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z劇場版上映-華納威秀訂票超快速!真的太方便了2016航海王z劇場版上映
2016/09/21 08:25
瀏覽3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看電影必備神器:http://goo.gl/l9HvOo
但當下比較好的現象是,編劇和導演、主創的合作更加密切,自身影響力也更強。想要影響到合作者,編劇就要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同時要有對故事思考的能力。編劇的思考能力獲得認同,與合作的創作者產生了共鳴,其他的創作難題和面臨的困境也都不是問題。
我們的電影究竟是怎樣的水準?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剛剛完成了暑期檔的觀眾滿意度調查,工作人員在影院現場「攔截」觀眾,直接詢問對影片的反應,同時還有 50個專家參與調研。結果顯示,今年的暑期檔比春季檔分數略高,達到80.6分。這可以說明,大多數觀眾到電影院的目的是很單純,他們也是很寬容的。
市場化的作品必須具備時代性
張嘉佳(代表作《擺渡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編劇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基座,要想夯實基座,不但要從思想層面,還要從組織層面、政治層面夯實到實處,而不是停留在熱情的呼喚和美好的期待。另外還要壯大我們的編輯隊伍,竭力保護編劇創造性的勞動。
這都給電影提出了新的審美期待、提出了新的文體意識。既然做大片,我們就要把大片做出個大規模,做出個大形態,不能大中見小、大中見拙、大中見丑;既然做小片,做中等成本的影片,就希望終極飆靶電影線上看我們把真情實感置放其中,和時代、和人民、和土地產生親密關係。
我寫《李娜》的劇本非常艱難,因為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這樣一部網 球電影,而且中國也沒有一部真正的體育傳記電影。為了這個劇本,我耗費掉兩年的時間,但覺得很值得,李娜是在中國獨特的體育系統裡「打」出來的職業網球運 動員,她的經歷全球獨一無二。我希望用《李娜》的創作經歷告訴年輕編劇,先要在題材上有競爭優勢,再去思考技巧。
李迅(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3年的時候,王家衛導演找到我,希望我創作《擺渡人》的劇本。我一寫就寫了3年,改了118稿,主人公換了24次,故事主線換了30次,甚至一場戲 開拍的當天要修改8次。當劇本改到70多稿的時候,王家衛導演希望我自己執導影片,我硬著頭皮拍了一年多,有時一天只拍一個鏡頭。
另外,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時代,要聚集起觀眾,必須要強調電影的社交功能,從而與互聯網產品構成區別。對劇作來說,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可能瀰漫在每一個 分場、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文字背後預留的工業空間和科技空間裡。電影的敘述語法、語態在未來會呈現出什麼狀態?我們必須要深入思考,墨守陳規、回頭看沒有出路,要有成為新經典的勇氣!
我不認為網絡大電影能夠影響到院線電影,就像電子書雖然火爆,但紙質書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會突然變好,也不會突然沒落,去年電影市場的蓬 勃發展,是源於出現了《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等一些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裡面人物的價值觀、故事結構,都是這個時代人最喜聞樂見的方式。
花旗 現金 回饋 白金電影要擔負起開啟民智,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重任
中國電影在2015年超高速發展,給予人們新的期待和厚望。在向現代社會、現代文明、向現代化強國邁進的過程當中,人們思考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也包括一些重大的精神命題,希望有藝術品種能夠承擔一種責任,推動社會的文明進程,參與到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日常狀態當中,因此把責任更多地寄予電影 身上——希望電影在娛樂和滿足夢想的同時,更多擔負起開啟民智,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重任。
我們在學校接受的系統教育,有時候會感覺「自我成才」,因為我看過的編劇書,幾乎沒有一本是國內的。如果國內的老師能夠有感而發,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系統理 論知識並傳授給大家,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如果老師是從國外編劇理論的書籍中借鑒,那學生不如直接去看羅伯特·麥基等大師總結出來的編劇理論,指導意義會更大。
中國故事的前提就是中國題材
在這樣的活躍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電影編劇新力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產力架構,為中國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注入了新鮮血液。在資本市場與中國電影充分嫁接的新格局下,編花旗 現金 回饋 卡 電影劇的基礎性、底座性和動力性並沒有消失,編酷寶:魔弦傳說 電影線上看劇仍然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張冀(代表作《中國合夥人》《親愛的》《李娜》)
現在的大片劇組動輒上千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外國團隊,但我認為,把西方的技術拿來,把好萊塢講故事的技巧引進來,把粉絲都調動起來,把炫目的畫面和抓人的橋 段都組織起來,並不一定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這是不成熟的想法,但我們的類型片確實處於學習的階段,因此「試錯」的過程是必要的。
編劇應該從時代精神中尋找選題,在生活中尋找靈感。編劇是電影的第一生產力,為電影作品提供基座。就在編劇都為自己維權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看到,電影的媚俗化、平庸化,也和編劇有密切的關係。編劇隊伍需要進行生活充電、藝術充電、思想充電。
