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培張 2014 戰爭與災異/災異
風雨真如肅殺秋,排空拔木又翻舟。
沉雲罩盡青山影,平野迴看濁水流。
折屋摧牆天亦悶,斷橋坼土地生愁。
去年紀閏同遭厄,也算奇災一轉頭。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貳拾貳冊。
此詩原刊載於《臺灣文藝叢誌》第三年第二號(1921年2月15日)為臺灣文社第二十三期徵詩題目,詩人描寫大正9年8月31日(1920)侵襲臺灣的強烈颱風,拔木翻舟,毀屋拆牆的猛烈情況。
該次颱風在臺北降下472.7毫米的大雨,使淡水河暴漲,沖毀臺北橋(連結今大同區與三重區),後來總督府放棄再興建木橋,改建為鐵架橋。
【作者】
林培張(1864-1941)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279


讀詩心得:
《颶風》《暴風雨行》與台灣農業
六月十五日讀到新聞報導:「氣象預報失準,農民急搶收損失慘」
「氣象局預報輕颱哈吉貝來襲,讓雲嘉地區的農民急壞了,忙著搶收稻米,其實,從上周開始,氣象局就預報會有豪大雨,還說雨勢會像炸彈開花,讓農民趕著把還要一、兩個禮拜才成熟的稻子全搶收,但青粒多、價格差,還得烘稻增加成本,農民抱怨氣象失準,讓他們損失慘重。」


台灣農業常常受到颱風暴風雨的影響而損失慘重,粒粒皆辛苦,看天吃飯的農民面對颱風經常是心驚膽顫的,在風雨過後也只能無語問蒼天。
我們從台灣古典詩中讀到歷年風雨災害狀況也是慘烈可怕的,每年夏天防颱工作不能鬆懈,希望今年也能安然度過。
台灣人經常敬天拜神,祈福感恩,我們面對大自然的考驗也更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環境得來不易。












暴風雨行
作者:伊藤貞次郎 2014 戰爭與災異/災異
明治辛亥秋八月,風雨激甚連昏夙。
近歲風雨頗調順,豈圖今年極慘酷。
風二百里雨十斛(風一時間奔二百里,
雨一晝夜降十斛故云),淙淙颼颼相迫逐。
淡江水漲二三丈,橫流汎濫沒平陸。
警官冒險馳東西,城內行舟拯窮蹙。
大廈高樓倒將棋,土崩瓦解無全屋。
北路被害猶未詳,亡產隕命幾氏族。
人言南路或甚焉,數萬饑民窮途哭。
寄語世間殷富人,為仁樹德恤孤獨。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10日。
「西北颱」為颱風從臺灣東方海面向西北方進行,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之間海面時,臺灣北部及西部地區多吹西北風,此時,因受地形影響,北部及中部地區之雨勢特別大,又因風向幾與海岸線垂直,使積水不易渲洩,甚至引起海水倒灌,此種路徑的颱風災情最為嚴重。
淡水地區7-9月為夏季,多颱風,1911年7-9月共有4個颱風侵臺,其中8月30日-9月2日編號B052颱風,直撲臺灣北部,雨量達三百多公厘,淡水河流域因河口朝西北,遇到「西北颱」,海水倒灌而入,造成嚴重水災。
本詩描述災害發生的現場狀況,用科學語言紀錄風速、雨量,具體報導災情,死傷慘重,難以計數。
警察不顧自身安危,冒險救災,並呼籲全國各地的有錢人資助災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關懷,善盡社會責任的最佳時機。
【作者】
伊藤貞次郎(1859-?)。見〈古戰場並序〉。











- 3樓. Sookhing2017/03/24 06:18
臺語兒歌《風颱》,
王金選老師的創作,康軒出版社教材。
風颱風颱真厲害,
熱天時,定定來,
有時厝內攏無水,
門口佇咧做水災。
- 2樓. 牛仔3號2014/06/30 20:27以相片輔佐詩作的延伸感
這是很值得鼓勵的嘗試
影像文學又和攝影略微不同
兩者都有故事要說,但是透過文字的照片是被賦予新的生命.
謝謝您--- 從小我就是文字迷,也喜歡收集美麗的書籤,就是有文字的美麗小卡片。現代照相和製圖很方便,我就自己做卡片玩一玩,也在網路分享習作,可是文章還是寫不好,還好很多詩詞資料可以引用,每天能欣賞大家的創作就很高興--晚安 Sookhing 於 2014/06/30 23:27回覆 - 1樓. 冠慧~2014/06/23 16:53
颱風前跟颱風後 容貌 差很多
幸好 沒有很大傷害
看這用詩詞來 創作颱風 感受 美妙
感謝分享 祝福 順安
謝謝您---歡迎大家一起來閱讀台灣古典詩--關心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過去對台灣歷史了解不多,原來有這麼多台灣古典詩記錄了先民的生活情況,
以前的住屋和水利設施、氣象預報、農業科技和防颱準備等等都不發達的時代,
祖先和族群能順利存活--繁衍真不容易,飲水思源閱讀古老台灣歷史,
照片是去年2013年夏天淡水的颱風過後,風雨最強烈最危險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拍照,
所以詩詞意境就請大家盡力想像了,那是 1911年和1920年的颱風災情-- 希望台灣風調雨順
Sookhing 於 2014/06/23 20:52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