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忍辱的界定.
(一)忍的用法
(二)辱的用法
(三)佛教忍辱的內容
三、忍的意義
四、忍的種類
(一)二忍
(1)生忍與法忍
(2)安受苦忍與觀察法
(3)世間忍與出世間忍
(二)三忍
(1)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與諦察法忍
(2)三法忍
(3)喜、悟、信三忍
(三)四忍
(1)無生法忍
(2)無滅忍
(3)因緣忍
(4)無住忍
(四)五忍
(1)伏忍
(2)信忍
(3)順忍
(4)無生忍
(5)寂滅忍
(五)六忍
(1)信忍
(2)法忍
(3)修忍
(4)正忍.
(5)無垢忍
(6)一切智忍
(六)八忍
(1)八忍八智
(七)十忍
(1)普賢十忍
(2)《仁王般若經疏》之十忍
(3)《寶積經》卷1之十忍.
(八)十三忍
(九)十四忍
五、忍的功德
(一)忍能除惡因
(二)忍能滅瞋念
(三)忍能獲安樂
(四)忍辱行的修證法
(1)認識瞋恚的過失
(2)認識稱譽的過失
(3)認識忍辱的功德
六、忍辱的類型
(一)狹義的忍辱
(1)負重忍辱型
(2)隨機型忍辱
(3)阿Q型忍辱
(二)忍辱波羅蜜.
(三)狹義忍辱與波羅蜜忍辱的區別
(1)思想基礎的不同
(2)忍的概念不同
(3)忍的效果不同
(四)波羅蜜忍辱的構成及其特質
七、忍辱波蜜與五度之關係
(一)修忍辱為何能生布施心?
(二)修忍辱行為何能生持戒心?
(三)修忍辱為何能生精進心?.
(四)修忍辱為何能生襌定心?
(五)修忍辱為何能生般若心?
八、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
(一)世俗忍辱觀
(1)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2)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3)投鼠忌器
(4)歸命於天
(二)佛教的忍辱觀
(1) 《大智度論》的忍辱思想.
(2)《瑜伽師地論》的忍辱思想.
(三)世間忍、出世忍與入世忍
(四)世俗忍辱觀與佛教忍辱觀的比較.
(五)現世眾生不能證無生法忍的原因
(1)不能證無生法忍的因素
(六)初學菩薩行眾生忍的心理障礙
(1)行眾生忍的第一個心理障礙
(2)行眾生忍的第二個心理障礙
(3)行眾生忍的第三個心理障礙
九、《瑜伽師地論》中忍的意義
(一)忍度之定義
(二)忍度的種類.
(三)忍之層次
(1)耐他怨害忍
(2)安受眾苦忍
(3)法思勝解忍
(四)忍度清淨相
(五)不忍之因緣
十、《大智度論》的無生法忍
(一)無生法忍之意涵
(二)無生法忍的特徵
(1)無生法忍與般若
(2)無生法忍所斷煩惱.
(三)無生忍與二乘
(四)無生法忍與阿鞞跋致
(五)無生忍的實踐與勝德
(1)無生法忍的實踐
(2)無生法忍的德勝
十一、清淨法忍行的初門
(一)菩薩行法忍的初門
(1)法忍根本的修行意義
(二)眾生忍與法忍的差別
(三)清淨法忍行之意義
(四)初發大心菩薩如何修法忍行.
(1)因緣觀
(2)法忍觀
(3)對治忍觀
十二、結語.
附錄一、忍辱故事二則
(一)富樓那尊者
(二)忍辱仙人
一、前言
佛法的修學方法雖有多門,但都是同一目的 ── 成正覺。因此,學佛的目標在追究解脫生死,要達到此一目標,首先必要有無漏般若,以智慧得正知正見,分辨善惡,方能從佛法趨向佛道。如何方能得此無漏慧呢?其實這些都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可得到的,那就是在這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應先除去貢高我慢等不良習性,進一步學習佛陀的慈悲、溫柔、慎重、體貼、喜捨、涵養等的廣大心地,更要學習忘掉私心,對怨親不起分別心,對各種逆境都不加以計較,如此才能深入襌定,得到般若的智慧,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
對一個學佛的人,雖持戒是非常的重要,忍辱也是很重要的。離開了此二種,學佛只能是一句空話,毫無是處。持戒不圓滿,學佛目的就不可能實現,故要學佛,就得持戒;而想持戒,就得修習忍辱。雖然忍辱本身並不是波羅蜜,不能使人到達彼岸,而波羅蜜也決非忍辱,它只是一種沒有特別具體的內容而為抽象的一種理念,只有在賦予了它的具體內容之后,它才具有實際的意義。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豐富了忍辱的內容,使之成為通向彼岸的再筏。
由于「忍辱即是菩提之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1],因此,為了使我們這些沉淪在茫茫紅塵和白浪之中的眾生能夠平心靜氣地成就持戒波羅蜜,成就止觀而了生死,佛陀才鄭重地波羅蜜忍辱作為療治貪瞋的妙方布施了出來。
以下就大略的整理出「忍」或「忍辱」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便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釐清「忍」之內涵與意義,趨向佛法之正道。
二、忍辱的界定
佛學中的忍辱波羅蜜決非普通意義上的忍辱,更不是忍氣吞聲的哲學。由于在許多時候,忍辱波羅蜜都是以忍辱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因而要正確地認識它,就畏對二字「忍辱」有個準確的界定。在古代漢語中,「忍辱」是由「忍」和「辱」這二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詞匯所構成的。因此,只有把握這二個單字的意義和用法,才能實地掌握“忍辱”和“忍辱波羅蜜”的內涵。
(一)忍的用法
「忍」是個形聲字,從心,刃聲,本義為“堅韌”,作形容詞。後來它被當動詞來用,並有了許多引申義,常見的主要有幾種,即忍耐、克制、願意、心狠、智慧五種。其中之智慧義,是佛在佛教傳到中國之后所引申出來的一種用法,意思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卷16「忍智品198」中說:
「若有智,能破假名,是名為忍。是忍在暖、頂、忍、世第一法中......勝名近道,此慧為智,故名為忍......如牧象人先觀象跡,以此智知在此中,后則現見。行者亦爾,先以此忍,知思量泥洹,然后以智現見。」[2]
當它作動詞的時候,表示對事物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並去偽存真,舍濫留純,唯以純真之理與事為安身立命的原則。
《成實論》「忍智品」說:「行者亦于佛、法、僧及戒中忍」[3]
(二)辱的用法
「辱」是個會意字,是在“辰”的下面加(寸)的形象。由於辰乃是“蜃”的本字,代表的是古代人用來耕作的一種農具,因而“蜃”的本義應為“耕作”作動詞,相當于后來的“耨”字。后來「辱」的詞性和意義趨于多樣化,常見的有多種,即侮辱,受辱、委曲、玷污(辜負)、污濁、挫折、厚(隆重)、承蒙等義。
由于忍和辱都是多義詞,因而對于它們的有機組合 ──「忍辱」,就簡單地理解為“忍受委曲和恥辱”。誠然,「忍辱」作為一個動賓詞組,是由動詞“忍”和名詞“辱”所組成的,而“辱”在作名詞用的時候又只有“恥辱”這一種意思,因而將其理解為“忍受屈辱”並不為過。但如果從語言的發展過程來考察,這樣的認識就過于膚淺和片面了。
漢語中本無「忍辱」一詞,它的出現和大量應用,想必是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在佛教的典籍如《大品般若經》、《大般若經》、《菩薩地持經》、《六度集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智度論》、《大乘莊嚴經論》和《法界次第門》等等,當中,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忍辱」一詞的,當是陳壽的《三國志》其《吳志.陸遜傳》中有「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的說法。可陳壽所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233-297年之間,這個時候,佛教已經在中國正式傳播了二百年之久。因此,如果不借助于佛教的典籍,就不可能全面系統地理解「忍辱」和忍辱的思想與行動。
(三)佛教忍辱的內容
《大乘起信論》中說:
「云何修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這段話即是說,「忍辱」中的「辱」的用法已經擴大了,它已不再是“恥辱”的“辱”,而是涵蓋了除了謙詞之外的辱的所有內涵,是對於包括“他人之惱”和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世間法(即八風)在內的所有可以使人產生事物的統稱。
明確了解「忍」和「辱」的概念之后,確切的說,所謂的忍辱,當是指人們的一種具備如以下特徵的思想和行為:即願意並善于用堅韌不拔的毅力來克制自己的行為,克服自身的弱點,容忍和承受種種于己不利的事情,以便創造條件,等待機緣,取得最后的勝利。
三、忍的意義
「忍」(梵 Ksanti ,巴 Khanti ,藏 Bzod-pa,英 patient,endurance),六波羅蜜或十波蜜之一,或譯為羼提、忍辱[4]。忍有“忍受”、“認可”等意思。「忍」屬於智的一類,佛教的重點是在要求安於苦難和恥辱,為佛教的一種宣傳美德。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5]
《瑜伽論》卷44:「云何為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住續,故名為忍。」[6]
《攝論》卷2:「又能滅盡忿怨,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穩,故名為忍。 」[7]
《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卷11:
「云何忍波羅蜜多相。謂菩薩安住菩薩法性菩提心為依止,以悲心導心堪忍安受諸怨苦時所有身語意業。」[8]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12:「忍受遮礙損害疲倦,是忍波羅蜜多。」[9]
《顥揚聖教論》卷3:「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諸苦不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情。」[10]
《成唯識論》卷9:「忍以無瞋精進審察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11]
四、忍的種類
「忍」的種類很多,《大智度論》卷6說有二忍,《無量壽經》與《成唯識論》皆說三忍,《思益經》說四忍,《仁王經》說五忍,《菩薩本業經》說六忍,《仁王天台疏》說有十忍,或十四忍。這些類別,是在行者修學與歷程的階位不同,發生了多少差異。其中說得比較明白的是《大智度論》之二忍。故忍之種類就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八忍、十忍、十三忍及十四忍等之分類。
(一)二忍
二忍即所的生忍與法忍二種,對此二忍的解說外,另有不同的二忍之說法,以下簡略釋之:
(1)生忍與法忍
《大智度論》卷6中所說菩薩所修之二種忍。
生忍,又作眾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謂菩薩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又若眾生雖以種種惡害加之,菩薩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眾生種種恭敬供養,心亦不起貢高染著,稱為生忍。
法忍,又作無生忍。忍即安忍之意,無生法本指不生不滅之法,今僅就不生而言,故稱無生。菩薩於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稱為法忍。
《大智度論》卷14及15 對此二忍的解說則稍有差異。謂眾生之迫害、禮遇,稱為生忍。對心法(即瞋恚、憂愁等屬於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不屬於心者)之忍耐,稱為法忍。
(2)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
《菩薩地持經》卷5所說之二種忍。
安受苦忍,謂安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諸苦而不動心,稱為安受苦忍。觀察法忍,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妄,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稱為觀察法忍。
(3)世間忍與出世間忍
《大乘地藏十輪經》卷9 「褔田相品」所說的二種忍。
世間忍,謂初心菩薩緣眾生之有取有相,依諸果報、褔業等,所發起有漏、有相之安忍。以彼等遭遇世間種種苦樂違順之事,而能安忍,故稱世間忍。
出世間忍,乃大菩薩由於利他平等之大悲,所發起無漏無相之安忍。由此相契於無為諸行,安忍一切苦樂違順之境,而不見諸法生滅之相,故稱出世間忍。
(二)三忍
(1)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與諦察法忍
此即忍辱波羅所分出的三種忍,於世親《攝大乘論釋》卷7所中載。
(a)耐怨害忍
即受他人之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
(b)安受苦忍
] 即為疾病、天災所逼亦加以忍受。
(c)諦察法忍
又作觀察法忍,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心無妄動。
其中,後者為前二者之所據,前二忍相當於《大智度論》所說之生忍,後者相當於法忍。據《俱舍論光記》卷26所載,此三忍各以無瞋、精進、慧為體。又《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卷22列舉十八任等、以此三忍分別配於不捨有情任持、捨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
(2)三法忍
依《無量壽經》卷上及《月燈三昧經》卷2等,三法忍即音響忍、柔順忍及無生法忍三種。
(a)音響忍
梵 ghosanugama-dharma-ksanti ,又作隨音聲忍、生忍。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係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故稱音響忍。
(b)柔順忍
梵 anulomiki-dharma-ksanti,又作思惟柔順忍、柔順法忍。指藉自己思惟,而隨順諸法之真理而安住於法,而得悟。係三賢位者,伏其惑業,令六塵無性不生,故稱柔順忍。
(c)無生法忍
梵 anutpattika-dharma-ksanti,又作修習無生忍、無生忍。即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
(3)喜、悟、信三忍
即觀阿彌陀佛,或信其本願所得利益之無生法忍之三名。見阿彌陀佛之淨土而生心歡喜,此蓋以觀想勇猛專精,見淨土莊嚴,心生歡喜而得無生忍時,就其喜、悟、信等三種無生忍究係觀佛而得,或由信心而得。
(三)四忍
指《思益梵天所問經》卷2「四忍法品」所載之四種忍。忍,即菩薩之智於理予以忍可或安忍之義,亦即菩薩修行時,面對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恚心,或遇苦難而不動搖信心,故若能證悟此四忍之真理,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
(1)無生法忍