編劇應加強「主動創作」的意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斷和學生強調,作品一定要落地,要接地氣,在創作過程中要接觸社會,抓住社會熱點,抓住社會上的矛盾。
這讓我想到1997年我們開始接觸網絡,看著互聯網一步步發展壯大,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90後、00後來說,互聯網就像「自來水」,所以他們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就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要創作一部市場化的作品,一定要具備時代性。
與此同時,掌握規律是為了超越規律,我們超越規律就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敘婚禮玩很大線上看述文體,中國特色的電影美學和電影語言,我們只有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超越花旗 銀行 電影了規律才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更大的生存空間,所以方法論的訓練非常緊迫、非常必要。
目前,我們其實已經具備了類型片的創作技法。我想提一下近來比較火熱的韓國電影《釜山行》,這部電影創造了韓國電影的觀影人次奇跡,借助了殭屍類型,展現的 是東方傳統的情感內核。也就是用一套西方的電影類型系統,套用在黃種人身上,這不是虛假的創作,而是從內心認同電影東方式的情感表達,在類型的本土化上,韓國電影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要在價值觀層面上重新確認。習主席在兩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以人民為中心是文藝創作的根本方向、弘揚真善美是文藝創作的永恆價值等很多非常經典的、非常寶貴的論斷。
?當下火熱的「IP」,雖有民間基礎,但趨利性比較強,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需求而捨棄一些內容。我們允許多愛無止盡德蕾莎哪裡看樣化的作品存在,但還是希望能夠多堅持一點,哪怕「多撞兩次牆」,也要把關鍵性的部分堅持住。
我和一些90後導演有過合作,和他們的合作、交流、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從年輕創作者身上,我瞭解到了如何實現作品的現代性。現代性不是表面文章,它包括了情感方式、價值判斷等等。但不管如何表達,如何處理信息,最後留下來能夠打動人心的,一定是有人類共性、有普世價值觀的。在這個基礎上,編劇應該尋找到中國 故事、中國好人、中國英雄和好萊塢有哪些不同,找到獨特性,如果在這方面能夠和導演、投資方形成合力,我們就可以在行業裡走得更深、更遠,讓自身的想像力有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其次,方法論問題。當中國電影擁有了美好的價值觀的時候,是否還具備實現價值觀的方法論?我認為,我們在方法論訓練上有所欠缺。比如在類型影片的訓練上不夠 完整、不夠系統,沒有對它的比例和配方進行深化,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我們在作者化體繫上,也需要認真思考中國化本土移植的問題,如何與中國現實主義一脈相承的傳統對接?如何和中國的現代性對接?需要認真思考。
陳舒(代表作《戀愛中的城市》《繡春刀》)
許波(代表作《破冰》、電視劇《結婚十年》)
我們應該把電影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娛樂和藝術在電影這個平台上是平等的。我不贊成做藝術電影的就了不起,做娛樂片的就應該被嘲笑、被輕蔑。好萊塢也是在娛樂類型的報告班長7 勇往直前基礎上來建設電影藝術和價值觀。
黃丹(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編劇)
我對當下的電影產業發展還是比較樂觀的,我接觸的基本都是年輕人,他們的「三觀」很正,也有自己的追求。前一段時間我去影院看《長江圖》,晚上10時20分的場次,還有18個年輕人走進影院,我很欣慰,這也是我保持樂觀態度的原因。
王家衛導演有自己的觀點。我寫的東西,我的價值觀,我劇本中的人物和思路,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如果我自己執導,呈現出來的畫面也和時代相吻合。
根據2016年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形勢,可以看到經過十幾年的產業化改革,中國電影實現了一系列的突破和長足的進步,突出表現在電影的生產力空前活躍。
實際上,中國每天都在發生著非常好看的故事,從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有趣的故事,觀眾不只需要魔幻片,更需要接地氣、有深度的電影;而電影作為國家的文化名片,更需要這樣的作品。現在的電影生產,投資方對於題材的判斷和把握,更多考慮的是安全感和投資回報,忽略了電影的藝術屬性。還有版權問題,目前編劇都是「一把賣」,幾乎沒有後續的版權收入。希望在法律、制度等多個層面,能夠對編劇進行保護,我相信這會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寫劇本要清楚作品的「靈魂」
我們聚焦提高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聚焦在新時代怎樣把電影推向一個新的審美和創作境界,重新建立中國電影和中國百姓、和中國觀眾之間新型而緊密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我想從三個層面談談對目前電影創作的一些看法。
今年4月以來,電影票房增速放緩,市場上缺少能夠把觀眾召喚回影院的好作品。如何在資本的「要求」下拒絕迷失,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避免浮躁、潛心創作,是對電影編劇,尤其是新生代編劇的考驗。
截至目前,今年的電影票房增長12%,觀眾人次增長19%,殊為不易。但是,互聯網視頻系統的觀眾人次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包括網劇、網大、直播航海王劇場版 黃金島大冒險等,在某種程度上必然分流了電影觀眾。這給我們提出來一個新問題,在互聯網與電影爭奪觀眾、分流觀眾的時代,如何建立大銀幕的優勢,建立影院集體觀賞的電影 信用卡 優惠優勢和儀式, 這非常重要!
