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需要的人口基數遠超過美國的人口
2015/09/10 18:06
瀏覽18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世紀90年代美國剛剛完成了第三代武器的全面換裝,第三代武器裡的雷達、探測、火控、操縱、動力控制等等系統里大量使用了計算機。當時美國的聲威如日中天靠的就是這個。不過與此同時,美國人也迅速把民用計算機以及其他使用芯片的民用電子產品外包給日、韓、中國台灣,後來是中國製造。由此不難看出,美國雖然突破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瓶頸,自己卻已經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吃下這麼大的產業鏈體係了。节选自: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之後美國不但把裝芯片的電子產品生產外包出去,把寫軟件的工作外包出去,到最後連大部分芯片的生產甚至開發也OEM、ODM外包了,與此同時美國也悄然完成了去工業化的進程。美國去工業化的速度雖然趕不上蘇聯崩潰,不過用江河日下來形容也並不為過。
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還能一邊去工業化一邊開發出劃時代的F-22戰機,但是到了21世紀開發第二種四代機F-35時,美國工業已經疲態盡顯。一方面F-35項目不斷陷入技術故障、進度拖期、預算超支、結構超重之中;另一方面,美國人也把四五家航空製造廠商合併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家,這兩家都參與了F-35的設計,而且還叫上一群歐亞盟友幫忙共同研發,不過拖期、超支、掉鍊子依舊。节选自: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F-35遇到的最大障礙是軟件,現代飛機幾乎就是一個飛行電腦,幾乎一切功能都要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完成。在前面咱們提到過“摩爾定律”對軟件技術發展一樣適用,因為芯片的容量差不多每18~24個月會增加一倍,帶來的運算能力也會支持軟件的大小跟著增加一倍。
2002年服役的F-22的機載計算機軟件包括400萬行源代碼,眼下剛剛投入試生產的F-35的軟件則有1900萬行,雖然略低於每年翻番,不過大體符合這個規律。
軟件是人寫出來的,當初編寫F-22的軟件時美國人還使用了專門軍用的Ada高級語言,可是源代碼翻了幾倍之後,就再也湊不出那麼多懂Ada的程序員了,只好改為民用的C++語言,不過連C語言程序員都湊不出那麼多,戰鬥機的軟件又不能隨便外包出去,F-35的軟件開發進度只好一拖再拖,成本也隨著人吃馬餵節節攀升。节选自: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當初美國人提出研發這種輕型四代戰機是因為F-22價格過於昂貴,需要一種廉價飛機彌補其數量不足。在當時的計劃中,這種戰機的各項性能差不多相當於F-22的一半,造價只有其1/3,等於一個燒餅掰兩半,還能更便宜。不過到現在,F-35還沒正式投產,預估造價就已經超過F-22,如今這半個燒餅已經比原來的一個還貴了。
最倒霉的還是等飛機的用戶,面對無休止的漲價和拖期,美軍內部已經齟齬不斷,那些參加F-35項目的外國盟友更慘,賠錢搭時間不說,最初設想成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F-35由於結構超重,將來幾乎只能當戰鬥轟炸機來用。面對中國的J-20和俄羅斯的T-50這樣的重型第四代空中優勢戰機,只能說當初抱著美國大腿,想靠F-35為自己撐起21世紀的一片天那些國家將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頭號主力尚未服役就已落伍的命運。
F-35並不是美國眼下唯一的高科技爛尾工程,好歹F-35還要造。美國昔日最引以為傲的航天飛機已經被徹底放棄了,當初美國人用航天飛機發射了哈勃太空望遠鏡,讓人類了解了河外星系,看到宇宙的另一邊,發現了暗物質,讓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不過哈勃望遠鏡是用航天飛機發射到位的,也只有用航天飛機才能維護修理哈勃,現在美國沒了航天飛機,只好讓這隻長在太空的眼睛自生自滅了,NASA預計哈勃望遠鏡將在2013年失去控制,再經過七八年之後自行墜入大氣層。
节选自: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