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贊成大陸的「文字調控」
針對Xuser談到大陸官方對媒體下達中文去外文化的政策指示,個人認為儘管貫徹中文思維和表達是件有意義的事,但就一個泱泱大國的文化胸襟而言,去外語化政策未免太超過。
從中文教育立場來講,有必要將外來語有意識、有標準的去蕪存菁。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外來語,譬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佛祖、菩薩、菩提、禪、恆河沙數、須臾、剎那、瑜珈、西門町、羅斯福路、麥帥公路,乃至令許多人神經敏感的支那或福爾摩莎,都是外來語。這表示:外來語的入侵漢語並非完全負面,它也可能豐富華語的生活經驗甚至文化內涵。
不過,除專有名詞音譯之外,若連普通名詞、形容詞乃至動詞都用外來語音譯,似乎是種淺碟型的文化吸納作風。
說到淺碟,一定會有許多人馬上將矛頭指向台灣、喔不!淺碟是種心靈特徵,就文化吸納這個層面來說,許多大陸國家反而顯現這種不自覺的封閉,連貌似開放的北美社會都無法避免。
但這種刻意的音譯也有它的好處,就是在語意上隱含某種非母語傳統的文化趣味。
打個比方說,詠春拳的「膀手」英譯為"Bong Sao",這種音譯顯現了兩項特點:
一:單從英譯的字面看,純英語人口完全無法理解"Bong Sao",何不直接翻譯為arm-hand?這樣的意譯至少傳達出某種從胳膊帶動前腕的特定手部動作。
上圖:老外以"bong sao"格擋正拳攻擊,順便用截腳改變攻擊者重心。
二:儘管對中國人而言,"Bong Sao"製造了某種累贅而不必要的神秘(隔閡),可這對英語受眾而言,Chinese Kung-Fu的神秘與新鮮感原本就存在,"Bong Sao"的矇矓晦澀反而提醒了某種與西方技擊完全不同的中國南拳拳理。此外"Bong Sao"保留了粵語發音,對於北京話主宰的華文世界來說,這種翻譯也讓我們更彷彿親近詠春嫡系的原汁原味。
準此,台灣電視綜藝節目流行講「卡娃依」(我個人印象中只記得吳宗憲特別愛講)也可作如是觀:畢竟除了日本人之外,全世界好像還沒有哪個文化可以把「可愛」這種東西搞得那麼豐富(如下)。
上圖:(從嬰兒到OL)無可抗拒的Hello Kitty
大陸某些談西方學術的著作也刻意去外文化,極端到不管概念重要程度,一律不標示原文,這種學術態度未免自大到可笑,如果我們不尊重各種舶來的學術概念,又何須翻譯它呢?
如果我們不喜歡西方漢學的某種「東方主義」的斜視與偏頗,我們在言說西方時卻落入了自己的「西方主義」,像這樣的半斤八兩,中華民族是不是也該攬鏡自照?!
- 26樓. crystalsun2011/05/03 15:03語言是活的,跟著潮流走的
找到平衡點就是了。不過也反映了一些民情和民族情結。
- 25樓.2011/04/19 15:28謝謝分享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
有些人懷疑是假的
我們簡函行政院主計處石主計長素梅
要了解真相,相關內容在我們的部落格
歡迎您蒞臨加油與鼓勵
- 24樓. 春眠。人間如夢,2011/02/18 23:19晚安
張爺也該貼篇新文來瞧瞧囉...
我以詩度量生活,以色彩豐富我的人生; 帶著夢的羽翼飛天.遵旨 張爺 於 2011/02/20 00:10回覆 - 23樓. 春眠。人間如夢,2011/02/02 23:48兔年快樂
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溫暖的午後,總有燦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總有一個人在祈禱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全部屬於你!祝張 爺兔年快樂,心想事成!
我以詩度量生活,以色彩豐富我的人生; 帶著夢的羽翼飛天. - 22樓. 通霄客2011/01/18 03:52有容乃大
泰山不嫌土壤 所以成其高 長江不拒細流 所以成其大 ─ 大約是這麼說的。
英文中, 據說七、八成的字自是外來語,英文能成為人類第一大語文,原因就在「有容」 ─ 有肚量 ─ 來者不拒。
語言本來就是一直隨著社會環境在改變的,如果一方面建設一級籌市如京滬深等能國際化,另一方面卻拒斥外語的影響力,這就顯得矛盾。
張爺 於 2011/01/19 15:45回覆 - 21樓. 張爺2011/01/13 23:32十八趴也是外來語
原來「杷先」(音)是日文「百分比」的意思,乃英文percent的音譯,台灣因受日本殖民,便將「杷先」省讀成「Pa」,台灣生意人朗朗上口之餘,儼然成為台語的一部分。而今國語書寫成「趴」,則又是來自台語。
- 20樓. 春眠。人間如夢,2011/01/13 23:03對不起
將原來那張圖給刪了
因為真不知道原來是過年吉祥圖片
怎會變成美女清涼照了@@因為是轉貼 ,不知道會有醬的問題說
真讓人匪夷所思
我以詩度量生活,以色彩豐富我的人生; 帶著夢的羽翼飛天.不會啦,看得出來那是連結自大陸的網路圖庫,大陸圖庫本來就比較會玩花招,植入木馬程式啦,連結廣告啦,外部連結動輒失效啦等等。所以看到美女泳裝圖我也猜是類似的情況。
張爺 於 2011/01/13 23:21回覆 - 19樓. amisgin2011/01/12 14:20「文革」的後遺症
今年初溫家寶由温家宝變成温家室,讓 《人民日報》的編輯到印刷工17人被黨中央調職或降職處分,這可說是「文革」的後遺症。
舊的改掉、現在又有新禁令,該怎麼寫、怎麼說都可說是「車同軌書同字」的制式化。凡事制式化了,思想就不活潑。
大陸出版物即使是研究歐美學術,也沒有對術語加註原文的好習慣,他們對外語的排斥似乎有民族主義在作祟。中共刻意鞏固這種封閉習性,因為無論如何,專制政權總是需要不斷鞏固適合他們繼續掌控國家的氛圍。此外出版規定越多,將來砍文砍人的藉口也越多,先埋地雷以備不時之需。
張爺 於 2011/01/13 20:20回覆 - 18樓.2011/01/09 00:59- -
1:日韓在現在 社會還有很多人喜歡穿和服漢服民族服裝。台灣也沒有遭受文革。為何正統傳承中華文化的台灣沒人穿漢服or馬褂等民族服裝呢? 大陸有皇漢組織 or漢服運動 等,台灣有類似的這些復興運動嗎?
