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就是生物的生命的終結。
依據傳統的概念,把人的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作為死亡的標誌,可分為瀕臨死亡期、臨床死亡期與生物學死亡期。此外,在世界的大部分宗教與民間信仰里,死亡是指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肉體的現象。
目前公認的醫學觀念以腦幹死亡作為腦死亡的標準,一旦出現腦死亡現象,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實質性與功能性死亡。
死亡後的動物與人類的屍體會出現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包括屍冷、屍僵、屍斑和腐爛等。這些現象也可以用來判定死亡。
死亡後的生物將會遭微生物或細菌分解成基本元素,從而促成了生態環境的元素循環,在過程中屍體將會面臨腐爛過程。
死亡的種類和別稱
由於對死字有所忌諱,漢語對人的死亡描述的詞彙有極其豐富,據研究不同的說法共有兩百多種。
天子死
崩,也叫「駕崩」或「山陵崩」、賓天;諸侯或後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祿;庶人之死才稱死。(據《禮記曲禮下》)又,唐制,凡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至平民稱死,或者叫「亡」。其他:歿、殞、殂、殪等。
民間說法
過世、過去了、過了、去了、走了、即世(文)、返鄉、回去、離開、已故、先人、長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蘇州賣鴨蛋、移民。
雅稱
辭世、與世長辭、辭去人世、百年之後、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成為故物、嗚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語: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駕鶴西歸。
未成年人死
夭、夭折、短折、夭亡、殤、夭殤、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棄養、夙殞、天服之殤、早夭。
敬愛的人死了(褒義詞)
逝世、去世、長逝、溘然長逝。
憎恨的人死(貶義詞)
掛了、領便當去、溘了(方言)、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數盡、完蛋、翹辮子、吹燈拔蠟、嗝兒屁著涼、一命嗚呼。
和尚、尼姑死
圓寂、涅槃、坐化。
道士死
羽化、登天、成仙、兵解。
天主教或基督教
息勞歸主、魂歸天國、榮登天國、主懷安息、蒙主寵召。
中國穆斯林稱死為
歸真。
美人死
香消玉殞、天妒紅顏、紅顏薄命。
自殺
棄世、自盡、殺身、厭世、觸槐(典出春秋時鉏麑不忍從晉靈公之命刺殺趙盾而撞槐樹自殺)、自絕於人民,具體有自縊、自裁等。
自然之死
壽終、登仙、百年、老了、謝世、長逝、長往、長辭、歸室、歸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壽終正寢、壽終內寢。
非正常死亡
遇難、喪身、蒙難、罹難、暴亡、身亡、殉亡、暴斃、斃命、絕命、驟亡、喪生、非命、亡命、斷命、病逝。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長地死亡
客死、客死異鄉。
光榮的死
犧牲、就義、成仁、戰死、殉道、殉國、捐軀、光榮、殉職等。
形象的說法
見馬克思、見老祖宗去了、去移民、去蘇州賣鴨蛋、吸了最後一口氣。
比較婉轉的說法
風去樓空、天妒英才、南極星沉、駕返瑤池、音容宛在、師表長存、殺身成仁、等等。
長眠
太平廣記·卷九·鄭郊:「聞塚中言曰:『何不雲下有百年人,長眠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