謂忍可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生之理。
(2)無滅忍
謂忍可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亦不滅之理。
(3)因緣忍
忍可一切諸法皆由因緣所生,本來無自性之理。
(4)無住忍
謂忍可一切諸法本來無住之理,且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
(四)五忍
依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據《仁王般若經》卷上,五忍為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後一忍分上、中、下二品,總稱為十四忍。
(1)伏忍
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指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煩惱未斷,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其中十住為下品,十行為中品,十回向為上品。
(2)信忍
即已得無漏信之初。地上菩薩得無漏信,隨順不疑。其中初地為下品,二地為中品,三地為上品。
(3)順忍
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四、五、六地。菩薩順菩提道,趣向無生之果。其中四地為下品,五地為中品,六地為上品。
(4)無生忍
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七、八、九地。菩薩妄惑已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為下品,八地為中品,九地為上品。
(5)寂滅忍
即斷諸惑而寂靜安住之第十地及佛果。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其中十地為下品,佛為上品。
(五)六忍
又作六忍法,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載,六忍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六種法忍。相應於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
(1)信忍
信一切法即空之忍。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於7空法中忍可忍證,故稱信忍。
(2)法忍
認一切法即假之忍。別教菩薩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雖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忍可忍證,故稱法忍。
(3)修忍
修中觀,知一切法理事圓融之忍。別教菩薩於十迴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融和,於中道中忍可忍證,故稱修忍。
(4)正忍
認確實中道之忍。別教菩薩於十地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於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名正忍。
(5)無垢忍
信證無煩惱染污之清淨心之忍。別教菩薩於正覺位中斷無明染惑,而於自性清淨心體忍可忍證,故稱無垢忍。
(6)一切智忍
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的最上忍。別教妙覺果佛,斷十二品無明惑盡,偏知一切中道法,而於此法忍可忍證,故稱一切智忍。
(六)八忍
此八忍謂於「見道」觀四諦,而生無漏之忍,以此八忍正斷三界見惑,則為八智,故有稱八忍八智。
(1)八忍八智
亦即見道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四諦,即卅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正斷三界見惑,故稱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是為解脫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
(七)十忍
菩薩斷無明之惑,證得諸法本來寂然時,所得十種安住心。據舊譯《華嚴經》卷28中所載即有「十忍品」之說,此即普賢菩薩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普賢十忍
(a)音聲忍
又作隨順音聲忍、隨聲忍。聞說一切真實法不怖畏,能信解受持,愛樂順入,專心憶念,修習安忍。
(b)順忍
如實觀察諸法而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c)無生法忍
略作無生忍,即觀一切法無生無滅平等寂靜。
(d)如幻忍
觀一切法皆如幻,一備一切,一切成一,因緣虛集無定性。
(e)如焰忍
覺悟一切世間如熱時之焰,為誑相之虛集。
(f)如夢忍
解知一切世間如夢中所見,非有非無,不壞不著。
(g)如響忍
善覺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如響,不從內出、外出、內外出,但從緣起,而亦能以種種巧便說法。
(h)如電忍
又作如影忍。菩薩照見一切法,如電光照諸色像,無有分別。
(i)如化忍
菩薩知一切法非有非無,如世之化法,故不取不捨。
(j)如虛空忍
又作如空忍。如虛空之寂無所有、清淨體性、平等無差別、不生不滅,菩薩知一切法亦復如是。
(2)《仁王般若經疏》之十忍
據此經疏所載,通教菩薩觀五陰三界及因果二諦等法,成就十忍:即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空忍、無願忍、無相忍、無常忍、無生忍十種。
(3)《寶積經》卷1之十忍
指菩薩修十種忍受行,即指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十種。
(八)十三忍
乃指三賢十聖之十三忍,除覺忍,即住忍、行忍、迴向忍、歡喜忍、離垢忍、發光忍、焰慧忍、難勝忍、現前忍、遠行忍、不動忍、善慧忍、法雲忍十三種。
(九)十四忍
即十三忍加上正覺忍,成十四忍。
五、忍的功德
忍是一種以慈悲心為根本的修養工夫,在修學佛法的過程,往往會碰到很多逆境,所以應先修忍辱行才能除惡因,證善果。佛陀也自己承認忍辱是佛教徒應具有的特性,他曾告誡弟子們說:「世間最有力者,為能行忍辱之人」。在《金剛經》佛陀有提到說:「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是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另
外,在佛經中有提到有關忍辱的故事及譬喻,這些都是佛陀勸導世人,應勤修忍辱行,發揮堅忍不拔的決心,始能圓滿成就無上菩提。《佛說諸法集經》卷 3中有提到說,通過忍辱波羅蜜的修習,就可以產生六種功德之力 ── 如響等平等智力、鏡像平等智力、如幻平等智力、內清淨平等智力、世法清淨平等智力、集因緣平等智力,具足六力,則不為煩惱所染、八風所動。以下以《大智度論》、《放光般若經》與《阿毘達摩集異門論》來說明忍辱的功德柔及其利益。
《大智度論》卷42:
「諸菩薩先於其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后,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贊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13]
「如是菩薩修行忍苦,能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擾雜,能引后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后法安樂正行。」[14]
《放光般若經》卷15「六度相攝品第69」: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取檀波羅蜜。佛言,菩薩從發心乃至道場,於其中間若一切眾生來瞋恚詈罵,若節節肢解,菩薩住於忍辱作是念,我應布施一切眾生,不應不與,是眾生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資生所須,盡皆與之。持是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回向時不生二心,誰回向者,回向何處,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佛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觀諸法若離相、若寂滅相、若無盡相,不以寂滅相作證,乃至坐道場得一切種智,從道場起便轉法輪。是為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取般若波羅蜜,不取不捨故。」[15]
《阿毘達摩集異門論》卷13 「五法品第6之3」: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惡,二者不憂悔,三者眾生愛樂,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生善趣。云何不暴惡,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不集刀杖不為損害名不暴惡。云何不憂悔,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
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彼行身語意妙行已,不生憂悔身心清涼名不憂悔,云何眾生樂,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罵不反罵,瞋不反瞋,打不反打,害不反害,由此眾生悉皆愛樂,彼如是不反罵等緣故,名眾生愛樂。云何十方善名流布,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常無鬥諍,不相信訟輕弄毀蔑,彼如是無鬥諍等緣故,說十方善名流布。云何身壞命終當生善趣,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多行增上,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彼行增上身語意妙行已,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世界中受諸妙樂。」[16]
(一)忍能除惡因
《忍辱經》中說:
「寧以利劍貫腹、截肌、乙投火中,慎勿履惡;寧戴須彌,迫毀其命,投之巨海,魚鄨所吞,慎勿為惡。」
《諸法集經》云:
「如有暴惡人,非理相加謗,智者以誠言,安忍能除之。」
古德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若能多行善舉必須戰勝惡魔,而佛佛認為若要戰勝惡魔,剋制逆境的先決條件,就是「忍辱」。因為忍辱好像清水一般,本身清淨,假使遇到不如意之事,只要不動憎恨之念,而能保持仁慈正直的心意,必能消災滅罪,轉禍為褔。
若能習一時之忍,則怨恨自然消失,若彼此互相生瞋,則相爭不己,怨恨越結越深,永無了期。所謂「冤宜解不宜結」,依據佛法的道理,人一有報復的心理,便會造下將來無限的苦痛,自己也毫無益處。若退一步依因果律說,現在他人加害我們種種迫害和誹謗,都是由於我們過去給予人造成的種種怨恨,現在應當受到這種的果報。所以,以忍辱的善行,得善法功德則能長更多的褔德和智慧。
(二)忍能滅瞋念
瞋是喪失佛法的根本,墜落惡道的因緣,故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因為瞋火燒人最為厲害,所以有所謂「瞋火焰焰,燒盡功德林」,又說:「起一念之瞋,能燒盡菩提之種」。
釋提婆那以偈佛:「何物殺安樂?何物殺無憂?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佛陀即以偈答曰:「殺瞋則安樂,殺瞋則無憂,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害。」由此可知,必須滅息瞋念,末能使心境寧靜,而表現出安穩寬大的忍辱精神。瞋恚之禍害,非常重大,然而對治瞋恚的唯一利器便是「忍辱」,忍辱行根源於慈悲心,缺乏慈悲心的人,瞋恚特別增盛,故佛法中則常以「多瞋眾生慈悲觀」的法門教誡弟子,至於佛陀所倡導修學的忍辱行,並不是深藏內心
之怨恨之忍,而是一種不存報復,不懷怨恨,以德報怨之悲忍,也可說是慈憫心,同情心,完全給予人快樂,拔他人痛苦為原則,即以智慧為前導的修學。如《攝大乘論》卷下所說:
謂自身不為瞋恚之過失所染,即是自和平;既無憤恨,不生他苦,即是平和也。
(三)忍能獲安樂
印度流行一句諺語說:「受盡苦難的樹,可以結出甜蜜的果子」,這是說明唯有堅忍,才可以戰勝苦難,獲得非常的成就。
《四十二章經》中,佛言:
「忍耐多力也,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所尊。」
《遺教經》中也說: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為有力大人。」
《忍辱經》也說:
「忍之為明,踰於日月,龍象之力,雖謂盛猛,比之忍,萬不及一......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救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
對於忍辱之好處,佛陀剖析得很清楚,忍是世間最好的德行,可以保護自身,獲得永久的安樂,為賢聖所樂為,並增長智慧,得到善果。忍能能保持良好的風度,使家庭和樂,遠離一切惡法,是自利利他的德行。
《优婆塞戒經》卷4「六波羅蜜品第18」云:
「忍四方者,一者莊嚴;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人生善心,是名離對。忍因緣故,人生善心、喜心、調心、是名利他。」[18]
(四)忍辱行的修證法
忍辱的道理說來容易,做起來就很難了;所謂修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持之有恒,方能於碰到橫逆時處之泰然。在佛教經典里面常見的有二忍、三忍和四忍等的分別。以上所列出的「忍的種類」中就有解說到《大智度論》所說的二忍,若明白了這些道理,對於自然界不能避免的災難,可以泰然處之,安然受之。
總而言之,在修忍辱行不外人世間所給予我們殺傷打罵惱害的生忍和自然界風雨寒熱迫害的法忍,對於此二忍,倘若能以高度的智慧去深切觀察,作一詳密的分析,自然會引發慈悲心,降伏瞋恚而修習忍辱行以圓滿成就佛道。總的來說,對忍辱的修證方法與次第有以下幾點。
(1)認識瞋恚的過失
忍辱在六度中的對治業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恚的過失,而心生厭離。瞋,梵語 pratigha ,三毒之一,亦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大障礙之一。
《大智度論》卷14:
「諸煩惱中,瞋為最重,不善報中,瞋為最大,餘結無此重罪。」[19]
「復次,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此重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稱,不知他惱,亦不自計身心疲惱,瞋覆慧眼,專行惱也。」[20]
(2)認識稱譽的過失