孫向輝(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我經常帶學生看奧斯卡獲獎的電影,《聚焦》《荒野獵人》《房間》等等,看完之後感慨頗深,比如《房間》這樣的故事我們身邊就發生過,新聞報道也有,但卻沒有人關注。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當中,娛樂化的作品符合剛剛進入城市生 活的觀眾對電影的想像,亮麗、堂皇、絢麗……但真正有深度、有靈魂、有熱度的作品確實不多。
編劇希望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的前提就是中國題材,只有發生在中國、屬於中國人的題材,才能衍生出中國故事,目前,一些年輕編劇在題材上確有些「懈怠性」,他們人物只要技術練好了,就可以寫一個電影劇本,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人們對電影是有多重期待和多重要求的,一旦戴上3D眼鏡,觀眾就會用大片眼光來看待你;面對類型片,觀眾就會用純熟的類型片要求來評判,比例是否對?配方是否準確?看文藝片的時候,觀眾則會看你是否關注心靈、關心生命、關照生活,是否具有電影語言的開拓性和獨特性等等,觀眾不會混為一談的。因此,我們在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和文本意識方面,仍然有滯後之處。
當下的80後、90後從小生活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對於「價值觀」三個字會有本能的牴觸,因此我在寫作時,更願意談作品的「靈魂」。編劇寫得越多,自發性的創作越多的時候,越會喜歡深入探討作品的「靈魂」,這個「靈魂」,其實就是寫這個作品的初衷。
其他一些國產電影雖然也借鑒了一些套路化的創作,但充斥了虛假的情感,這是觀眾不能接受的。我一直很喜歡華納公司秉承的三個創作原則:娛樂性、啟發性、教育 性。我們的編劇應該在動筆之前,思考清楚觀眾究竟需要怎樣的作品。近兩年,不少印度電影的品質非常高,甚至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敘事系統,這也是印度電影年觀影人次超越我們的原因。
市場需要接地氣、有深度的作品
? 《論語》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樣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做到文質彬彬,關乎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境地。
對於編劇而言,由於電影是工業化產品,需要團隊合作,也需要滿足資本、演員的要求,有時寫著寫著就會覺屍速列車 結局得偏離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創作者應當在寫劇本時不斷追問自己,作品的靈魂究竟在哪裡,這是寫劇本的前提。
袁媛(代表作《滾蛋吧!腫瘤君》)
冉平(代表作《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探尋中國故事的獨特性
有些情況下,編劇正逐漸淪為導演的「工具」。早先編劇都是自己寫,靠著情懷和興趣創作,現在變成了「碼台詞」,純技術性的創作,這不是編劇需要做的事情。
由於中國電影在產業道路上經驗尚淺,我們對類型化的掌握、對高科技大片的把握,對原創性大劇情片的推進都有待加強;同時,中國電影與時代、與生活、與民生在結合度上又有所鬆懈。
再次,與時俱進的現代性。我們不僅面臨好萊塢的挑戰、面臨互聯網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與自己的挑戰。如今,電影與視頻網站的窗口期越來越短,怎樣保證電影的影 院特質?因此必須要建立大銀幕優勢,必須用現代敘述文體、現代工業和現代科技的優勢與互聯網觀看形成區別。不僅是杜比5.1升級杜比全景聲,不僅僅是2D 改3D,電影的敘述文體、電影的節奏意識、集體觀賞的劇場效果都需要考量。
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找題材、練技巧上,這樣才對得起寫劇本帶來的「挑戰」,如果編劇想和大導演長期合作,必須要交出好作品。希望編劇同行不要放鬆,不要懈怠,電影市場不是「你給什麼,就能回饋你什麼」。同時,目前我們對於「類型化」仍處在學習的階段,類型的本土化是最重要的,要兼顧話題性和社會性。
我又想到了先輩教給我們的一些基本道理,《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都有一脈相承之處。為什麼一些電 影作品屢屢被誤讀?是因為這些影片的價值觀在凸顯過程中不那麼堅實有力,不那麼偉岸高大。我們看到,任何一部優秀作品打動觀眾,依靠的還是它的價值觀系統,這個問題毋庸置疑地擺在我們面前。
看到了具有擔當精神的年輕一代
觀眾需要的是真情實感
我去雲南山區支教了一段時間,那個縣城沒有電影院,只有文化館裡有 一個廢棄的禮堂,也沒有人看電影,百姓的精神很空虛。由於山上沒有菜吃,我們幾位老師輪流去縣城買菜,下載一批影視作品再回到山上。支教回來後,我們也曾在週末去看過電影,從他們身上我感覺到了有些失望。所以我也在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叫「接地氣」?
