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重大發現】 801會議,粟裕和三位老帥提出新建議,一舉改變我國軍事戰略方針
2021/12/04 02:33
瀏覽8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粟裕大將是我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在晚年時,他更是投身軍事學理論研究,為我國制定在八十年代后的國防戰略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1980年的801會議上,粟裕經過對我國北部邊疆地區進行走訪調查之后,提出了新的國防戰略,而聶榮臻、徐向前、葉劍英三位開國元帥針對新的國土安全形勢,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建議,最后由鄧小平拍板定調,對早在毛主席時期就已經確立的國防戰略進行了調整。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國防戰略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一直面臨著超級大國發動戰爭的威脅。

五十年代,美國出兵朝鮮,并將第七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在阻撓我國的統一大業的同時,使得我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區東北面臨著被侵略的威脅,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中央決定抗美援朝,派出志愿軍進入朝鮮戰場,另一方面,持續對臺灣方面制造壓力,炮擊金門、馬祖。

此時中蘇關系正是蜜月期,蘇聯不僅派出空軍力量支援朝鮮戰場,更是向中國低價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軍事裝備,尤其是火炮方面,在戰爭后期志愿軍一度在戰場上能夠壓制美軍的炮火,蘇聯的裝備功不可沒。更別說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工程”,對我國能夠初步建立工業體系至關重要。

當時的中國不用擔心北方的領土安全,只需要預防來自海上的敵人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入侵,陸軍的實力差別倒是不大,我們也有信心依托沿岸的防御工事抵擋侵略者,所以就奉行“積極防御,針鋒相對”的軍事戰略方針。

六十年代以后,中國的國土安全形勢陡然間變得非常危險。1959年,在中國核武器研發的關鍵時刻,蘇聯撤走了向中國支援的所有的研究人員和數據。1960年,雙方展開論戰,相互指責對方,認為彼此是修正主義,并且蘇聯撤走了所有的工程師,銷毀了部分圖紙,撕毀了與中國簽訂的所有經濟合作合同,致使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舉步維艱。

1962年的時候,印度越過邊境線,侵占了我國大量的國土,當時蘇聯更傾向于支持印度。幸好當時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我國利用這次難得一遇的戰略窗口,對印度進行自衛反擊,將印度驅逐出了我國的國土。但是印度還是不甘心失敗,經常對我國邊境巡邏人員開槍。

而在南方的國土上,美國扶持南越政府,正式出兵攻打北越,轟炸北越北方的城市,對我國南部造成了威脅,中國不得不在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時候,給予北越大量的援助,并派出工兵和防空兵幫助北越抵抗美國的軍事入侵。

六十年代末,蘇聯在新疆附近的邊境地區增兵至25個師,1200架飛機以及100多枚導彈,駐軍蒙古國。中蘇雙方在東北的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爆發了軍事沖突,關系降至冰點。甚至西方媒體在沖突爆發之后都認為中蘇之間一定會爆發戰爭。

各種各樣的人造山工程

而中國將大量的部隊調往北方地區,但是蘇聯的鋼鐵洪流似乎是無解的,為了抗拒蘇聯的坦克,我國當時進行了人造山工程。在北京和邊疆地區的平原上建造大量的人造山,修建坑道工事,以此來遲滯蘇聯的裝甲部隊。

但是后來發現這些耗資甚巨的工程在面對阻擋蘇聯的裝甲部隊時,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對蘇聯的恐懼。

人造山工程

中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當時便提出了“積極防御,北頂南放”的軍事戰略方針。在長江以北地區,要依托重要地區進行死守,在長江以南地區,要誘敵深入再進行殲滅。

進入七十年代,經過“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后,中美關系逐漸升溫,特別是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告之后,來自美國方面的戰爭威脅暫時消失,中國最大的麻煩變為蘇聯陳兵邊界的百萬大軍。1979年,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我國在西北的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

毛主席提出,在面對蘇聯人的入侵時,要對蘇聯誘敵深入,讓蘇聯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奉行“積極防御,誘敵深入”的軍事戰略方針。

