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有一戶人家家中的母牛生下一頭小牛(註),這頭小牛不但個頭比一般的小牛大,而且力氣也特別大。小牛長大成了大牛後,人們無法再栓住限制牠,因此大牛就掙脫並逃走。同時有許多其他的牛也跟著大牛一同逃走,並且這群牛時常在城西數十里處出沒,一些牛主人想將自家的牛捉回來,卻都因為無法制伏牛群而告失敗。
後來,這群牛變得越來越野蠻,數量也增加到了數百頭之多,臨近鄉里都難以忍受莊稼、房舍遭到牛群的破壞。涼州都督接獲百姓陳情,就想辦法要對付這群牛。正巧有一名從西域來的胡人要進京進獻一頭外型像隻大狗、全身的毛色則是正青(藍)色的猛獸(註)。都督就問胡人:
「你送的這頭大狗有什麼作用?」
胡人說:
「牠能與猛獸對戰甚至咬殺對方。」
都督就將此地出現狂牛擾民之事告知胡人,胡人說:
「若有賞錢,我可以幫忙捉住這群牛。」
於是都督承諾事成後將會打賞三百千錢。胡人就一邊撫摸著那頭猛獸一邊喃喃念誦著咒語,就像是在對那猛獸說話的模樣,猛獸隨即精神振奮得原地跳躍。胡人將繩索解開放了猛獸,猛獸就直接朝著城西牛群所在的位置跑去。一些聽聞風聲的百姓也尾隨著前去一探究竟。
大牛見到猛獸奔來,號令同伴們分成了三隊在周圍,自己單獨站在中央處,將身子埋藏在土地中就像是在埋伏的樣子。就見那猛獸三兩下便閃過了那三隊牛隻,逕直朝中央大牛藏身處攻去。大牛見埋伏計策失敗,只能起身相鬥。而猛獸的身形卻逐漸變大,抵達大牛面前時已經變成如一匹蜀馬(註)般大小,與大牛接戰後揚起許多塵土遮蔽天日,頓時附近變得一片昏暗。沒過多久,大牛就被猛獸咬斷了頸子死了。猛獸返回隨後到來的胡人身旁,胡人剖開了大牛的肚子,將五臟取出放在盆中餵給猛獸,猛獸吃著吃著身形也逐漸變小,直到恢復成原本的大小。而猛獸與大牛對戰的那塊地方被牠倆不斷的刨踢踩踏,竟然硬生生的被掘(註)出了一個大坑,下了場雨後便成了一個水潭。直到最後,眾人還是不知道那頭猛獸究竟是什麼動物。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按原著小標題「涼州人牛」,以此書的風格,疑應是說「人生下了一頭牛」,但觀後文又覺得僅是母牛生了一頭大個兒小牛。故又懷疑可能是古代標題黨要吸眼球所致。故此處改標題為「涼州牛」。
註:「鷙獸」,「鷙」音「置」,指猛獸。
註:「蜀馬」,一種體型較小的馬。唐朝、李匡乂.《資暇集》卷中:「成都府出小駟,以其便於難路,號爲蜀馬。」
註:「坌」,音「笨」,此處指為方言,翻起或鬆動泥土。
改編自 《廣異記》
原文:
《廣異記》.卷八.涼州人牛
天寶時,涼州人家生牛,多力而大。及長,不可拘制,因爾縱逸。他牛從之者甚眾,恒於城西數十里作群,人不能制。其後,牛漸凌暴,至數百,鄉里不堪其弊。都督謀所以擊之。會西胡獻一鷙獸,狀如大犬而色正青。都督問胡:
「獻此何用?」
胡云:
「搏噬猛獸。」
都督以狂牛告之,曰:
「但有賞錢,當為相取。」
於是以三百千為賞。胡乃撫獸咒願,如相語之狀,獸遂振迅跳躍。解繩縱之,逕詣牛所。牛見獸至,分作三行,己獨處中,埋身於土。獸乃前鬥,揚塵暗野,須臾便還。百姓往視,坌成潭,竟不知是何獸。初,隨望其鬥,見獸大如蜀馬,鬥畢,牛已折項而死。胡割牛腹,取其五臟,盆盛以飼,獸累啖之,漸小如故也。
- 2樓. 心 蓮2024/09/16 02:48涼州牛不敵怪獸~
- 1樓. Flying Eagle2024/09/14 23:53
奇哉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