對於一個世俗的人來說,很少有不喜歡美譽和受人誇獎與吹捧的,但對一個佛教徒來說,名聞利養就像海市蜃樓和沙屋一樣,既無現法利益,也無後世功德,只會使我們在生死輪迴中越陷越深。
《大智度論》卷14:
「利養瘡深,譬如斷皮至肉,斷骨至髓。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襌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21]
所以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在名聞利養面前要保持泠靜的腦。
(3)認識忍辱的功德
若了解到忍辱的好處,就可以進一步在修學忍辱行有更深的掌握與了解,在前面已有闡述到各種不忍的壞處,於此不再多談,總之,能真正明白善惡的因果律的原則,在行的這方面就會有所謹慎,而念念於善了。
由於瞋恚有種種的過失,從現前的方面來說,可使我們意識失調,行動失控,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並且在基礎上大種種惡業,造成種種惡果,故「忍得一時之氣,免了百日之擾」,是有道理的。總而言之,應先認識「不忍」之過失,才能知其功德與利益,故在《阿毘達摩集異門論》卷12 就有說到「五不忍之過失」,此與以上所說的「五能忍功德」意義相對:
「五不忍過失者。云何為五。一者暴惡,二者憂悔,三者眾生不愛不樂,四者十方惡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22]
在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中也提到不忍的過患有五種,即一壞色、二失辯、三善士遠離、四毀戒、五墮落,反之則是具足五德[23]。故修學佛法的最初修行條件,一定要長期試著用業報觀、慈悲觀培養自己的品德,以調整、反省、改變自己的言行為根本的行持。
六、忍辱的類型
「忍辱」可以將其劃分為“狹義的忍辱”和“忍辱波羅蜜”二種最為基本的類型。
(一)狹義的忍辱
這里指的是相對于佛學中的忍辱波羅蜜而言的大多數的忍辱,因為它實際上並不具備「忍辱」的所有內容,並時常表現為忍氣吞聲。蘇東坡曾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下先從三個方面來對狹義的忍辱作簡單的闡述。
(1)負重忍辱型
屬於這種忍辱型的人往往具有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理想和明確的奮斗目標,為了使自己的理想成為現實,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每當挫折、屈辱等等落到自己的頭上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勇敢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的挑戰;而當自己的力量實在是微弱到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們又總能委曲求全,避免正面的衝突,以便保自己的實力,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而一旦有利的時機來臨,他們則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逢勃朝氣,奮力地進行關鍵的一搏。正因如此,他們也才往往能成為歷史的幸運兒,在飽嘗痛苦的折磨之后,取得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古往今來,這種負重忍辱型的典故多得不勝枚舉,其中則以西漢時期的司馬遷,表現得最為典型。司馬遷乃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卓越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他不僅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而且還樹立了傳記文學的典範。然司馬遷受到了宮刑的對待,對自己所蒙受的奇恥大辱感到無比的激憤和痛苦,但他還是克服了困難,堅持完成了《史記》的創作,達到他“隱忍苟活”的最初目的。
(2)隨機型忍辱
屬於這種忍辱型的心特別注重個人的德才修養,以一切所作皆不得違背道義和良心為做人的原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出是處,無有定則。由于他們的性格非常豁達開朗,非得在政治上怎麼樣的觀念或想法非常的淡薄,甚至根本就沒有,因而他們往往在這方面無所顧慮,能夠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隨時調整自己的言行,既明哲保身,又無損于人。當條件許可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得比誰都積極想方設法來為民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一旦局勢有了變化,變得不便拋頭露面的時候,他們又總能臨遇而安,好像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似的。
(3)阿Q型忍辱
這是一種任何時代都普遍存在的不分階級、階層、地域與種族的任何人都會有的忍辱型類。雖然它在每個人的身上發生作用的程度、方式和頻率有所不同。
恩格斯曾經說過:「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話很有道理,但事實還不僅如此,而總是一物降一物,任何弱者的言行;都要受到強者的不同程度的制約。阿Q型的忍辱,正是這種制約之下的產物,它有個最為明顯的特徵,即性格的兩重性,也就是欺軟和怕硬:一有倒霉或不順心的事,凡事可以不賣帳的,就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憤懣。不滿等等一股腦地發泄出來;而如果是不能或不便于當場發作的,則會竭盡全力來抑制自己的情緒,盡可能保持表面上的平靜,而他的肚子里,早就裝滿了極不情願的苦水。
對這種情緒的發泄,只好自己去网羅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來自我安慰、自我調解、自我麻醉;或者是採取轉移對象的辦法,將自己的委曲、不快等的悶氣沖著別的清白無辜的人或東西發洩,以此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與精神上的快慰。像這樣的忍辱,魯迅筆下的阿Q做得最精彩,從阿Q形象中不難發現,阿Q所用的精神勝利法乃是一切弱勢者所慣用而且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解脫之法”。正因如此,把人們的這種既有一定的奴性表現而又不安于奴性命運或遭遇的忍辱叫做“阿Q型忍辱”。
(二)忍辱波羅蜜
忍波羅蜜乃是以忍辱波羅蜜為基礎,以波羅蜜為歸宿的一種特殊而廣義的忍辱,是一種唯佛學所特有的忍辱。
《优婆塞戒經》卷7「羼提波羅蜜品第25」中說:
「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搥打、惡口、惡事、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作能作,名出世忍。」[24]
這里所說的出世忍,指的就是忍辱波羅蜜,它明確告訴我們,只要能理智地恰到好處地推行忍辱波羅蜜,就可以“淨身、口、意,了諸罪業”[25]。由于此時的忍辱已經超越了能忍飢渴、寒暑、苦樂的狹義的忍辱而被賦予了波羅蜜的特徵,能夠使人由生死的此岸到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解脫的彼岸,因此末稱為「忍辱波羅蜜」。而關於它的特徵,佛陀曾在《优婆塞戒經》卷7「羼提波羅蜜品第25」》中特別的強調說:
「有是忍辱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羅蜜,有非忍辱非彼波羅蜜......。」[26]
(三)狹義忍辱與波羅蜜忍辱的區別
狹義的忍辱與波羅蜜忍辱雖煞都表現為忍辱,但二者之間郤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以下簡略闡之。
(1)思想基礎的不同
波羅蜜忍辱是以自發和理智為前提並以自他兩利為原則的一種明智的舉措,它的思想基礎,乃是無上菩提心 ── 四無量心和四弘誓願。佛陀在《优婆塞戒經》卷7「羼提波羅蜜品第25」中指出,由于波羅蜜忍辱是大公無私的,是光明磊落的,是“諸受欲者[27]”,“五種作吉祥法[28]”,之一,是度脫一己之貪而成佛道、饒益有情而證悟菩提所必須的手段之一,因此,如果離開了佛陀所羅列的忍辱先決條件,如果做不到“不忿怒[29]”、“不報怨[30]”和“不懷惡[31]”,那麼任何形式的忍辱都不是波羅蜜忍辱。
狹義的忍辱不存在任何先決條件,它只是我們為了避免或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而採取的一種手段,是一切弱者在不可一世的強者或突其來的無法克服的困難面前的必然表現,是迫不得已的無可奈何的產物,是折哀思想的集中反映,通常是含垢的,甚至是卑躬屈膝的。這種忍辱往往有很大的虛假的成分,一旦局勢發生了變化,忍辱的人就有可能進行某種形式的報復,甚至是瘋狂的報復。這種的特徵就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為了保存實力。
(2)忍的概念不同
在兩種忍辱中,雖然用的是同一個「忍」字,但「忍」的概念是不盡相同的。就以上(忍的用法等)中所闡釋的含義中,即可知「忍」的意義之解釋有它的不同定義與內容。簡單來說,狹義的忍辱是被動的,而在忍辱波羅蜜中,「忍」它是主動的,同時也是理智的。因此,以這二種不同的概念,就有了其差異。
(3)忍的效果不同
從心理學上講,人生的最大痛苦莫過于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因為它不但有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更為主要的,是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前程,乃至生命,導致人生的悲劇。這種人生悲劇,只要打開魯迅的《彷徨》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看一下,一切都會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的悲劇,正是她所遭受的野蠻的殘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結果。狹義的忍辱正是如此,由于忍辱者本人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忍辱的,他們的內心深處是一百二十個不甘心,因而除了個別能夠想得開的和能夠“化悲痛為力量”而更加積極的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某種消極的方式流露出來。如果這種辱感得不到及時的解除,那麼具此感覺的人就會逐漸消沉下去,喪失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心和勇氣,甚至產生從心理到行為的變態,從興趣、愛好到性格、氣質的蛻變,直至導致人生旅途的終結。
與狹義忍辱消極的不同,波羅蜜忍辱欲有著積極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佛法法門雖然有八萬四千之多,但入道多途,欲不出“止觀二門”。只有成就了止觀,才能圓成佛道,廣度眾生。只有當自己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而達到不為一切干扰的時候,止觀的成就才能成為可能,而解脫願望也才能最終轉化為現實。至于這個平心靜氣的過程,其實也只是個持戒和忍辱的過程。
(四)波羅蜜忍辱的構成及其特質
同世上其它事物一樣,波羅蜜忍辱也是由一定的元素所構成的,這些元素,可以將其概括為四種,即無上菩提心、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四種。雖然,構成波羅蜜忍的元素有四種,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它們並沒有明顯的分工,而是互相配合,相互促進的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缺一而不可的。
其中,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同屬於行為表現,是人們所容易感受得到的。在起初的時候,人們雖然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往往看不出它們的與狹義的忍辱有什麼不同之處,只有當忍辱的人修行到了一定的階段之時(三地菩薩),它們同狹義忍辱差異末能真正地顯現出來 ── 它們將不再是忍辱者的一項負擔,而是確確實實地成了他自利、利他的助道之緣。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羼提波羅蜜品第6」中說:
「云何菩薩修行忍辱。忍辱若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則能莊嚴菩提之道......。修忍辱故,遠離一眾惡身心安樂,是名自利。化導眾生皆令和順,是名利他。以已所修無上大忍化諸眾生令同已利,是名俱利。」[32]
可見,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並不是我們忍辱的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必須以無上菩提心和諦察法忍始終的:自利、他利及二俱利的手段,是一種莊嚴菩提之道、實踐無上菩提心的手段。我們要學佛,就必須以無上菩提心和諦察法忍為基礎,勤修耐怨害忍和安受苦忍,切實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否則就無法清除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二陰熾盛等眾苦的干扰而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更不可能實現永恒的安樂。
由於“心不動故才能具備羼提波羅蜜[33]”,因此,所謂的波羅蜜忍辱,實際上就是以無上菩提心和諦察法忍為基礎和始終的以耐怨害忍和安樂苦忍為手段和外現特徵的一種通過安定身心而使人們的生死解脫得以實現有效的途徑,是任何學佛都必須予以躬身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般若學在生活中加以運用的最好體現。
七、忍辱波蜜與五度之關係
(一)修忍辱為何能生布施心?
六度修學的次第,在家與出家的行持方法有所不同,在家菩薩因為生財有道,為了在佛道上積集富貴福德資糧,利益眾生,所以可先行布施,次學其他五度。出家菩薩一心以修行為重,沒有財物可行布施,所以應先持戒、忍辱、襌定、般若諸波羅蜜。
不論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在修行忍辱時,一定會碰到種種遭受惡逆眾生批評、誹謗、傷害的情形。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菩薩行者領悟修忍辱行為何可以成就佛道的理,並且真誠發願要深入紮穩眾生的根基,就不應該對惡逆相同的眾生產生瞋怒、報復之心。
當被人逆罵等時,曾下深悟「色身與空性」不一不異的道理,便能發大慈悲心,實踐以「身命施」布施眾生,猶不惜、不瞋的忍辱美德,所以行身命布施的菩薩行者在命終后,因生前發忍辱心修布施求成佛道的功德所感,而得善果,故忍辱行在這方面的布施情況下而得身心的安樂。
(二)修忍辱行為何能生持戒心?