國防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的戰略方針已經不再適用

“積極防御,誘敵深入”,就是指在戰爭初期,最主要的就是粉碎敵人戰略突襲,保存我們的有生力量,制止敵人長驅直入,掩護國家進入戰時體制;隨后,有計劃地誘敵深入到預設戰場,視情況通過規模不等的運動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毛主席去世以后,國內外的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迎來了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以鄧小平為首形成了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不再是剛剛建國那會兒的百廢待興的局面,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成為重要的人口聚居區和工業區,同時素有“共和國長子”的東北地區,在我國的工業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堅持“誘敵深入”策略,在戰爭一開始就將敵人放進來,那就意味著我們在戰爭的一開始就要放棄這些非常關鍵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內地的經濟實力的工業能力不足以讓我軍積蓄足夠的反擊力量。這樣一來,反而會不利于我國進行防御。

蔣介石在延安

況且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也一直在變化。“誘敵深入”是毛主席在解放戰爭中提出來的軍事原則,胡宗南20萬大軍進犯延安,我軍能夠用2萬人就克敵制勝就是深入貫徹了“誘敵深入”的原則。

在六十年代末,談到保衛祖國、準備打仗等等問題的時候,毛主席多次強調過這個原則。但是在談到東南沿海地區的防御時,毛主席卻有與“誘敵深入”原則相悖的一些想法。

當時有領導建議,如果敵人從東南沿海向上海等大城市進犯,那么就要在沿海構筑防御工事,不要讓敵人上來。毛主席聽了以后說:“還是要把敵人放進來,才好消滅”不久之后,許世友向毛主席和軍委提議,說上海不能放,要頂住,要保衛上海。

毛主席聽后同意了許世友的建議,認為不能一開始就把敵人放進來,要先頂住,最起碼要爭取一段時間,以便完成國家整體的戰爭動員。

由此可見,雖然毛主席對“誘敵深入”的原則情有獨鐘,但是也不是拘泥于條條框框,他對反侵略戰爭的看法是不斷發展的,具體實施的時候更會因時而變,因勢而變。

所以,“誘敵深入”是否還適合八十年代的中國,這個問題就很值得商榷了。

部分著名將領也認為當時的戰略方針不合時宜

粉碎“四人幫”之后,新的戰略方針就需要盡快明確了。1977年,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提出,要在軍委之下設立一個戰略委員會,由有作戰經驗的老同志參加,專門制定各種作戰預案。

粟裕大將當時已經離開了軍隊指揮的一線,正在主持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工作,他非常關注二戰后期已經出現的新的科技成果在軍事領域的應用,認為我軍實際上已經進入常規戰爭向高科技戰爭過渡的時期,他說:

“未來的戰爭我可能看不到了。但我是一個革命幾十年。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對新的形勢看不出問題,或者不敢把看出來的問題講出來,一旦打起仗來,就會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價。而我們這些老兵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天山山脈

1977年8月,在軍事座談會結束后,粟裕就趕往新疆地區進行考察,他從戰備的角度出發,一路考察了烏魯木齊、伊寧、獨子山、石河子、鄯善等地區,并乘坐飛機從空中觀察了天山山脈的地形。此后幾個月,他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多次抱病考察全國各處的地形,與地方的軍隊首長討論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應該采取的措施。

1978年1月,粟裕向徐向前報告了《對戰爭初期戰略戰術的幾點意見》,提出了四點建議:從全局著眼防守要點、控制足夠的兵力進行機動作戰、加強戰略總預備隊、戰爭初期的作戰要盡可能預見和照顧到后續階段的發展變化。

1979年,粟裕在軍事科學院高級系畢業班和中央黨校上作報告,主題是《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對未來戰爭初期的作戰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

報告全文雖然只有不到兩萬字,卻振聾發聵。自從1958年中央軍委提出“以我為主”之后,許多人就不再討論國外軍隊的經驗了,對國外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方法基本都不再研究,而是一味地進行批評和反對。這種思想上的故步自封讓粟裕意識到了問題,如果繼續這種片面而武斷的軍事研究方法,那么未來發生戰爭時,會出大問題的。

粟裕認為,“以我為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有我們自己的東西才是好的,這絕對不是故步自封,閉門造車,也是對毛主席軍事思想的一種歪曲和斷章取義,使我國的軍事理論研究陷入了一種思想上的“閉關鎖國”。