漢網 :http://www.haanen.net.cn/index.asp
2:台灣小孩都有念四書五經好厲害啊!我看過你們的國文試題之後才發現自己是文盲,呵呵。中學時在操場上看見一個皮球飛過來只會想到要做受力分析,大陸的教育太重理輕文了。
我感覺台灣主持人講標準國語的時候像唱歌,特別是每一個字的音調都很清晰,而大陸的主持人講國語缺乏感情色彩。不過我最近又喜歡聽閩南語歌曲,下載了好多葉啟田 的歌曲,還不錯哦
小時候我爸穿過改良式唐裝(上衣),很騷包。過去還是有些教書先生會穿長袍馬褂,如今都已作古。一般來說台灣只有在舊曆年時街上會有人穿棉襖,平常都會仕女偶爾會穿旗袍赴宴,傳統節慶和廟會活動,遊街的會穿著類似功夫裝。我個人覺得傳統服裝要隨時改良:馬褂其實是為滿清八旗軍方便騎馬而設計,然而一到南方尤其是夏季就嫌太悶熱。如今我們的西裝外套也是從歐洲軍服改良演化而來,領帶則是過去日耳曼軍對傳統,以前我當兵時寒冬夜間乘戰車行軍,也會圍一條圍巾,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德國裝甲兵傳統。
台灣的文化復興運動只發生在兩蔣時代,我是那個時期的學生,當時高中國文之外有一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讀,取材自「論孟學庸:四書」,這教材的底本則是黨國元老陳立夫的《四書道貫》,就基本文化訓練來說是OK,就義理的闡揚而言也僅僅差強人意。
本土化政策風行之下這些似乎都廢除了,不過隨著新一代學子中文能力下降,坊間卻出現了幼兒讀經班。不過他們的目的主要是在提前讓幼兒大腦刺激發育。
基本上四書已經不是台灣教育的關注要點,不過還好民間出版方面四書是一貫的長銷,可見經得起時代考驗。
兩蔣時台灣人說國語的標準似乎偏向江浙口音,我指的不是江浙的方言鄉音,而是來自江浙一代中文老師把北京話說得標準的正音,這種腔調捲舌音適中,也沒有北方的濃重鼻音,而且經過注音符號的訓練,台灣地方小傳媒發達,大家的四聲就很容易調整到一致。現在的電視主播發音已經不像過去老三台那麼講究,國語已經通行,廣播電視有時反而以地方色彩的腔調為奇,藉此吸引多元的大眾。
台灣主持人一般比大陸主持人活潑,百無禁忌,情緖自然纖毫畢露,我最喜歡吳宗憲,因為他真的是夠賤,哈哈。
不過呢,我發現大陸在文創方面突飛猛進,ROC國慶在台北大佳河濱公園那場水舞,過去幾年張翼謀再大陸已玩了許多次,不過我說句良心話,大陸創作者比較有自信,敢開創,有勇氣,但在揉合古今中外元素上的火侯還不夠,台灣的水舞從場景安排到肢體語言都細膩自然很多,幾乎渾然天成。各自展現不同的競爭力,可以彼此多觀摩。
張爺 於 2011/01/09 17:28回覆 - 17樓. 痴2011/01/04 14:08淺碟??是台灣嗎?
記得好像聽說過台灣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保存中華文化最徹底的華人地方
不過你以上說的都很有道理啦.我也覺得你很"卡哇已"...祝新年快樂
台灣學生普遍受過「四書」(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薰陶,對中文書寫也講究正體字和國語(官方中文),這些是做得比陸港澳徹底。
淺碟一詞已經淪為陳腔濫調:從淺碟型經濟到淺碟文化,我個人覺得後面這種說法意義不大。
祝 癡 也跟張爺一樣卡娃矣 ㄏㄏ
張爺 於 2011/01/05 15:4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