持戒與忍辱在基本上不同的原因有四點,如表下列:
持戒與忍辱的不同 | ||
|
持戒 |
忍辱 |
1 |
不侵奪眾生的性命 |
不惋惜自己的生命 |
2 |
不惱亂眾生及為求襌定的築基工夫 |
守攝自己的內心,不對眾生起瞋恚心 |
3 |
是色法,心法、口說受持 |
是心數心,由行者內心行忍辱,不用 戒師教授口說、受持 |
4 |
是身口意清淨之行(基本上說) |
是意念清淨 |
學做菩薩,從初發心修學忍辱行,乃至成佛的中間,因為對逆境身心俱忍不動,不起瞋怒心,不擾亂眾生,不傷害眾生,十善業自然 不持而持,具足持戒心。進而學菩薩行者一心嚴持菩薩戒 ── 不求二乘涅槃,歷劫安忍於菩提道上,廣度眾生而不退,並用無所得心,將所修善根,迴向佛智,與眾生共證佛道,即是踏上菩薩行者行忍辱具備持戒的正途。
(三)修忍辱為何能生精進心?
菩薩多劫以來,以堅忍的毅力令其身心勤行布施、持戒、襌定、智慧,終於深入諸法實相,而心不動。遇到有人或非人來向其要求財施、命施,菩薩當即便能發大誓願,對眾生的所求當滿其所願,不惜身命,忍之、與之,願以多生布施身命因緣,為眾生作佛道接引因緣,未來盡度其入佛門,出苦海、證菩提。
菩薩就是這樣多生多劫以忍辱自持,為眾生作出苦慈航,普渡到彼岸,經常為度眾生,跋涉千萬里路,於其中間,說法教誡,而不得一眾生解悟實相法義,得證涅槃。但是菩薩不因此而生疲倦心、懈怠心,也不會因為費盡千辛萬苦僅度一人受五戒,而心生愁苦,退失道心,菩薩當即深悟說:「一人相即是一切人相,一切人相即是一人相,是諸法不二。」以來策勵自己向前,而且不論遇到任何人、非人眾生對他欺侮、辱罵、迫害而猶心忍不動,歡喜不退,精進向道。
(四)修忍辱為何能生襌定心?
菩薩因多劫修忍辱行的力量所感,早已心地溫和、柔和。而修忍辱波羅蜜到達什麼程度才能證明其心地確實溫順柔和呢?依經上說,唯有修持「不著五欲」的境界,才能使心地時時刻刻進入柔和溫順的境域。因為修忍辱者,內心一定溫和柔雅,進一步學習襌觀,便容易入定。又因多劫修忍辱行以來,已培養堅固的大悲心,故而在學習襌定間,其定境必與大悲心相應,經常在襌定中發出願與眾生共證佛道、利益眾生的大悲心,不論入定、出定,皆能以如大地般的忍辱心,接引群生深入佛道,永不退轉。
《大智度論》卷81中所載:
「菩薩於忍中,心調柔,不著五欲,攝心一處。於襌定中,得慈悲等諸清淨心心數法,皆以是不著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願說:願我於一切眾生,能忍如地,堅固襌波羅蜜,共證佛道,永不退轉。是名菩薩修忍辱具備襌定心」
(五)修忍辱為何能生般若心?
菩薩在多劫行眾生忍以來,因為能忍受一切眾生所加諸的種種詈罵、誹謗、殺害等惡事,而猶能以慈悲心對待眾生,王起瞋怒、報復之心,故而累積了廣大的福德果報,獲得了莊嚴、相好的身相。因為獲得清淨的大福德身相,而使薩內心越趨澄瑩、和善,因為心地柔惠和善,進一步修學「法忍」── 一切法畢竟無生的真理,就容易契入。當菩薩在襌修中觀一切法即是空相、離相、無盡相、寂滅相、如涅槃相成就時,當下即增長「眾生忍」。因菩薩在法觀中,覺照省思。就在菩薩修眾生忍、法忍成就時,於當下現觀中不見三事:行忍辱之法、修忍辱之人、行忍辱的處所。
就因為「證忍」的薩不戲論、不諍辯、不貪執一切法,所以能親證一切法空、寂滅相如涅槃的真諦,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當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亦即是般若波羅蜜現前成就了。菩薩為何能最初大悲願求成佛道,到親證畢竟空法,不著所證法空真理,乃至未證佛道,不證實際(不入涅槃),證佛果已,具足佛法,轉法施輪,隨意利益眾生呢?當知這都是般若心與大悲心相互增進的緣故。
八、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
忍辱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 法門。同時,忍辱是一種品德修養,與人們的的生活 緊密相連,是人們處理問題的重要手段與方法。但是,由於歷史時代不 同,文化北背景差異,民 族心理相左,不同人對忍辱 的理解往往不同,就有對忍辱的行持及理解而有不同了。
(一)世俗忍辱觀
「忍辱 」,作為一種良好的品德修養與行為規範,從古至今,一直都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譽,但是 一般社會團體的和個人所倡導與實行的忍辱,與佛教所說的忍辱有本質區別。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其忍辱行為大致如下四 種情況:
(1)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亦即 「好漢不吃眼前虧 」。指 一 個人在強有力的對手面前,由於無力與之抗衡,雖然受到對方的的沉重打擊與 污辱 ,也要暫 時忍下來 ,然後忍辱負重,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夾縫中求發展,等到時機一旦成 熟,再報仇雪恨。這種現象 ,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非常普遍,「臥薪嘗膽」就是一個例子。
(2)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國古代,是一科舉取仕的國家。讀書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便是所謂的「金榜提名時」。在沒有考取功名以前,他們往往生活清貧,社會地位也不是很高,有時候還要遭受別人的奚落與岐視。但是如果一旦「榜上高中」,地位身分馬上就改變了,可以名利雙收。因此,古代的莘莘學子,為了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抱負,有時會不惜犧牲一切,甘願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種種寂莫和打擊,這種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在逆境中辛苦奮斗的精神,是古代聖賢歷來,所倡導的,萁中有代表意義的,莫過於蘇秦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了。
(3)投鼠忌器
在世俗的生活中,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因為很多事情都無可奈何,所以在很多場合下,人們都要忍氣吞聲。其中「投鼠忌器」便是這種的情況之一。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每天都有很多令人氣憤的事情發生,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很好解決,但事實上郤偏偏又不能解決,這就是因為「投鼠忌器」之故。這都是在世俗的生活中人們所採用的普遍處事態度與技巧。
(4)歸命於天
所謂「歸命於天」,是指那些具有宿命論思想的人,在碰到天災人禍或其他無法解釋的災難與無法擺脫的困境時,統統歸結於是上蒼對他的懲罰而逆來順受。故很多人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把它歸結於上蒼的安排,因沒有正確的見解,在行為的表現上總是朿手無策,消極忍受或逃避現實。
(二)佛教的忍辱觀
佛教的忍辱觀,在《阿含藏》中便已經開始提倡。
《長阿含經》卷21「戰鬥品」云:
「彼愚無知見,謂我懷恐怖,我觀第一義,忍默為最上。惡中之惡者,於瞋復生瞋,能於瞋不瞋,為戰中最上。」[34]
又云:
「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35]
在《增一阿含經》卷44「十不善業品」,佛亦說:
「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不以剃鬚髮,害他為沙門。」[36]
由此可知,忍辱法門是佛教在其早期就開始提倡的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到了大乘佛教,這一法門發展得更加完善,已成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是六波羅蜜之一,也是十波羅蜜之一。許多大乘經典對此都有論述和介紹,其中比較常見的有以下表列:
「忍」論述 ──大藏經典籍 | |||
編 號 |
經 / 論名稱 |
卷數 |
大正藏編號與頁碼 |
1 |
長阿含經(戰鬥品) |
21 |
大1.241c~242a |
2 |
增一阿含經(十不善業品) |
44 |
大2.786c |
3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波羅蜜多品第8) |
7 |
大3.322b |
4 |
六度集經(安忍度無極章第3) |
5 |
大3.24a |
5 |
大品般若經(初分巧行品第62之2) |
366 |
大6.826b |
6 |
放光般若經(六度相攝品第69) |
15 |
大8.106c |
7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經菩薩教化品第3) |
上 |
大8.826b |
8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第7) |
6 |
大8.890c |
9 |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十忍品第24) |
28 |
大9.580c |
10 |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十忍品第29) |
44 |
大10.232b |
11 |
大寶積集經(羼提波羅蜜多品第8) |
45 |
大11.261b |
12 |
佛說大乘菩薩正法經(忍辱波羅蜜多品第8) |
24 |
大11.841b |
13 |
佛說無量壽經 |
上 |
大12.271a9f |
14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善業道品第6之2) |
9 |
大13.770b-10f |
15 |
大方等大集經(無言菩薩品第6) |
12 |
大13.76a4f |
16 |
羅云忍辱經
|
----- |
大14.769a |
17 |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法品第2) |
1、2 |
大15.35c-6f 、20b |
18 |
首楞嚴三味經 |
上 |
大15.632a-7f |
19 |
解深密經(彌勒菩薩問品之2) |
4 |
大16.683a-15f |
20 |
菩薩瓔珞本業經 |
上 |
大16 |
21 |
大乘寶云經(十波羅蜜品) |
1 |
大16.246b |
22 |
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之39) |
60 |
大17.357c12f |
23 |
佛說法集經 |
3 |
大17.623c8f |
24 |
优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第25) |
7 |
大24.1072c |
25 |
大智度論(意無礙釋論第12) |
6 |
大25.106c |
26 |
大智度論(羼提波羅蜜義第24) |
14 |
大25.164a |
27 |
大智度論(羼提波羅蜜法忍義第25) |
15 |
大25.168a |
28 |
阿毘達摩異集門論(五法品第6之2、3) |
12 、13 |
大26.420b、420c |
29 |
瑜伽師地論(種姓品第1) |
35 |
大30.479a11f |
30 |
瑜伽師地論(力種姓品第8) |
38 |
大30.500b |
31 |
瑜伽師地論(忍品第11) |
42 |
大30.523a |
32 |
瑜伽師地論 |
57 |
大30.613a |
33 |
瑜伽師地論 |
92 |
大30.821a |
34 |
菩薩地持經(忍品第11) |
6 |
大30.918b |
35 |
菩薩善戒經(忍品第12) |
5 |
大30.985b |
36 |
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決擇分中法品第2之2) |
12 |
大31.748b |
37 |
成唯識論 |
9 |
大31.49a-5f |
38 |
大乘菩薩學論(忍辱品第9) |
12 |
大32.110c |
39 |
成實論(忍智品第198) |
16 |
大32.370c |
40 |
發菩提心經論(羼提波羅蜜品) |
上 |
大32.512b |
41 |
菩提行經(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第4) |
2 |
大32.547b |
雖然以上諸多經典都對忍辱進行了論述和介紹,但具有代表意義,而且論述的比較詳細和透徹的,應該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這兩部論分別是印度中觀學派和瑜伽學派的代表著作,也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論的百科全書,因此,這兩部論關於忍辱波羅蜜的觀點和內容,可以代表整個佛教關於忍辱波羅蜜的思想主流。
以下簡略地闡述這部論的忍辱思想。
(1) 《大智度論》的忍辱思想
《大智度論》把菩薩的忍辱分成二類,即為生忍與法忍二種。所謂生忍,是指菩薩對一切眾生堪忍。眾生是無量無邊的,這無量無邊的眾生有的對我們懷有好感,有的則對我們不懷好意,菩薩對這二類眾生平等對待,既不親厚懷有好感的眾生,也不瞋惡不懷好意的眾生,因此叫做生忍。
如《大智度論》卷14云:
