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原本在東都洛陽的聖善寺中修行的僧人道憲,他的俗家姓元。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擔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大雲寺的住持,他的佛學修為以及其他方面都受到寺中其他僧人的認可與稱讚(註)。當時的江州刺史元某想要繪畫七幅(註)觀世音菩薩的壁畫供奉在寺中,因為道憲的修練戒行為眾人所稱讚,便委請道憲代為主持這件事。
道憲首先要求畫工齋戒沐浴,繪畫用的各種顏料都用一種名為「乳頭香(即乳香,註)」的樹脂調和增加黏著度及對色彩的保護力,以非常清潔純淨的方式準備好事前作業,表示對於觀音菩薩的尊敬程度,如此處置,令元刺史非常滿意且大加讚賞。
這七幅觀音像壁畫完工後,道憲又領著幾名僧人一同前往豫寧縣(註)採買香樟木要建造一座文殊堂。當時當地都會將砍伐好的樹幹捆紮成一個排筏,便可藉由水路輕鬆運送到目的地,採購之人也可搭個順風船回家。當木筏綁好,道憲等人便隨著筏工登上木筏一同出發。
行至江中某處,道憲忽然不慎落水,但此時江水湍急,同行的僧人們又不識水性,正著急著無法施救。而道憲在落水的時候,也許是因為不久前才負責監工完成觀音菩薩畫像的緣故,道憲此刻心中只想到觀音菩薩,就一心默念著與觀音菩薩有關的經文(如《妙法蓮華經》)。不久之後道憲似乎是沉到了水底,卻見水底有奇異的光彩出現,過了一陣子再看過去,則見到先前所畫的七位菩薩從光彩中現身並站立在自己的左右兩旁,同時對道憲說:
「你就專心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佛號便是。」
道憲依言而行,便發現自己能像在大白天時一樣的行動自如(註),但知道自己人還在水底,擔心自己還是會就這樣死去,就想:
「諸佛菩皆以佛祖為尊,不如改念誦阿彌陀佛。」
於是道憲又開始不斷誦念著「阿彌佛」。那七位菩薩就一同抬著道憲的腳,開始往水面上浮去。就這樣道憲整個人又浮出了水面,而且身上的衣服一點也沒有濕,並且維持這樣的姿態跟隨著木筏前行了四十餘里。
道憲後來在天寶初年時圓寂(註)。現在(唐朝、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廣異記》成書之時)江州大雲寺中那七尊菩薩像還在,同時一旁還加畫了當年道憲落水的故事。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法侶」,猶道友、僧侶。
註:「鋪」,原古代計算里程的單位,十里為一鋪。用於塑像或壁畫時猶言一尊、一壁。
註:「乳頭香」,卽「乳香」,中藥名,別名「熏陸香」。一種由乳香樹取得的芳香樹脂分泌物,呈現淡黃色至淡綠色,有光澤、透明、易碎的淚滴狀的溢泌物,主要用於油漆(如供保護油畫和水彩畫)。
註:網路版原文此處為「預寧」,疑應是「豫寧」,待查。
註:「行李」,此處同「行旅」,出遊、旅行。
註:「滅度」,指滅煩惱、度苦海。亦指僧人死亡。
改編自 《廣異記》
原文:
《廣異記》.卷一.僧道憲
唐聖善寺僧道憲,俗姓元氏。開元中,住持於江州大雲寺,法侶稱之。時刺史元某欲畫觀世音七鋪,以憲練行,委之勾當。憲令畫工持齋潔己,諸彩色悉以乳頭香代膠,備極清淨,元深嘉之。事畢,往預寧(豫寧?)斲排,造文殊堂。排成將還,忽然墮水。江流湍急,同侶求拯無由。憲墮水之際,便思念觀世音,見水底有異光,久而視之,見所畫七菩薩立在左右,謂憲曰:
「爾但念南無菩薩。」
憲行李如晝,猶知在水底,懼未免死,乃思計云:
「念阿彌陀佛。」
又念阿彌佛,其七菩薩並來捧足。將至水上,衣服無所污染。與排相隨,俱行四十餘里。
憲天寶初滅度。今江州大雲寺七菩薩見在,兼畫落水事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