我看到一些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會很無力,那是一種沒有方向的生活狀態。走出大山就意味著「成功」?曾有支教班的畢業生惶恐地問我,進城了又能怎樣,回到家鄉又該怎麼辦,他們希望能為家鄉做點事情。回到影視創作,我們也需要這種擔當精神。
趙葆華(代表作《守護童年》《鄧小平登黃山》)
正宗哥吉拉 上映戲院要尋找新的藝術方法論
電影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製作上有些過分倚重市場效應,逐漸變成「以票房多寡論英雄」的局面;在創作上則過分看重娛樂題材,「憑笑聲多少論短長」;在題材上缺少獨創性,跟風、模仿等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曾經風光無限的幾種類型片也暫時沉寂了。
我們不能在創作上懶惰。娛樂狂歡很好看,明星也很好看,但缺少感人至深的作品。我們需要感天動地、義薄雲天,需要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需要「80、21」精神,也就是80年代的創作精神加上21世紀的開放態度。
張宏森(電影局局長)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組織了一場在京部分電影編劇座談會,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副局長李國奇、副巡視員周建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 研究員李迅,張冀、張嘉佳、冉平、黃丹、陳舒、趙葆華、張挺、袁媛、許波、白鐵軍等電影編劇齊聚一堂,從劇作的角度闡述在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時期下,在電影市場出現的新變化中,電影劇本要摒棄低俗、媚俗的低級手法,用中國文化特色和個性來講中國故事,在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同時,傳遞出中國電影所具備的正能量。
張挺(代表作《花木蘭》)
堅守普世價值觀的表達
所謂電影的是現代性,就體現在價值觀上。電影創作出現的瓶頸,主要原因就源自社會整體價值觀需要突破,這並非一部電影可以承載或改變的。編劇需要認清一點,普世價值觀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我們不應只追求技術的現代化,而對價值觀部分「視而不見」。
中國編劇現在缺少「憂患思維」。我見到很多新編劇,一上來就和我聊劇作方法論、節奏、高潮點等等,認為有技術、有結構就可以了。單用技術和技巧堆出來的劇 本,中國觀眾為什麼要看?如果只是純技術的展示,中國觀眾完全可以看更成熟的好萊塢電影、韓國電影,甚至是日本電影、香港電影。
再來說技術性的問題。西方電影有基礎的敘事叫「經典敘事」,這個「經典敘事」就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但電影之間的差異就是在「經典敘事」的基礎上,接下來怎麼講。好的電影具備情感獨特性以及文化深度,這些是無法通過技巧實現的。
白鐵軍(代表作《沒完沒了》)
今天的議題是聚電影推薦 2016焦如何提高電影質量,努力攀登高峰。我們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打好質量和水平這一仗,捍衛住中國電影的歷史命脈和發展命脈,千萬不能在這個關鍵節點開歷史花旗白金性的玩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環境。
電影市場的平淡特別正常,去年的《烈日灼心》《滾蛋吧!腫瘤君》《老炮兒》都是好電影,今年確實缺少這樣的作品。
好的編劇,應該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然後市場還能夠接受,這比「命題作文」要好很多。但目前,70%-80%的編劇都是「給啥吃啥」,做不到「想啥吃啥」。即便是「委託創作」或「命題作文」,成片的品質都不是編劇能夠把控的。
在創作方面,編劇的機會仍然不多,自己想寫的內容寫不出來,這是很難受的一件事。一般都是「不管想不想,必須完成」的命題作文。編劇應該有更多主動創作的意識和機會,哪怕兩三年出一部作品,也是值得的。
同時,大部分剛入行的編劇都是做「委託創作」,不享有版權,委託創作給了年輕編劇很多鍛煉的機會,在委託創作過程中逐漸熟悉了電影的工業化流程,也明白了電影是團隊合作的工種。但時間長了,委託創作會給人一種「無力感」,編劇會感覺自己對作品的把控是有限的。
塑造人物要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動機
談到電影類型化,即便是好萊塢也在面臨類型化新突破的困境,而我們已經逐漸夠到了電影類型的「邊」,從《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作品中,我鮮明地感覺到好萊塢劇作的套路,並且融入了生活化的情感和本土化的元素。
而我們是從藝術領域進入,接著追求喜聞樂見和娛樂大眾,然後再去探討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下講故事,勢必會偏向藝術方面,而不太照顧大眾能接受的主流價值觀。
因此,做商業電影首先應建立在娛樂大眾的基礎上,再考慮藝術建設,以至價值觀的表達。這個三角建構首先和時代性、現代性密切相關。
無論是經典敘事,還是經過革新的現代化敘事,最後都會落在人物塑造上,這也是觀眾評價影片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人物塑造中的心理動機和人物性格,一定是植根於 現實的。作為國產電影的編劇,要想創作出貼近現實的作品,一定要有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動機,它決定了整個故事的走向以及人物的行為方式,甚至是故事的結局。?
我本人目前體會到了原創的甜頭,如果我們想有自己自覺的創作慾望,那為什麼不去做原創呢?《繡春刀》是我和導演路陽兩個人共同原創開發的作品,除了原始版權 帶來的收益,我們擁有對作品很強的把控力。《繡春刀2》請到了寧浩來監製,他非常尊重路陽作為導演的藝術表達和追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繡春刀》是屬 於我們的故事,因此在和各個工種合作的時候,獨立性和完整性可以得到保留。
不應剝奪觀眾享受某一類電影的權利
在目前的電影中,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表達,都與我們的火熱生活存在距離。1995年我曾到西藏工作,對口援藏了三年,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部電影真實表達了那一 段歷史。先後有很多人對口援藏,我們對西藏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西藏壯美的風景,美好的人性交流,艱苦的生活等等,很多內容都適合通過影視作品來展現。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研究,我們發現過去一段時間的電影市場不是創作者「做主」,甚至不是觀眾在「做主」,真正左右電影市場的是自媒體,來自個別把持著陳舊評論話語權的評論家,大家會在網絡上發表負面評論,甚至電影還沒上映,就有很多負面評論。
截至目前,2016年國產電影故事片的立項超過2000部,今年國產電影的生產規模也有望達到700部;同時國產電影的投資主體達到1500家(高峰時期達到2000家),其中可持續從事電影創作生產的主體超過300家。
不管是輿論界的人、評論家、還是其他行業的從業者,都不應該剝奪觀眾享受某一類電影的權利。比如當下很多青春片受到了質疑,但我們要清楚的是,還有很多正在 上學的年輕人,我們不能拿自使徒行者線上看fun己的眼光評價他們的青春。就像很多觀眾等了三個小時,為了看《長江圖》的首映,也像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那些熱情的觀眾,他們都有自己熱衷的電影類型,應該得到尊重。?