「云何名為忍?答曰,有二種眾生來菩薩,一者敬供養,二者瞋罵打害,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37]
所謂法忍,是指菩薩對一切諸法堪忍。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善法、惡法、無記法。另一說法則指蘊、處、界等五位百法無量無邊。如是等一切諸法,菩薩能夠用般若智觀察它的實相是空,並能夠安住在這種空相當中,起種種妙用,所以叫做法忍。
《大智度論》卷15云:
「復次,觀一切諸法本以來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38]
「如是等種種法,入智慧門,觀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懮,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39]
「法忍」,在《大智度論》中論述的地方很多,概念也很復雜,以上所引的二段,只不過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定義而已,故在研究《大智度論》的忍辱思想時值得去注意的。
(2)《瑜伽師地論》的忍辱思想
《瑜伽師地論》把忍辱分成三類,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所謂耐怨害忍,是指受到他人的埋怨和加害時,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對於加害者唯有宿生親生親善之想、隨順唯法之想,無常苦想、攝受想。
所謂安受苦忍是指菩薩對於來自於自然界的寒熱風霜,天災人禍以及來自於自身的疾病痛苦和心理焦慮驚恐等能夠承受,不怨天尤人,不退失道業。
所謂諦察法忍,又稱法思勝解忍。指菩薩能夠對不生不滅的諸實相產生勝解,安住於此,不為戲論和妄塵所動所染。
綜上所述,忍辱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張的修持內容,雖然不同的經典對忍辱的表述不盡相同,但作為一個佛教徒必須具備忍辱的思想品質是不容置疑的。在大小乘的聖典中,除了關於忍辱的理論闡述之外,還記載了很多大菩薩、大阿羅漢及諸天修忍辱行的本生故事。在北傳大藏經第三冊《本緣部》及南傳大藏經《小部尼伽耶》中,就有把這些故事集中編纂在一起。
(三)世間忍、出世忍與入世忍
談到「忍」,在這世間的一切有情眾生都要忍,就是修行出世,乃至菩薩入世度化眾生都要忍。以下以表列世間忍、出世忍與入世忍三方面的不同處。此乃依《仁王經》及 《菩薩本業經》等經典而撰。
世間忍 |
1.安受苦忍 2.耐怨害忍 3.別業報忍 4.共業報忍 5.不可抗忍 | |
出世忍 |
小乘 |
1.音響忍 10.慧忍 2.如幻忍 11.定忍 3.如焰忍 12.智見忍 4.如夢忍 13.解脫忍 5.如響忍 14.空忍 6.如影忍 15.無相忍 7.如化忍 16.無常忍 8.如空忍 17.無生忍 9.戒忍 18.無願忍 |
|
緣覺乘 |
亦同聲聞小乘 |
|
大乘 |
1.伏忍 6.修忍 2.信忍 7.正忍 3.無生法忍 8.無垢忍 4.寂滅忍 9.一切智忍 5.法忍 |
入世忍 |
1.無生法忍 2.無滅法忍 3.得因緣忍 4.得無住忍 |
(四)世俗忍辱觀與佛教忍辱觀的比較
在這一方面的比較,可從三方面來說明,首先就在語義上存在的差異,這己已在前面“忍辱的界定”中有談到了。然佛教所說的忍辱,於此再作補充,在《俱舍論光記》卷26說(大正藏42冊), ksanti 有三種體性,即是無瞋、精進與智慧。在這三種體性中,智慧是根本,以智慧為體產生的忍辱則為諦察法忍或法思勝解忍,是大乘瑜伽學派三忍中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大乘中觀學派二忍中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從語義上來說,佛教所講的忍辱是一非常專門的術語。當佛教發展到大乘佛學階段,忍辱波羅蜜這概念提出後,這個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總的來說,佛教所說的忍辱比世俗來得內涵更深廣。
其次,佛教所說的忍辱與世俗的忍辱在行為表現上也有區別。世俗的忍辱,在行為上必須要有退郤、避讓等特徵,在心理上則表現為壓抑、克制,否則不能叫做忍辱行為。而佛教所說的忍辱,並非僅此而已,佛教的角度來看,對某種思想與某種行為的贊同和許可,也是忍辱,特別是對佛教一切法真實義和畢竟空等真理的認同,更是如此,被認為是忍辱的根本和依據。因此,佛教所說的忍辱不是消極的,而是簀極進取的。故如果我們對佛陀所覺悟的宇宙人生真理有了堅定的信心,只要我們的思想行為與這種真理一致,那麼一切都可以稱為忍辱波羅蜜。
第三,世俗忍辱與佛教忍辱的最終區別在於它們的本質不同。世俗忍辱觀往往是建立在對某事、某物、某人不贊成乃至反對基礎上的,由於是一時沒有能力來與之抗爭,或出於某種顧慮,或由於某種錯誤的思想在做指導,不得已才退讓Z與迴避,所以它往往是消極的、短時的、雜染的,會給人在心靈上產生病苦與留下創傷。而佛教的忍辱觀則是建立在佛陀所覺悟的真理認同基礎上,對一切事、一切人都正確平等對待,因此,它是積極的、長時間的、純潔的。
《大智度論》卷15 云:
「忍法有三種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有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論諸法,是名清淨法忍」[40]
《瑜伽師地論》卷57 云:
「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41]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z,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菩薩說忍之自性。」[42]
由此可見,佛教所說的忍辱是發自內心的,不懷惡意的,遍於一切時與一切處的,是清淨無染的。它不僅可以使我們得到現行安樂,也可以引發未來安樂。
(五)現世眾生不能證無生法忍的原因
(1)不能證無生法忍的因素
《大智度論》說:
「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二種原因,第一信少疑多,第二疑少信多。信少疑多故,勝過不求勝解的讀誦經典之人。信多疑少者,若深入襌定,即可得柔順法忍,此種人因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或還退沒,是人若常修習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得無生忍。」
《大乘經義》也說:
「得無生忍者,捨離生緣。」
由經文所述可知,未證無生法忍的最要的原因,在於對佛法沒有建立「堅固的淨信心」。此堅固的淨心,亦即本願(無量壽經)所說到達「信忍」成就的階位。對佛法的淨信心的成就,非常重要的源動力,乃如經中所說來自拾離「生緣」,斬斷形成生死因緣法 ── 在襌觀中對十二甚深因緣法的徹底反省與覺悟。唯有對生死因緣形成與還滅法過程有了明確的醒悟、實踐與了斷,才能了脫生死,證無生法忍。今天眾生因為被自己宿世累積下來的無量情纏、貪欲所束縛,不能轉境,被習氣拖著走而不能作主,無法捨離造成現在「生緣」的原因,因此不能全心全意地往佛道上走,完成最初對佛法「淨信心」的建立。
總而言之,因對法義不甚了解,故眾生必須先從聞法、思法、辨法學起,再止觀與悲願俱修(四無量心)才能進入第一法忍 ── 音響忍(信忍)菩薩的修行歷程,再完成柔順法忍菩薩的修證過程,最后圓滿清淨法忍 ── 無生法忍的修持內涵。
(六)初學菩薩行眾生忍的心理障礙
(1)行眾生忍的第一個心理障礙
《大智度論》卷14 說:「一個菩薩行者在修持忍辱行時,經常會碰到二種眾生:一類是對菩薩恭敬供養,一類是對菩薩瞋罵打害。菩薩如果遇到這二種情形時,在順境與逆境皆做不到喜、不瞋、不動於哀的修心境界,即具備了行眾生忍的最高成就。」
這是警愓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行者,在受到供養及信眾的愛載時,容易生起攀緣信眾與貪求讚譽,供養之念而不自覺,故應以時時保持清淨之正念,趣自向菩薩學處。
(2)行眾生忍的第二個心理障礙
學佛者行眾生忍的另一個心理障礙,就是淫欲心。出家戒律禁止比丘或比丘尼單獨與男性或女性談話(除有智之人),目的就是在防患淫欲的行為,以及男女接觸既久,必然會產生感情,結下情緣,「情纏」不斷,塵不可出,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緣,更是障道的要素。世間人因為「情」之一字作崇,遇到順、逆境界現前時,絕對不可能把「情」之一事擺一邊,做到怨親平等。學佛者因為「情纏」不斷,未來世中,絕對不可能在修學「眾生忍」上達到圓滿的成就。
(3)行眾生忍的第三個心理障礙
「瞋」為此第三之障礙。一個人雖然生平沒有重大惡行,但是只要有瞋恚深重,易怒易恨,單是此瞋忿心的惡習,就足以拖我們墮落到惡道。如一些經典中即可常見到說:「諸煩惱中,瞋為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餘結無此惡罪」[43]。故可知瞋能使我們造惡業,而且瞋恚心更是怨怨相報,戰爭殺戮的原因。如俗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都是勸導世人要成就大事,必須把眼光放遠,然這只是世俗之忍,並不徹底。
九、《瑜伽師地論》中忍的意義
「忍」之一般意義是忍辱而言,然而忍辱只能代表「忍」的一小部份意義而已,因為在《瑜伽論》之中「忍」的種類有三種,如前已述,此不再作解釋。現要討論的問題即是「忍」為何列於菩薩修行中之最重要內涵之一,故此值得我們去探討,以下即以忍度之定義、種類、淨相和不忍之因緣五者依次討論。
(一)忍度之定義
何謂菩薩忍?以下列出論中的對其定義的解說:
「因思惟、抉擇或本性堪忍怨害,而以無染心、純悲愍心地忍受一切逆境。」[44]
就此三者而言,后二者只解釋忍他人之怨害 ── 「忍辱」而己,故意義不圓滿,反而是《忍品》就能忍度的原因與本質作一明確的解釋。此外,《忍品》中的「一切種忍」提及:
「一由怖畏故,勤修行忍......,二由親善故,勤修行忍.....,三於是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四由法受故,勤修行
忍,五種性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六......諦察法故,能修行忍。」[47]
(二)忍度的種類
《忍品》謂忍度的種類可分為七種:
「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一切時忍......由身行忍......由語行忍......由意行忍。」[48]
此指忍包括了一切事、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身、語、意各方面皆能行忍,至於其細目則為以下一項「忍之層次」所涵蓋。
(三)忍之層次
(1)耐他怨害忍
即是能忍受他對一己長時間地施以種種猛烈的損害惱亂,如瞋怒、打罵、訶斥、繫縛、毀謗、譏諷等事,而以智慧作正確之深思抉擇后,對來惱亂者勤修五種觀想,即宿生親怨想、隨順唯法想(觀無我相、無人相)、無常想、苦想及攝受想五種[49]。如此不僅不瞋恨他人,不作報復的行為,且進一步以法攝受之、利益之。
(2)安受眾苦忍
此乃為求安樂、最勝品與無上菩提故,而忍受一切苦事,如:
1.依止處苦 5.乞行處苦
2.世法處苦 6.勤劬處苦
3.威儀處苦 7.利他處苦
4.攝法處苦 8.所作處苦
(3)法思勝解忍
此乃因於諸法能善思惟,而得空、緣生、無常之殊勝理解,故能於八勝處善生勝解[50]:
1.三寶功德處 5.果處
2.真實義處 6.應得義處
3.諸佛菩薩大神力處 7.於菩薩學處義得方便處
4.因處 8.一切所知所應行處
《攝抉擇分》中提及此三種忍,此三類想必與《忍品》所言之義相同,其謂:
上述三種層次的安受忍中,可謂對每一層次的忍皆言之甚詳。如於「耐他怨害忍」中不僅道及種種為他人所損害、惱亂之事,且教人以五種觀想法修此忍,是則此乃為理智地、具有智慧地修習忍法;而非一味忍辱而已,故能成為「波羅蜜」。次於「安受眾苦忍」則可謂道盡一切為求善法、利生、佛菩提所可能於一切時、地遭受之苦。復次,於「法思勝解忍」中,則詳列八種安立勝解之忍,故吾人於忍度的意義、內容和層次透過此三者之解析當是非常的清楚。
(四)忍度清淨相
1.他人對己惱亂、損害,終不回報
2.不起恚恨
3.無怨憎想
4.常對他作饒益之事
5.於有怨者,自往悔謝
6.若彼悔謝,能速接受
7.見有不堪忍者,則自長慚愧心
8.見有堪忍者,則增長愛敬心
9.於諸眾生常生哀愍、安樂心
10.斷一切不忍等法,離欲清淨
此中第10者是修忍之根本方法 ── 斷除一切不能安忍之煩惱、障礙;第9者則是常常自覺、刻意培養一己安忍的心性;第8者表對有涵養者之態度,亦表一己對善行之殷重懇切心;第7者表「見不善者則內自省」之心;自第1至第6則是「耐怨害忍」的數種行為表現。《忍品》認為此十者為修忍度的十種清淨相,而在《攝抉擇分》中亦提及忍度的清淨相,其中有數者或可補《忍品》之不足: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一者,菩薩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即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分;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驕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妒、慳吝。」[53]
此七者皆是剖析修行者之深層心理的結語,諸如修行者可能產生的誇耀、貪著、疑惑、輕慢、驕傲、放逸、得少為哫、嫉妒、慳吝之種種心態皆一一道盡,故若真能離此七者,則可謂之忍清淨也。由此可見此七者是較《忍品》所言的十相來得深入,再者,《攝抉擇分》就忍清淨相的分別說中,則提出:
