務虛名的人。 |
- 4樓. 阿棟2007/06/14 01:14知識比較硬
是沒錯的,如果不是出於自身的感受,而僅只是事不關己的陳述似懂非懂的知識,通常是很無味的,很”隔閡”的。
這篇是交卷子的文字,字數、體例、用詞,都有許多的限制,只求把話說清楚了,至於,能否把故事說的動聽,實在是顧不太到了!
竹林七賢裡,可以好好發揮的就屬阮步兵及嵇中散,我希望將來能好好寫寫他們!
謝謝天平的指教!
- 3樓. 阿棟2007/03/25 19:13是啊!一定沒這麼詳細的
以前我們記得較多,但也是背多一些東西而已,但年歲漸大,不管是看小說,或是看一些古代的典籍,都還有些”觸類旁通”的可能
就好像小和尚念經,雖然有口無心,但時候到了,總是還有些體會的......
我不是說小朋友背越多越好,只是覺得快樂學習的前提,應該是要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經驗(可能是少少的,但是很有趣、深刻的東西),由此引發學習動機,自己再主動深入學習,並能沈醉其中t......
但這似乎很難呀!所以就少了後半部,只剩下現在少少無味的學習了......
昨天中時的民意廣場,有篇文字說南韓為了消弭補習的惡習,所以把升學考試的範圍限定在課本及電視傳播的常識,學生因此只要專注特定範圍的學習,就不再需要補習了.......
但如果孩子的學習真變成這樣了,就以歷史教學而言,他們將會缺少許多和古代美好經驗接觸的機會吧!如此,我還寧願他們多背點東西呢!
- 2樓. Jeff & Jill2007/03/24 20:49歷史課大概都沒這麼詳細
至於賢不賢,就見仁見智囉。
課本那麼簡略,快樂的不止學生吧
- 1樓. 貓小瑛2007/03/24 18:35剩閒人~~
我記得以前國文老師在講到竹林七賢時,表情給他、、、有點不屑。如阮籍的不守母喪,老師還加註自己的意見說:「太放蕩形骸的人眼中只有自己,沒有世俗禮法、、、、不知道他死掉的母親看到自己兒子這樣子,會作何感想?」
我記得我在台下皺著眉頭真是給他不瞭解呢!
如果國文老師這麼不屑這七個人的作為,為什麼他們會被叫做「賢」人呢?
喔,是啦,其實不是「賢人」,是「閒人」才對!
如果以前的教科書裡頭,都是阿棟這樣可愛的介紹,當年的我,應該能更快樂的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