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位擅長陰陽占候之術的董觀,在唐敬宗李湛、寶曆年間於興龍寺借讀經典時病中於奈河前一遊的經歷後(註),曾一度出家為僧,住在太原府境內的某佛寺中。
到了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的夏季,董觀與表弟王生要到南方荊、楚一帶遊覽,途中即將進入長安前會經過商於(今陝西省商洛市,註)。這天晚上,二人投宿在商於的一處位於山中的館驛中。王生已經先上床睡下了,董觀仍還沒有就寢。忽然,董觀見到有一東西從燈燭下方伸了出來,接著那東西就將燭光遮住了,形狀看起來像是人手但是沒有指頭。再仔細看去,燭影外像是還連接著什麼東西。董觀急忙呼喚王生,王生聞聲坐起身子時,那奇怪的手就離開了。董觀就對王生說:
「要小心,不要再睡了。那個鬼魅應當會再來。」
交代完就拿著一根棍棒(註)坐著等候著。過了許久,啥事也沒發生,王生說:
「鬼魅在哪兒?表哥你別鬧了,睡吧。」
說著也就不再理會董觀的交代,轉身倒頭又睡去。沒過多久,就有一個身長約五尺多、沒有手也沒有臉的東西出現,遮蔽了燭光站著。董觀更加驚恐的又呼喚王生,王生以為董觀又再自己嚇自己、沒事亂叫喚,睹氣得不肯起身。董觀就只能拿起棍子捅向那鬼魅的頭(註),但那鬼魅的身子就像是用草紮似的,棍子一下就捅了進去,而且之後不論董觀如何用力也無法將棍子拔出來,雙方僵持了一會兒,鬼魅就退走了。董觀擔心鬼魅還會再來,一直撐到天邊破曉了也不敢睡。天光大亮後,董觀去問看守館驛的小吏,小吏說:
「此地西方數里處有一株年代久遠的古杉樹,聽說經常作祟害人,我懷疑那就是你看到的鬼魅。」
就領著董觀與王生直接朝西找去,果然見到那株古杉樹,樹上還有一根棍棒貫穿插在枝葉間。小吏說:
「大家都說這株古杉樹變成樹妖以經很久了,只是我未曾親眼見到過,現在我可是真相信它成妖害人了。」
急忙取來了斧頭,將這株古杉樹徹底的砍伐乾淨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見《小小說 – 董觀(一) https://classic-blog.udn.com/redhorse/181541590 》。
註:「商於」,原是春秋戰國時期,位於秦嶺南麓、丹水與淅水的交匯處,秦、楚邊境,楚國的商密(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南)與於中(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東)兩地的合稱,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秦國封衛鞅於鄔(今陝西省商洛市),將鄔地改名為商。因當時「鄔」與「於」同音,後世逐漸將此商與楚國的商於混淆。此後「商於」演變為以秦嶺的「商」開始、以武關後的「於」結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稱。
註:網路版原文此處的「挺」應為「梃」,音「ㄊㄧㄥˇ」,棍棒。後文中的「挺」字皆如此。
註:「椹」,音「真」,原指古代斬人時墊在下面的木板,或射箭用的靶子。又捶砸或切東西時墊在底下的器物,即砧板。又音「甚」,同「葚」,桑樹的果實,即桑葚。或指一種斷倒的樹幹上長出的菌。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五.董觀(二)
有董觀者,嘗為僧,居於太原佛寺。
太和七年夏,與其表弟王生南遊荊楚。後將入長安,道至商於。一夕,舍山館中。王生既寐,觀獨未寢。忽見一物出燭下,既而掩其燭,狀類人手,而無指。細視,燭影外若有物。觀急呼王生,生起,其手遂去。觀謂王曰:
「慎無寢。魅當再來。」
因持挺(梃)而坐伺之。良久,王生曰:
「魅安在?兄妄矣。」
既就寢。頃之,有一物長五尺餘,蔽燭而立,無手及面目。觀益恐,又呼王生。生怒,不起。觀因以挺(梃)椹其首,其軀若草所穿,挺(梃)亦隨入其中,而力取不可得。俄乃退去。觀慮又來,迨曉不敢寢。明日,訪館吏,吏曰:
「此西數里有古杉,常為魅,疑即所見也。」
即與觀及王生逕尋,果見古杉,有挺(梃)貫其柯葉間。吏曰:
「人言此為妖且久,未嘗見其真,今則信矣。」
急取斧,盡伐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