「若諸菩薩於自所有業果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不生憤發,亦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種種不饒益事反相加害,不懷怨結。若諫誨時不令恚惱,亦復不待他來諫誨。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捨,是名七種忍清淨相。」[54]
此中所言之對現前所有損害惱亂事不憤、不反罵、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反加害、不懷怨結、如理諫謝及無染愛心而行忍,則大類於《忍品》之十相。
(五)不忍之因緣
關於此,《攝抉擇分》提及三個理由:
《攝抉擇分》認為因自心無慚無愧且無哀愍心性,故無法平心靜氣、謙和的思惟抉擇,而安忍種種內、外苦迫和惱害。
如上所述,可知「忍」的確是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上非常重要的一門工夫,而且亦為菩薩行人非常重要的一門工夫和考驗。因除去一般人都會遭遇到的「耐他怨害忍」之外,「安受眾苦忍」即是一位有心修行者相當切身的問題了!蓋舉凡四事之鮮少、粗弊,九種世法之考驗,四威儀之不懈怠,學法之辛勤,嚴格之檢視自心,精勤自修所產生身心之疲苦,利生事業之難行能行等種種苦,此個個皆為修行者或菩薩行人必須面對、接受考驗者;而唯有通過這一層的考驗方能進而論及「法思勝解」。故「忍」是修行過程中相當現實的一門功課,若於日常修行生活中即無法行忍,無法克服苦受,則遑論有戒之清淨、定之深入和慧之開啟,故經由「忍」亦可銷磨凡夫瞋恨兇暴之氣,如此的心性於修行方能著力、得力,不過,亦唯有透過通達緣起性空之慧力而放幵我法二執,方能達到究極安忍波羅蜜。
十、《大智度論》的無生法忍
如《大智度論》卷5云:
「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住生忍,是助佛道初門。」[56]
由論文來看,無生忍既為「助佛道初門」,可知從初發意柔至坐道場的進程中,「不動不退」的無生忍被視為菩薩道是否圓成的關鍵,其地位應無庸置疑。
換言之,菩薩是否墮頂柔至決定成佛,端視其是否證得無生法忍而定。因此,對無生法忍的深入了解,便是有志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者所不容忽視的課題了。
無生法忍的真正義涵是什麼?在菩薩道修習過程中,它屬於什麼階位?具有些特徵?如何修習始能成就?又《大智度論》卷88云:
「佛告須菩提,諸須陀洹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斯陀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那含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阿羅漢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辟支佛若智若斷是名菩薩忍」[57
何以故?佛說諸須陀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等「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忍?二乘的「若智若斷」與菩薩無生忍有何異同?此外,《大智度論》卷10載:
「如七菩住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心中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上,欲入涅槃。」[58]
如上所說,得無生忍的大菩薩,乃是「不動不退」的摩訶薩,能入「深入佛法,心通無礙」。然由論主這段文章的顯示,得無生忍的菩薩,可能因「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而心,生疲厭想,欲入於涅槃。「不動不退」的無生忍菩薩會退轉嗎?有無墮頂可能呢?此外,「無生法忍」即是「阿鞞跋致」嗎?二者之關係如何?以下即以《大智度論》為作探討。
(一)無生法忍之意涵
如《大智度論》卷88云:
「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二忍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何等為二?生忍、法忍......。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以是羼提波羅蜜具足故得無生法忍。」[59]
由論顯示,菩薩欲證得無生法忍,須具足羼,提波羅蜜,而羼提波羅蜜的具足,必得經由生、法二忍的修習而始克成就。又《大智度論》卷14云:
「云何名羼提?答曰:羼提泰言忍辱。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是忍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行,非業非業報.....,但欲界繫或不繫,色界無外惡可忍故。亦有漏亦無漏,凡夫聖人俱得故。」[60]
故智梵語羼提為忍義,乃「與心相應,隨心行」的心所法。約繫屬,則為欲界繫,乃至眾生煩惑粗重,方有種種順逆境界可堪忍,而上二界則無,且知忍辱是凡聖皆行的善法。同文中又提到,有生、法二種忍辱,此中何以菩薩行生忍能得無量福德?而修習法忍,可感得無量智慧呢?這如《大智度論》卷15所云
「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法,是名為忍......。心法有二種,一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驕慢等,是名為心法......。」[61]
由予我恭敬供養或瞋惱相加的眾生,慈心堪忍,堅定不動,名為生忍,以慈愍有情為煩惑牽縛惑亂,以順逆二境加諸而不起瞋恨。以慈愍心勝故,可感招無量福德,這是需要堅定的意志力以為支撐的。
而於「恭敬供養法及瞋惱婬欲法」,內而內六情,外而六塵,乃至自然界所加諸寒、熱、風、雨、人生的生、老、病、死及衾瞋憍慢等煩惱動亂一切覺受,皆悉不受、不著,堪忍而如如不為所動z,這就不是單憑意志得即可,若無智慧的時刻提撕觀照,焉得成就!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
「知一法無我」即是與般若無所得空慧相應。以是故知,忍辱除了忍可的意義外,更應含有意志及智慧觀的意涵。所以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才會說:
此外,《大智度論》卷14云:
「過去無量恒河沙等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先生忍,然後修行法忍。」[64]
因此,菩薩的修習忍辱波羅蜜,必先行生忍,而後次第及於法忍,由此二忍的修習成就無量福德與智慧。那麼,「無生法忍」的解說,散見各卷。主要有幾處。如卷5云;
「已得解脫,是等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65
卷50云:
卷86云:
「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見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67]
同文中,亦提及:
「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68
卷87又云:
「云何名無生法忍?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從本已來,亦常不生。」[69]
「滅諸戲論,言語道斷」這充分說明,無生法忍的意境,是超越相對待現象的一切,為般若空慧的體證!經由法空慧的通達,所以能「深入佛法,人通無礙」。體見諸法實唯假名,畢竟緣起如幻。又《大智度論》卷27云;
「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70]
故知菩薩證無生忍時,是悲智一如的。以悲智交融的現觀,於一切眾生及順逆塵境,終王起一念染心。了知境緣違順的作者、受者乃至中間一切萬有,皆是因緣所生,從顛倒而有,唯緣起假名,畢竟空寂無性,而「於一切法,得無相忍」。然又能不捨一眾生,不拾本願,以大悲心乘願再來,可以而為入佛道初門,直趣無上菩提。
(二)無生法忍的特徵
菩薩道的根本精神是利他為先。從利他中,逐步積集福慧資糧而圓成無上正真大道。如《大智度論》卷百云:
又卷53云: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名伏心菩提,折伏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心菩提......,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審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忍,出三界,到薩婆苦。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72]
可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的歷程中,可劃分為般若道及方便道二個階段。此二道又可分為五種菩提。而「深入佛法,心通無礙」的無生忍,恰為重要分際。換言之,菩薩從初發意,修習生、法二忍,積聚無量福慧資糧,直到體見法性,得無生忍止,此一階段側重由假入空,絕諸戲論,名為般若道;苫薩由得無生忍后,具方便力,入菩薩位,善巧行嚴淨土及度生事業,直到菩提下樹,見道成佛。此一階段,重在於由空出假,嚴土熟生,名之為方便道。那麼證得無生忍的摩訶薩,又具有那些特徵呢?這如《大智度論》卷86云:
無生忍位的大菩薩所體證的智慧,究竟是何等境界?又斷盡了那些煩惱結使?而二乘的「若智若斷」,佛說皆是菩薩忍,則二乘的知與斷與菩薩的無生忍是何關係?以下且分三點說明。
(1)無生法忍與般若
如印順導師說:「般若即菩提」[74]。上來提及,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可分為二道五種菩提。換言之,二道五種菩提,可視為菩薩所次第智證的境界。然則無生忍位的摩訶薩,其智證的境界又如何呢?如《大智度論》卷53云:
「四者名出道菩提,於般若波羅蜜; ,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75]
又卷86云:
「得是無忍故,即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種種因緣度一切眾生。」[76]
方便亦是智慧。如《大智度論》卷46云:
如此可知,菩薩得無生法忍時,已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潔淨無染,具方便力。由是方便力故,能出三界,薩婆若。依論文說,得無生忍者,「即入菩薩位」。那麼何者是「菩薩位」呢?如《大智度論》卷49云: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九者無生法忍,十者無生智......。」[78
又卷10云;
此外,卷48云:
「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觀無我......。」[80]
由上述論文比對可知,得無生法忍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一說在七住,一說在七地,乃至說七住地。應知就本論來說,所言七住、七住地,應是指七地無疑。由此可知,所謂「菩薩位」乃指菩薩之見道位,即是七地菩薩之謂。如是七地菩薩得無生忍,於般若波羅蜜中,具方便力,以種種善巧,因緣如幻度生,漸漸出離三界,圓成佛道,皆甲智證一切法畢竟空故,而得成就。
(2)無生法忍所斷煩惱
無生忍位的摩訶薩,既已位證七地,入菩薩位,具方便力,是否尚有煩惱未遺盡?若以為尚有煩惱未盡,已「深仕入佛法,心通無礙」體見法性的大菩薩,顯然,不應煩惑不斷。如《大智度論》卷88云:
「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81]
故知,無生忍位的摩訶薩已盡諸結使,然若已盡漏,則不復三界受生,凡夫以愛取相續,無明纏覆,顛倒想生,而流轉三界,生死不已。菩薩既已漏盡,如何能生三界,如幻度生,巧行方便?這如《大智度論》卷28云:
「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答曰:先
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82]
又卷27云:
「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83]
準此此可知,無生忍位的摩訶薩,實已漏盡。雖有智力,能斷諸愛結,但為久住世間,度化眾生故,煩惱習氣未斷盡。因此能於末后結業生身盡時,得法性生身,自在化生,以大悲願故深,還入世間,行如幻佛事,度如幻眾生,盡十方際,化百千億身而隨緣普應,靡不周遍。
(二)無生忍與二乘
如前所說,二乘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然二乘的智斷,若皆是菩薩無生忍,則大小二乘,有何分別?若二者不同,佛何故說二乘智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二者之間關係如何?此外,無生忍位的摩訶薩,已盡諸有結,阿羅漢聖者亦得漏盡,二者間同異何在?已證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有無墮頂可能,會再退轉嗎?