我們的電影究竟是怎樣的水準?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剛剛完成了暑期檔的觀眾滿意度調查,工作人員在影院現場「攔截」觀眾,直接詢問對影片的反應,同時還有 50個專家參與調研。結果顯示,今年的暑期檔比春季檔分數略高,達到80.6分。這可以說明,大多數觀眾到電影院的目的是很單純,他們也是很寬容的。
市場化的作品必須具備時代性
張嘉佳(代表作《擺渡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編劇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基座,要想夯實基座,不但要從思想層面,還要從組織層面、政治層面夯實到實處,而不是停留在熱情的呼喚和美好的期待。另外還要壯大我們的編輯隊伍,竭力保護編劇創造性的勞動。
這都給電影提出了新的審美期待、提出了新的文體意識。既然做大片,我們就要把大片做出個大規模,做出個大形態,不能大中見小、大中見拙、大中見丑;既然做小片,做中等成本的影片,就希望終極飆靶電影線上看我們把真情實感置放其中,和時代、和人民、和土地產生親密關係。
我寫《李娜》的劇本非常艱難,因為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這樣一部網 球電影,而且中國也沒有一部真正的體育傳記電影。為了這個劇本,我耗費掉兩年的時間,但覺得很值得,李娜是在中國獨特的體育系統裡「打」出來的職業網球運 動員,她的經歷全球獨一無二。我希望用《李娜》的創作經歷告訴年輕編劇,先要在題材上有競爭優勢,再去思考技巧。
李迅(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3年的時候,王家衛導演找到我,希望我創作《擺渡人》的劇本。我一寫就寫了3年,改了118稿,主人公換了24次,故事主線換了30次,甚至一場戲 開拍的當天要修改8次。當劇本改到70多稿的時候,王家衛導演希望我自己執導影片,我硬著頭皮拍了一年多,有時一天只拍一個鏡頭。
另外,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時代,要聚集起觀眾,必須要強調電影的社交功能,從而與互聯網產品構成區別。對劇作來說,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可能瀰漫在每一個 分場、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文字背後預留的工業空間和科技空間裡。電影的敘述語法、語態在未來會呈現出什麼狀態?我們必須要深入思考,墨守陳規、回頭看沒有出路,要有成為新經典的勇氣!
我不認為網絡大電影能夠影響到院線電影,就像電子書雖然火爆,但紙質書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會突然變好,也不會突然沒落,去年電影市場的蓬 勃發展,是源於出現了《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等一些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裡面人物的價值觀、故事結構,都是這個時代人最喜聞樂見的方式。
花旗 現金 回饋 白金電影要擔負起開啟民智,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重任
中國電影在2015年超高速發展,給予人們新的期待和厚望。在向現代社會、現代文明、向現代化強國邁進的過程當中,人們思考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也包括一些重大的精神命題,希望有藝術品種能夠承擔一種責任,推動社會的文明進程,參與到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日常狀態當中,因此把責任更多地寄予電影 身上——希望電影在娛樂和滿足夢想的同時,更多擔負起開啟民智,推動社會文明進程的重任。
我們在學校接受的系統教育,有時候會感覺「自我成才」,因為我看過的編劇書,幾乎沒有一本是國內的。如果國內的老師能夠有感而發,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系統理 論知識並傳授給大家,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如果老師是從國外編劇理論的書籍中借鑒,那學生不如直接去看羅伯特·麥基等大師總結出來的編劇理論,指導意義會更大。
中國故事的前提就是中國題材
在這樣的活躍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電影編劇新力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產力架構,為中國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注入了新鮮血液。在資本市場與中國電影充分嫁接的新格局下,編花旗 現金 回饋 卡 電影劇的基礎性、底座性和動力性並沒有消失,編酷寶:魔弦傳說 電影線上看劇仍然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張冀(代表作《中國合夥人》《親愛的》《李娜》)
現在的大片劇組動輒上千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外國團隊,但我認為,把西方的技術拿來,把好萊塢講故事的技巧引進來,把粉絲都調動起來,把炫目的畫面和抓人的橋 段都組織起來,並不一定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這是不成熟的想法,但我們的類型片確實處於學習的階段,因此「試錯」的過程是必要的。
編劇應該從時代精神中尋找選題,在生活中尋找靈感。編劇是電影的第一生產力,為電影作品提供基座。就在編劇都為自己維權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看到,電影的媚俗化、平庸化,也和編劇有密切的關係。編劇隊伍需要進行生活充電、藝術充電、思想充電。
編劇應加強「主動創作」的意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不斷和學生強調,作品一定要落地,要接地氣,在創作過程中要接觸社會,抓住社會熱點,抓住社會上的矛盾。