粟裕的這份報告便是打破了這種思想上的禁錮,極大地提振了國家的信心。當時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很多地方領導便表示:國家有這樣杰出的將領,國防一定會有堅強的保障,地方也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經濟和社會建設中去。

張震上將

同時期的共和國將領們都有著類似的看法。張震上將認為“積極防御”已經包含了“誘敵深入”的思想,傾向于不再使用“誘敵深入”的表述。

當時還健在的三位老帥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聶榮臻元帥在聽取了楊得志的報告之后,認為我們的戰略方針還是在打人民戰爭,戰略方針以及具體問題應該在經過充分調研之后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葉劍英元帥也表示,同意“積極防御”的提法。

在張震、楊得志等人報告給了徐向前元帥之后,徐向前也表示同意,同時,他指出,中國未來的反侵略戰爭,根本上還是人民戰爭,正規軍、地方軍、游擊隊三位一體,還應該進行實兵演習,為未來打好基礎。

801會議確定最終的戰略方針

1980年,經過國家軍委批準,“801會議”正式在1980年9月17日至10月17日舉辦,解放軍總部、各大軍區、各個軍種的領導們在北京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磋商。

會議上首先提出需要明確當前階段的戰略方針,當時在會議上提出了三種方式,一是“積極防御”,二是“積極防御,誘敵深入”,三是“積極防御,持久作戰”。

經過領導們的討論,大家一致決定采用“積極防御”作為新的戰略方針,因為“積極防御”這個概念的包含范圍更大,可以貫穿到戰爭的全過程中去,并且“誘敵深入”和“持久作戰”提到的內容已經包含在“積極防御”中去了,沒有必要再進行重點突出。

在10月15日,鄧小平在會議上發表講話,明確地指出:

“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采取什么方針?我贊成就是‘積極防御’四個字。積極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個防御,防御中有進攻。既然是積極防御,本身就包括持久作戰。戰爭肯定是持久的,一定要搞持久戰,中國有這個條件。中國的特點是不信邪,這次對越自衛還擊戰就表示了我們不信邪,老虎屁股可以摸一下。當時世界上一片怕聲,怕得要命,但我們不怕。我們中國有幾個特點,一個是不信邪,一個是我們有持久戰的傳統。”

第二天,葉劍英元帥又在會上講話,他意識到科技的快速進步會使得戰爭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旦發生戰爭,敵人可能從天上、地上、海上一齊來,前線與后方將沒有差距,中國的反侵略作戰,一定是一場空前的立體戰、合同戰、總體戰。新的變化必然會對未來的戰爭帶來新的問題,未來反侵略作戰也一定會有新的特點。

同時,葉劍英元帥著重強調,軍事思想一定要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用上一次戰爭的戰爭經驗去指導下一次戰爭,必然會損失慘重。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基本原理,在以后還是會通用的,但是并不完全適用,必須遵照具體的戰爭實踐做出相應的改變。

葉帥的發言無疑是對粟裕大將在軍事研究領域上解放思想這一行為進行肯定。

“801會議”結束后,為了貫徹新的“積極防御”戰略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在北京軍區舉行一次全軍高級干部的集訓和實兵演習,也就是“802會議”。

1981年9月中旬,北京軍區方面軍在張北地區舉行軍事演習,參演官兵達到11萬人,是建國三十年來演習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探索諸兵種協同作戰,啟發新的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統一全軍未來在反入侵作戰時的思想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我國正在面臨重大調整的時期,國防安全也面臨著新的威脅,蘇聯在北方陳兵百萬,越南在南方越過邊境線搞事情。正是有老一輩革命家們的不辭勞苦和負重前行,才有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繼承發展,也才讓現代化建設有安全而又穩定的環境。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歷 史 人 物 簡 史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人物



【最新觀點】 一人之下第四季:馬仙洪許諾贈送神機百煉,王也、諸葛青VS上根器【最新研究】 判了!西安一特大涉黑團伙被端,這下牢底坐穿859【最新研究】 Epic王禰:詳解虛幻引擎5核心技術Nanit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