如《大智度論》卷86云:
「佛示須菩提,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84
如論主是示:「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分氣」,應知二乘人「若智若斷」。雖煞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但僅只是少分而已。如《寶積經》云:
「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虛空,一切聲聞有為智慧亦復如是。迦葉!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菩薩有為智慧甚多,為力無邊,亦復如是。」[85]
「有為智慧」指的是勝解空慧,而在菩薩如虛空般若無量的智慧對比之下,聲聞二乘人的人無我慧,益發顯得太渺小了。佛法所體證的即是諸法本來真相,故二乘與菩薩所證內容不應有異,然雖同證空性,但所證境界郤又判若霄壤了。
同文亦提及: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說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86]
所謂「一諦」,即指諸法實相。四諦法門,重點在於眾生五蘊身心,是二乘修習觀境,故又名聲聞慧。如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所說:
「三乘共慧(小乘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即是所觀境不同。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近取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觀。菩薩行者,不但觀察自我身心,而且對於身心以外的塵塵剎剎、無盡世界,一切事事物物,無不遍觀。」[87]
菩薩特重一切法空,遍觀一切事物,直觀諸法生滅,了知諸法本來,常自緣生如幻,畢竟空寂,而不著生滅相。聲聞近觀身心,偏入無我空慧,修習四諦`以入道,雖觀生嘁相,故二乘之智斷,僅及菩薩無生忍之少分而已。
又無生忍位菩薩及阿羅漢聖者皆是諸漏永盡,且習氣未斷盡,二者之異同如,何?如《大智度論》卷28云:
「問曰:阿羅漢煩惱已盡,習氣亦未盡,何以不生?答曰:阿羅漢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88]
住無生忍位摩訶薩,是悲智一如,具方便力的菩薩,有弘深之悲智,自然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以深誓願故,盡十方剎,隨緣化度,應眾生意樂而拔苦樂濟,且以甚深智力,觀五蘊內外諸法,皆無自性。故能如幻度化缺乏誓度眾生的大悲願,且自利是期,厭娑婆的濁惡無常,欣著涅槃勝樂,於空既學且實際作證,自然速取涅槃了。故雖同為漏盡,相對於菩薩磊落寬廣的悲愍襟懷,二乘所體悟的境界,便猶如螢光之於日月般的微不足道了。
此外,無生忍位的摩訶薩,已證諸法實相,是「不動不退」的菩薩,仍然會退轉嗎?何謂「頂墮」?無生法菩薩有無頂墮可能?如此《大智度論》卷10云:
「如七住菩薩,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審入涅槃。譬如人夢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勞生患厭想。在中流中萬夢覺已,自念言:何敨有河而可渡者?是時勤心都放。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89]
事實上,無生法忍的七住菩薩,或由於徹觀內外一諸法皆具是緣生無性,畢竟空寂;或由於往昔未行菩薩道時的二乘種子習氣的現行,是可能於透達諸法實相時,產生「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的心態的。那麼,果真如此,與上來說,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入菩薩位」決定不退墮二乘的內涵豈不大相逕庭?在卷十同文中接著又說:
「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眾生。汝雖知空,眾生不解,汝當集諸功德,教化眾生,共入涅槃......。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眾生。」[90
顯然,由於十方諸佛的摩頂授記,放光加被,七住地的無生忍菩薩因而「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以度眾生」,繼續未竟的佛道志業。而無獨有偶地,在卷29及48分別有一段論文,內容與此大同小異,摘錄如下:
「念本願故,亦十佛來語言:汝念初發心時,又汝始得是一法門,如是有無量法門,汝未皆得,當還集諸功德。如漸備經七地中說。」[91]
又:
「問曰:若菩薩修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答曰: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諸法實相故,十方諸佛護念故。如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觀無我......。菩薩爾時亦如是,心則悔厭。我何所度?何所滅?且欲自滅。是時竹方諸佛伸手摩頭,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願,汝雖如此,眾生未悟,汝當以此空法,教化眾生.....。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法門,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淦汝未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當具足此法,坐於道場,如諸佛法。」[92]
由此可知,位證七地的無生忍菩薩,雖因徹觀內外諸法,本自緣生無常,畢竟空無我我所。此時,「心行皆止」萌生欲涅槃的念頭,但不會退轉。而不退轉的原因有下列三點:
1.本願牢故:
以往昔因地修菩薩行時,曾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眾生,願求無上菩提,以此堅牢不拔的願力為支柱,故得不退。
2.大悲心深入故:
菩薩道的修習,是講究悲智雙運的。雖以根性有別故,或以悲入門,或以智入門,但到了七地時,則悲智交融而一如。此際,悲心越廣大,智慧越是透徹明朗;而智慧越是透達,悲心則愈益深廣起來。故以此深廣的悲愍襟懷,不捨一眾生。所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而得不退。
3.十方諸佛護念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護念即攝受之意。印順導師曾在《般若經講記》中解說護念之意:
「護念即攝受,對於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佛能善巧的攝受他,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來護念的究竟利益。經說菩薩入地,鬥佛光流灌或`諸佛親為摩頂等,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攝受的明證。」[94]
「入正定聚」的菩薩,約指的是初住以上,入了三賢位的菩薩而言。換言之Z,入了賢位的菩薩,即能受到佛的善巧攝護,而契得法益。而地上菩薩,便得佛光灌頂或摩頂加被。無生忍菩薩是久學菩薩,故能得十方諸佛護,放光慰諭,因而不退。
那麼,何謂頂墮?無生法忍的摩訶薩會頂墮嗎?如 《大智度論》卷27云:
「問曰:云何為頂墮?答曰:如須菩提語利弗: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中,不能上菩薩位,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愛著諸功德法,於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取相著心.....。如是等取相分別,是菩薩頂墮。」[95]
「愛著諸功德法」是於法生愛染。而「於五眾無常苦空無我取相著心」則是耽執無常,執五蘊身心之無常相為實,不知此無常相亦緣起無性,了不可得。由著空故,不得純淨智慧,自然不具方便力,不入菩薩位了,以此緣故,名為頂墮。此中,有所謂「入菩薩位」的說法,什麼是「菩薩位呢?據本論卷86解說為:
又卷27說:
由此可了解,既得無生忍,即入菩薩位,可推知菩薩位即指菩薩之見道位 ── 七地而言。由此決定不退轉,王墮二乘,決定圓成無上菩提,故名菩薩位。
那麼須具足那些條件,才能入菩薩位呢?這據《大智度論》卷27說:
「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入菩薩位。」[98]
如上所說,無生忍菩薩已得諸法實相智慧,具善巧方便力,又能巾悲愍胸襟,不捨眾生。誠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善巧運用方便力,調和悲智,相輔相成,利樂一切有情。如印順導師所謂:「因智興悲,悲依智導」不落二邊,智悲等運,故能入菩薩位。既入菩薩位,自然沒有頂墮之可能了。
(四)無生法忍與阿鞞跋致
如《大智度論》卷4云:
「鞞跋致」意為退轉,冠上「阿」字則為不退轉,係1指不復退墮凡位及二乘地,必定成佛之意。換言之,菩薩雖可從各個不同角度予分類,基本上不出鞞跋致二種範疇。如《大智度論》卷73云:
「阿鞞跋致菩薩從初發意已來,聞是法堅固,其心不動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轉。是菩薩以如是三種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入菩薩位者名阿鞞跋致。」[100]
至於同為入菩薩位的阿鞞跋致地與無生忍之間,能否劃上等號呢?據龍樹菩薩在本論卷27中說:
「問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答曰: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101]
「無生忍法」即是無生法忍的異稱,這里明確地指出無生法即是阿鞞跋致位,但稍后在論文中論主又提說道阿鞞跋致不一定是無生法忍位的摩訶薩。總而言之,無生忍與阿鞞跋致(行不退)並不完全等同。約證得諸法實相,入菩薩位來說,二者間應無差異之處,約次第而言,則是先證無生法忍后,才能入阿鞞跋致地。
(五)無生忍的實踐與勝德
(1)無生法忍的實踐
如何實踐無生法忍之前,須了解忍辱的重要。菩薩何故修習忍辱波羅蜜?關於這本論卷14則有明說:
「復次,諸煩惱中瞋為最重。不善道中瞋報最大.....。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復次菩薩知從久遠已來,因緣和合,假名為人,無實忍法,誰可瞋者?」[102]
「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剎那頃頓壞。」[103]
由此可知,忍辱之於菩薩有多重要了,佛在《遺教經》中曾讚歎忍辱說道: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石名入道智慧人也。」[104]
甲此談到無生法忍的修證,便必須清楚明了生、法二忍的修習方式。如《大智度論》卷25說:
「復次,菩薩思惟過去無量恒河沙等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先行忍辱,然后修行法忍。」[105]
至於如何修習此二忍,本論文中在14卷及15中有較詳細的說明,於本論卷15中對法忍更有詳細的解說,此不詳談,以下且只引本論卷14的重要幾點:
「當自思惟一切眾生有罪因緣,更相侵害,我今受惱亦本行因緣,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惡報,我今償之,應當甘受,何可逆也。......修行忍辱,惱害不瞋,敬養不喜......。復次菩薩若見眾生來為惱害,當自念言:是為我親厚,亦是我師,益加親愛敬心待之。.....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 [106]
(2)無生法忍的德勝
關於無生法忍的德勝,可以散見《大智度論》各卷中,即以幾點來充作說明:
「菩薩得無生法忍,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變化作千憶萬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短而受其形。」[107]
「菩薩末后肉身,得無生法忍,捨肉身得法身。於十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眾生,種種珍寶衣服飲食給施一切,又以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布施......。復次法身菩薩一時之頃,化作無數身,供養十方諸佛,一時能化無量財寶給足眾生。」[108]
「菩薩住無生法忍,得諸法實相,從實相起取諸法名相語言,既自善解無眾生,說令得開悟。菩薩福德因緣故,解一切眾生音聲語言,以是音聲遍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著是聲,知如響相,是音聲即是音相。以是故菩薩應知一切道,遍觀眾生心,知其本末,以善法利益遮不善法。」[109]
「知眾生應以小乘法度者,以小乘法而度之,應以大乘法度者,以大乘法度之。是菩薩知眾生深心數事及宿命業因緣,又知未來果報因緣,又知眾生可化時節,及知處所,諸餘可度因緣盡皆知之。」[110]
「無生法忍即是阿鞞跋致地......。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於諸佛深經,終不疑亦不作礙。」[111]