這讓我想到1997年我們開始接觸網絡,看著互聯網一步步發展壯大,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90後、00後來說,互聯網就像「自來水」,所以他們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就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要創作一部市場化的作品,一定要具備時代性。
與此同時,掌握規律是為了超越規律,我們超越規律就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敘婚禮玩很大線上看述文體,中國特色的電影美學和電影語言,我們只有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超越花旗 銀行 電影了規律才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更大的生存空間,所以方法論的訓練非常緊迫、非常必要。
目前,我們其實已經具備了類型片的創作技法。我想提一下近來比較火熱的韓國電影《釜山行》,這部電影創造了韓國電影的觀影人次奇跡,借助了殭屍類型,展現的 是東方傳統的情感內核。也就是用一套西方的電影類型系統,套用在黃種人身上,這不是虛假的創作,而是從內心認同電影東方式的情感表達,在類型的本土化上,韓國電影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要在價值觀層面上重新確認。習主席在兩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以人民為中心是文藝創作的根本方向、弘揚真善美是文藝創作的永恆價值等很多非常經典的、非常寶貴的論斷。
?當下火熱的「IP」,雖有民間基礎,但趨利性比較強,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需求而捨棄一些內容。我們允許多愛無止盡德蕾莎哪裡看樣化的作品存在,但還是希望能夠多堅持一點,哪怕「多撞兩次牆」,也要把關鍵性的部分堅持住。
我和一些90後導演有過合作,和他們的合作、交流、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從年輕創作者身上,我瞭解到了如何實現作品的現代性。現代性不是表面文章,它包括了情感方式、價值判斷等等。但不管如何表達,如何處理信息,最後留下來能夠打動人心的,一定是有人類共性、有普世價值觀的。在這個基礎上,編劇應該尋找到中國 故事、中國好人、中國英雄和好萊塢有哪些不同,找到獨特性,如果在這方面能夠和導演、投資方形成合力,我們就可以在行業裡走得更深、更遠,讓自身的想像力有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其次,方法論問題。當中國電影擁有了美好的價值觀的時候,是否還具備實現價值觀的方法論?我認為,我們在方法論訓練上有所欠缺。比如在類型影片的訓練上不夠 完整、不夠系統,沒有對它的比例和配方進行深化,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我們在作者化體繫上,也需要認真思考中國化本土移植的問題,如何與中國現實主義一脈相承的傳統對接?如何和中國的現代性對接?需要認真思考。
陳舒(代表作《戀愛中的城市》《繡春刀》)
許波(代表作《破冰》、電視劇《結婚十年》)
我們應該把電影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娛樂和藝術在電影這個平台上是平等的。我不贊成做藝術電影的就了不起,做娛樂片的就應該被嘲笑、被輕蔑。好萊塢也是在娛樂類型的報告班長7 勇往直前基礎上來建設電影藝術和價值觀。
黃丹(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編劇)
我對當下的電影產業發展還是比較樂觀的,我接觸的基本都是年輕人,他們的「三觀」很正,也有自己的追求。前一段時間我去影院看《長江圖》,晚上10時20分的場次,還有18個年輕人走進影院,我很欣慰,這也是我保持樂觀態度的原因。
王家衛導演有自己的觀點。我寫的東西,我的價值觀,我劇本中的人物和思路,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如果我自己執導,呈現出來的畫面也和時代相吻合。
根據2016年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形勢,可以看到經過十幾年的產業化改革,中國電影實現了一系列的突破和長足的進步,突出表現在電影的生產力空前活躍。
實際上,中國每天都在發生著非常好看的故事,從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有趣的故事,觀眾不只需要魔幻片,更需要接地氣、有深度的電影;而電影作為國家的文化名片,更需要這樣的作品。現在的電影生產,投資方對於題材的判斷和把握,更多考慮的是安全感和投資回報,忽略了電影的藝術屬性。還有版權問題,目前編劇都是「一把賣」,幾乎沒有後續的版權收入。希望在法律、制度等多個層面,能夠對編劇進行保護,我相信這會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寫劇本要清楚作品的「靈魂」
我們聚焦提高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聚焦在新時代怎樣把電影推向一個新的審美和創作境界,重新建立中國電影和中國百姓、和中國觀眾之間新型而緊密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我想從三個層面談談對目前電影創作的一些看法。
今年4月以來,電影票房增速放緩,市場上缺少能夠把觀眾召喚回影院的好作品。如何在資本的「要求」下拒絕迷失,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避免浮躁、潛心創作,是對電影編劇,尤其是新生代編劇的考驗。
截至目前,今年的電影票房增長12%,觀眾人次增長19%,殊為不易。但是,互聯網視頻系統的觀眾人次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包括網劇、網大、直播航海王劇場版 黃金島大冒險等,在某種程度上必然分流了電影觀眾。這給我們提出來一個新問題,在互聯網與電影爭奪觀眾、分流觀眾的時代,如何建立大銀幕的優勢,建立影院集體觀賞的電影 信用卡 優惠優勢和儀式, 這非常重要!