又《大乘起信論》中所謂「不思議業相」:
「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見得利益故。」[112]
總之,無生法忍菩薩的種種勝妙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非凡夫言語心智所能揣測思議的境界。歸納來說,多屬嚴土熟生事業,由根本智而起之方便業用,既淳淨而又善巧,應機且圓融,菩薩從此如實修行,決定成滿無上菩提。
十一、清淨法忍行的初門
(一)菩薩行法忍的初門
當一個薩行者在無量劫的生死中,無論到有緣、無緣的眾生用恭敬、供養、讚歎度禮遇他,或者用惡等之態度對待他,而內心都能做到對其人不起瞋瞋恨、歡喜、報復等之念頭時,這就具備了行眾生忍的完整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大慈悲心的修行者。如《大智度論》卷72 中說:「世人但能愛敬所親,菩薩普及一切,得是柔軟、清淨好心,是名眾生忍、法忍之初門。」
由此可知,一個修行者要做到對眾生身心俱忍的境地,其背后一定要有襌定及智慧的內涵為引導,具備相當「法忍」涵養的基礎,才能真正達到心忍不動(大忍)的境界。
(1)法忍根本的修行意義
所謂「法忍」,依《大智度論》卷15 說:「法有二種,就是心法與非心法。」心法有二種,一是指瞋恚憂愁疑等,二是指淫欲憍慢等;非心法也有內外二種,內法則指飢渴老病死等,外法則指寒熱風雨及宇宙萬象等。
當修行者身心不受心法與非心法的約束與控制,也就是達到身心大自在的境界,便稱為對一切法智照、觀達、安住、不動、忍可、修證成就。
(二)眾生忍與法忍的差別
如前所述,可知行眾生忍是法忍的部分。行眾生忍只在眾生對我們喜怒情緒的表現上,不做報復、瞋怒、愛樂等貪執、反擊及回應上下功夫。而法忍則包括了修行者對外在塵境、時節、冷、熱、寒、暑、風、雨等氣候及刀槍、水火、災難以及宇宙萬象的透視、圓證、超越,乃至身心在飢渴、生老病死等煩惱習氣上大解脫。
更進一步的說,菩薩行眾生忍是對自我的內心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情緒上及行為上的忍辱、反省、調整、改變與超越,乃至將自私的瞋愛心轉化為無我的慈悲心來利益眾生。菩薩行法忍的深入意義,則是指身心同時不受六塵、眾生及六根情緒所影響、控制,已經超越凡夫病苦、煩惱之身,並且洞知宇宙萬法真理,而徹底進入身心一如、色心不二、大自在、大寂滅、大覺照、悲智一如的境界。即是說,菩薩行者修學忍辱的程度已經邁向心法與非心法二者同時淬鍊,挑戰的境界,雖未證「法忍」,也稱為修學「法忍」行了。
(三)清淨法忍行之意義
如菩薩能達到如前所說的身心自在、悲智一如等的境界時,又稱為「清淨法忍」行成就,或稱為「無生法忍」行成就。《智度論》云:
「行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論諸法,是時名為清淨忍辱。」[113]
行清淨包括身行清淨與心清行淨。身行清淨,也就是前所述的外法成就 ──已經從定慧的修學中,轉換四大,有能力對抗外塵的寒熱風雨及內根的飢渴老病狀等非心法。
心行清淨,則是指前面所說的心法成就 ── 內心已經不會再被逆順境生出的瞋憂貪愛、淫慢憍欲、愁疑喜悅等心法所影響與動搖,已經超出凡入聖,具備出世聖人的忍辱功德。唯有當一個大修行者做到以上所說的身行清淨與心行清淨的修行程度,才能如實體現忍波羅蜜三輪體空的證境。
(四)初發大心菩薩如何修法忍行
這即是指一個修行者內心已經初步降服順、逆境界現前時所顯露的喜、怒、哀、樂等對待心,已經逐漸用法觀來行眾生忍,進入出世聖人的修行行列。
《大乘義章》卷12 說:
「以智慧安住在法上,名之為忍。」
《華嚴經探玄記》卷15 云:
「忍者智照觀達.....,以忍受真理,情安不動,故名忍。」
《智度論》卷30:
「襌定名實智初門,能令智慧澄靜,能照諸法。如在密室,其明得用。」
《智度論》卷14:
「善心有二種,有粗有細,粗名忍辱,細名襌定。初行眾生忍者,未得襌定,但心能遮眾惡。修法忍行者,則心已得襌定樂,由靜定之力而遮眾惡。」
這即是說,忍的意義,就是用智慧觀照真理、通達真理,並且能在修持中印證真理,身心安住真理中不亂、不動、光明、覺照。而所謂智照觀達,實包涵了襌定的行持。由此可知,修法忍者,已經進入般若及襌定的內證中,故「法忍」二字,實際上即是指定慧之學。
(1)因緣觀
由以上述可知,法忍的「忍」字,其意義涵蓋了行眾生忍的深義,亦即是說,要透過定慧之學的修持,才能達到行眾生忍的深義。菩薩行者面對善惡的順逆境能做到不喜、不瞋的程度,這恐怕並不一般凡夫所能做到的。故這些都必須透過慈悲觀、因緣觀與法忍觀的觀想法,才能降服、淨化生起的仇恨心與貪喜心。而慈悲
觀、因緣觀與法忍觀,必須透過出世襌定的修持,才能在靜定中得到觀想門的受用。
至於因緣觀,要了知原來宇宙的萬事萬物,確如佛所說,沒有個體主宰的存在,皆是相對性的存在,均是由因緣和聚合而暫時存在,不可奢求,亦不可貪執,甲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得到因緣觀的受用。因此,在面對順逆境時,不透過襌修的靜心工夫,及對因緣觀有深刻的印證能功力,不可能不引發瞋喜愛之心,而修學襌定及體悟因緣法,正是進入「清淨法門」行的門戶。
(2)法忍觀
進一步說,菩薩行者從行眾生忍過渡到清淨法忍行的中間,經過因緣觀的醒悟後,一定要透過「法忍觀」自覺自照的歷程,才能進入「清淨法忍」的修持行列。事實上,因緣觀的當下不離法忍觀,也就是說,在順逆因緣現前的當下,便做到「法忍觀」的覺照。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6說:當遭到對方惡口辱罵持,當下觀想辱罵之聲猶如山谷迴響之音,虛幻不實,不應生瞋,除了這種的觀想,也談到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境界,繼而觀察,這顆喜怒之心在那里?是在心窩里嗎?還是在腦海里呢?抑是在身體?內眼睛里?耳朵里?還是在身體外?色塵里?......。如果說喜怒之心在心窩等身體內,然而四大色身本是無知之物,喜怒等靈覺之性怎會在無知之色身內呢?如果說喜怒之心在色身外或者在色塵里,然而沒有身軀六根,喜怒之心根本就不存在!另說如果喜怒之心在腦部寄存,然而色身離散后,它在那里?
當菩薩行者專注「觀心」的力量,到達甚深寂靜的程度,便會恍然覺悟出:原來這顆喜怒之心是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當處發生,隨處滅盡,隨著眾生業緣果報的聚合與離散而「循業發現、當體即空」的。當菩薩行者得到法忍觀的受用後,便不再受到外在的興、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之境所左右,八風吹不動,心量大如虛空,隨時保時一顆平靜、自在、光明、覺照之心。
(3)對治忍觀
雖然能做到凡事都能難忍能忍的境地,然而由於自他境界未亡,分別心尚在,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雖然深入不淨觀、無我觀及空觀,然而六識心所未亡,但名安忍,不名波羅蜜多。
此即說明了若是停留在對有相、無相,有願、無願,有煩惱、無煩惱,世間、出世間,有漏法、無漏法,眾生相、聖人相的分別應忍,不應忍、可忍、不可忍、可修、不可修的對治觀行中,而不思去除人我相、超越分別、對治的執取之心,便不能進入清淨法忍觀的修證中,契證實忍義。
但是由行眾生忍(身忍),至用法忍觀深入眾生忍,成就身心俱忍,再進入空法觀,修對治忍,是契清淨法忍(無生法忍)必經的過程。初學者絕不可能不經過修眾生忍及法忍,而直入無生法忍的證量中。當知沒有行眾生忍及對治忍觀身心俱忍的基礎,而頓修無生空法,是不離外道斷、滅知見的行徑,絕對不可能與佛道的無生法忍果德相應!故修忍度時,當行無相忍辱,即逆境現前時,無有我為能忍,境為所忍,亦不見施暴之相,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蜜。」
十二、結語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忍辱」是屬於最難行持的一種行門。根據《摩訶止觀》講:「一切行中,瞋害尤甚,故忍最難」,故忍辱是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大事業。佛陀過去世曾是忍辱仙人,被人割截耳鼻、手足而毫無瞋恚(本生經與金剛經都有提及),在菩提樹下曾受女人的種種騷擾,而不被其所誘惑,另佛陀的眾弟子也都有忍辱的懿行美德散見在經典中。
「忍」之一字雖是心上安刀,郤乃眾眾妙之門,家人能和睦共處,待人處世能免諍鬥,在人格涵養方面受人尊敬,氣質不凡。總之,忍辱是一種克已的修養工夫,也是透過智力所表現的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雜阿含經》說:「其心如金剛,堅固不傾動。」忍辱能達到這種境界,才能不為八風所動搖,使自己修身養性工夫精進。社會上的成員,如果人人肯學「忍辱」,以成就自己的高尚人格及美滿的家庭,進一步社會上自然呈現一片安祥。培根說:「首先細心的思考,然後果斷的決定,最後堅忍不變的做去。」有了堅忍的意志,無論怎樣的困難勞苦,總會堅持忍耐著,一點也不能動冷郤心志。堅忍的意志,就是一切成功者不能或缺的特徵,已經涵養成天性了。「忍辱」不但可得自利利他等諸多功德,也能因此獲致涅槃,佛陀在《增一阿含經》卷7第8經說:
「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114]」
又在《大智度論》卷30「釋初品善供養義第46」中說:
「住羼提者,於眾生前讚嘆忍辱,忍為第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於生死險道安隱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彼岸到涅槃彼岸,忍為瑽磪能塋明諸德。若人加惡如豬揩金山,益發其明。求佛道度眾生之利器,忍為最妙。行者當若作是念。」[115]
由此可知,忍辱不僅菩薩高貴的德行,更是一切功德與善根的守護,不僅菩薩修習六度、四攝須修習忍辱,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等皆有類惱,誰能自外於忍辱?只是忍辱的內涵不同罷了。所以,身為佛弟子的我們當策勵實踐「忍辱」行。
釋繼淳編 1996年馬佛學院 六度之一忍波羅密資料收集
指導老師:繼程法師
參考書目:
書名 |
出版社 |
作者 |
1.大正新修大藏經 |
新文豐出版社 |
------ |
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中華佛教百科 文獻基金會 |
------ |
3.佛光大辭典 |
佛光出版社 |
------ |
4.福嚴佛學院第七屆學生論文集 |
福嚴佛學院 |
釋如嚴 |
5.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釋體韜 |
5.慈雲雜誌第220至223期 |
------- |
釋大寂 |
附錄一、忍辱故事二則
(一)富樓那尊者 [116]
此故事亦發生在佛陀舍衛城南郊的祇陀林精舍時。當時有一稱做富樓那的比丘,想到西方的輸那國去從事傳道說法,因此,請求佛陀給予最后的教誡。於是佛陀說道:
「富樓那,聽說西方輸那國的人民非常兇惡,如果他們辱罵的話,仔將如何呢?」
「世尊,那時我便在心中念著 ── 善哉,輸那國的人民是如此和善,竟末以鞭子或木杖歐打我。」
「那麼如果輸那國的人民以鞭子或木杖歐打你時,你又將如何呢?」
「世尊,那時我會在心中念著── 善哉,輸那國的人民是如此和善,竟末以屠刀戳殺我。」
「那麼如果他們以屠刀殺害你,奪去你的性命,你又將如何呢?」
「世尊,在眾弟子中,有些人對肉體生命感;到非常苦痛,而想自絕性命,如今,我毋須如此,而由他人成全,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啊!」
佛陀聽完富樓那的回答後,盛讚富樓那定的意志,並准許其傳道之行。
「善哉,富樓那,如果你抱著如此忍辱決心的話,就能夠置身於西方輸那國兇惡的人們之中。再見,富樓那,現在就按照你的願望,向前行進吧!」
待佛陀說畢,富樓那便提起衣砵向輸那國出發。
(二)忍辱仙人 [117]
釋迦牟尺佛宿世為忍辱仙人時,因歌利王到山中打獵,隨行的嬪妃宮女,趁王休息之時,到處遊玩,來到忍辱仙人修行之處,見仙人在那里靜坐,因好奇而驚動行者,並請求開示佛法。
歌利王醒來不見眾女,即到處找尋,後來發現她們都在聽一位修行人講道。歌利王即怒火中燒,指責行者不該勾引婦女。
行者說:「我並沒有什麼欲望。」
歌利王不信:「美色當前,你怎麼可能沒有欲望呢?」
行者:「因為我是修行人。」
王問:「修什麼行?」
行者:「忍辱。」
歌利王聽到忍辱二字,不由分說,隨即拔刀向行者砍去。並問:「痛不痛?」
忍辱仙人答不痛。王更生氣,乃又以刀將行者的身體節節分解,復問:「你恨我嗎?」
行者答:「既已無我,何來有恨?若我有恨,被肢解的身體即不得瘉合;反之,則速完好如初。」
行者說畢,身體馬上恢復原狀。證明他心中清淨不染,了無恨意。
雖然行者安忍無恨,但歌利王的殘暴行為郤激怒了四大天王以及天龍八部護法,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歌利王非常的害怕,趕快跪求行者,希望寬恕。行者慈心悲愍,不但為他求情,還發願說:「將來我若成佛,當先度你。」歌利王也就是后來佛在世時的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
此一傳說非常的著名,《巴利本生》 khantivadi-jataka、《出曜經》卷23「泥洹品」、《六度集經》卷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但《巴利本生》及《出曜經》中,王名為迦藍浮kalabu(梵)。
另據大唐西域卷3烏仗那國條載,此事發生於該國,都城曹揭釐城之東有忍辱仙人之塔,乃佛陀於往昔作忍辱仙,為羯利王割截肢體處。近代德國考古學家葛倫維德(A.Grunwedel)所蒐龜茲(Kizil)廢寺之辟畫中,有繪王右手時劍、仙人兩手被截之情狀。此外,《大方便佛報恩經》卷3所載過去印度波羅奈國忍辱太子剜目出髓之事蹟,亦為釋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