孫向輝(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我經常帶學生看奧斯卡獲獎的電影,《聚焦》《荒野獵人》《房間》等等,看完之後感慨頗深,比如《房間》這樣的故事我們身邊就發生過,新聞報道也有,但卻沒有人關注。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當中,娛樂化的作品符合剛剛進入城市生 活的觀眾對電影的想像,亮麗、堂皇、絢麗……但真正有深度、有靈魂、有熱度的作品確實不多。
編劇希望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的前提就是中國題材,只有發生在中國、屬於中國人的題材,才能衍生出中國故事,目前,一些年輕編劇在題材上確有些「懈怠性」,他們人物只要技術練好了,就可以寫一個電影劇本,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人們對電影是有多重期待和多重要求的,一旦戴上3D眼鏡,觀眾就會用大片眼光來看待你;面對類型片,觀眾就會用純熟的類型片要求來評判,比例是否對?配方是否準確?看文藝片的時候,觀眾則會看你是否關注心靈、關心生命、關照生活,是否具有電影語言的開拓性和獨特性等等,觀眾不會混為一談的。因此,我們在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和文本意識方面,仍然有滯後之處。
當下的80後、90後從小生活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對於「價值觀」三個字會有本能的牴觸,因此我在寫作時,更願意談作品的「靈魂」。編劇寫得越多,自發性的創作越多的時候,越會喜歡深入探討作品的「靈魂」,這個「靈魂」,其實就是寫這個作品的初衷。
其他一些國產電影雖然也借鑒了一些套路化的創作,但充斥了虛假的情感,這是觀眾不能接受的。我一直很喜歡華納公司秉承的三個創作原則:娛樂性、啟發性、教育 性。我們的編劇應該在動筆之前,思考清楚觀眾究竟需要怎樣的作品。近兩年,不少印度電影的品質非常高,甚至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敘事系統,這也是印度電影年觀影人次超越我們的原因。
市場需要接地氣、有深度的作品
? 《論語》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怎樣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做到文質彬彬,關乎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境地。
對於編劇而言,由於電影是工業化產品,需要團隊合作,也需要滿足資本、演員的要求,有時寫著寫著就會覺屍速列車 結局得偏離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創作者應當在寫劇本時不斷追問自己,作品的靈魂究竟在哪裡,這是寫劇本的前提。
袁媛(代表作《滾蛋吧!腫瘤君》)
冉平(代表作《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探尋中國故事的獨特性
有些情況下,編劇正逐漸淪為導演的「工具」。早先編劇都是自己寫,靠著情懷和興趣創作,現在變成了「碼台詞」,純技術性的創作,這不是編劇需要做的事情。
由於中國電影在產業道路上經驗尚淺,我們對類型化的掌握、對高科技大片的把握,對原創性大劇情片的推進都有待加強;同時,中國電影與時代、與生活、與民生在結合度上又有所鬆懈。
再次,與時俱進的現代性。我們不僅面臨好萊塢的挑戰、面臨互聯網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與自己的挑戰。如今,電影與視頻網站的窗口期越來越短,怎樣保證電影的影 院特質?因此必須要建立大銀幕優勢,必須用現代敘述文體、現代工業和現代科技的優勢與互聯網觀看形成區別。不僅是杜比5.1升級杜比全景聲,不僅僅是2D 改3D,電影的敘述文體、電影的節奏意識、集體觀賞的劇場效果都需要考量。
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找題材、練技巧上,這樣才對得起寫劇本帶來的「挑戰」,如果編劇想和大導演長期合作,必須要交出好作品。希望編劇同行不要放鬆,不要懈怠,電影市場不是「你給什麼,就能回饋你什麼」。同時,目前我們對於「類型化」仍處在學習的階段,類型的本土化是最重要的,要兼顧話題性和社會性。
我又想到了先輩教給我們的一些基本道理,《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都有一脈相承之處。為什麼一些電 影作品屢屢被誤讀?是因為這些影片的價值觀在凸顯過程中不那麼堅實有力,不那麼偉岸高大。我們看到,任何一部優秀作品打動觀眾,依靠的還是它的價值觀系統,這個問題毋庸置疑地擺在我們面前。
看到了具有擔當精神的年輕一代
觀眾需要的是真情實感
我去雲南山區支教了一段時間,那個縣城沒有電影院,只有文化館裡有 一個廢棄的禮堂,也沒有人看電影,百姓的精神很空虛。由於山上沒有菜吃,我們幾位老師輪流去縣城買菜,下載一批影視作品再回到山上。支教回來後,我們也曾在週末去看過電影,從他們身上我感覺到了有些失望。所以我也在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叫「接地氣」?
我看到一些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會很無力,那是一種沒有方向的生活狀態。走出大山就意味著「成功」?曾有支教班的畢業生惶恐地問我,進城了又能怎樣,回到家鄉又該怎麼辦,他們希望能為家鄉做點事情。回到影視創作,我們也需要這種擔當精神。
趙葆華(代表作《守護童年》《鄧小平登黃山》)
正宗哥吉拉 上映戲院要尋找新的藝術方法論
電影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製作上有些過分倚重市場效應,逐漸變成「以票房多寡論英雄」的局面;在創作上則過分看重娛樂題材,「憑笑聲多少論短長」;在題材上缺少獨創性,跟風、模仿等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曾經風光無限的幾種類型片也暫時沉寂了。
我們不能在創作上懶惰。娛樂狂歡很好看,明星也很好看,但缺少感人至深的作品。我們需要感天動地、義薄雲天,需要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需要「80、21」精神,也就是80年代的創作精神加上21世紀的開放態度。
張宏森(電影局局長)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組織了一場在京部分電影編劇座談會,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副局長李國奇、副巡視員周建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 研究員李迅,張冀、張嘉佳、冉平、黃丹、陳舒、趙葆華、張挺、袁媛、許波、白鐵軍等電影編劇齊聚一堂,從劇作的角度闡述在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時期下,在電影市場出現的新變化中,電影劇本要摒棄低俗、媚俗的低級手法,用中國文化特色和個性來講中國故事,在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同時,傳遞出中國電影所具備的正能量。
張挺(代表作《花木蘭》)
堅守普世價值觀的表達
所謂電影的是現代性,就體現在價值觀上。電影創作出現的瓶頸,主要原因就源自社會整體價值觀需要突破,這並非一部電影可以承載或改變的。編劇需要認清一點,普世價值觀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我們不應只追求技術的現代化,而對價值觀部分「視而不見」。
中國編劇現在缺少「憂患思維」。我見到很多新編劇,一上來就和我聊劇作方法論、節奏、高潮點等等,認為有技術、有結構就可以了。單用技術和技巧堆出來的劇 本,中國觀眾為什麼要看?如果只是純技術的展示,中國觀眾完全可以看更成熟的好萊塢電影、韓國電影,甚至是日本電影、香港電影。
再來說技術性的問題。西方電影有基礎的敘事叫「經典敘事」,這個「經典敘事」就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但電影之間的差異就是在「經典敘事」的基礎上,接下來怎麼講。好的電影具備情感獨特性以及文化深度,這些是無法通過技巧實現的。
白鐵軍(代表作《沒完沒了》)
今天的議題是聚電影推薦 2016焦如何提高電影質量,努力攀登高峰。我們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打好質量和水平這一仗,捍衛住中國電影的歷史命脈和發展命脈,千萬不能在這個關鍵節點開歷史花旗白金性的玩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環境。
電影市場的平淡特別正常,去年的《烈日灼心》《滾蛋吧!腫瘤君》《老炮兒》都是好電影,今年確實缺少這樣的作品。
好的編劇,應該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然後市場還能夠接受,這比「命題作文」要好很多。但目前,70%-80%的編劇都是「給啥吃啥」,做不到「想啥吃啥」。即便是「委託創作」或「命題作文」,成片的品質都不是編劇能夠把控的。
在創作方面,編劇的機會仍然不多,自己想寫的內容寫不出來,這是很難受的一件事。一般都是「不管想不想,必須完成」的命題作文。編劇應該有更多主動創作的意識和機會,哪怕兩三年出一部作品,也是值得的。
同時,大部分剛入行的編劇都是做「委託創作」,不享有版權,委託創作給了年輕編劇很多鍛煉的機會,在委託創作過程中逐漸熟悉了電影的工業化流程,也明白了電影是團隊合作的工種。但時間長了,委託創作會給人一種「無力感」,編劇會感覺自己對作品的把控是有限的。
塑造人物要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動機
談到電影類型化,即便是好萊塢也在面臨類型化新突破的困境,而我們已經逐漸夠到了電影類型的「邊」,從《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等作品中,我鮮明地感覺到好萊塢劇作的套路,並且融入了生活化的情感和本土化的元素。
而我們是從藝術領域進入,接著追求喜聞樂見和娛樂大眾,然後再去探討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下講故事,勢必會偏向藝術方面,而不太照顧大眾能接受的主流價值觀。
因此,做商業電影首先應建立在娛樂大眾的基礎上,再考慮藝術建設,以至價值觀的表達。這個三角建構首先和時代性、現代性密切相關。
無論是經典敘事,還是經過革新的現代化敘事,最後都會落在人物塑造上,這也是觀眾評價影片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人物塑造中的心理動機和人物性格,一定是植根於 現實的。作為國產電影的編劇,要想創作出貼近現實的作品,一定要有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動機,它決定了整個故事的走向以及人物的行為方式,甚至是故事的結局。?
我本人目前體會到了原創的甜頭,如果我們想有自己自覺的創作慾望,那為什麼不去做原創呢?《繡春刀》是我和導演路陽兩個人共同原創開發的作品,除了原始版權 帶來的收益,我們擁有對作品很強的把控力。《繡春刀2》請到了寧浩來監製,他非常尊重路陽作為導演的藝術表達和追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繡春刀》是屬 於我們的故事,因此在和各個工種合作的時候,獨立性和完整性可以得到保留。
不應剝奪觀眾享受某一類電影的權利
在目前的電影中,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表達,都與我們的火熱生活存在距離。1995年我曾到西藏工作,對口援藏了三年,但至今為止還沒有一部電影真實表達了那一 段歷史。先後有很多人對口援藏,我們對西藏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西藏壯美的風景,美好的人性交流,艱苦的生活等等,很多內容都適合通過影視作品來展現。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研究,我們發現過去一段時間的電影市場不是創作者「做主」,甚至不是觀眾在「做主」,真正左右電影市場的是自媒體,來自個別把持著陳舊評論話語權的評論家,大家會在網絡上發表負面評論,甚至電影還沒上映,就有很多負面評論。
截至目前,2016年國產電影故事片的立項超過2000部,今年國產電影的生產規模也有望達到700部;同時國產電影的投資主體達到1500家(高峰時期達到2000家),其中可持續從事電影創作生產的主體超過300家。
不管是輿論界的人、評論家、還是其他行業的從業者,都不應該剝奪觀眾享受某一類電影的權利。比如當下很多青春片受到了質疑,但我們要清楚的是,還有很多正在 上學的年輕人,我們不能拿自使徒行者線上看fun己的眼光評價他們的青春。就像很多觀眾等了三個小時,為了看《長江圖》的首映,也像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那些熱情的觀眾,他們都有自己熱衷的電影類型,應該得到尊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