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昭宗李曄、乾寧三年(丙辰年),時任蜀州刺史、節度參謀(節度判官)、司徒李師泰(註),打算在成都錦浦里北門之內、往西邊算去第一間房子處重新建造一幢住宅,西側將與李冰祠相隣。宅址北側的地形逐漸高升,最高處則形成往西南方向的坡道,能與李冰祠相連接。
工人們在廳堂北方的地面開挖,挖到五、六尺深時,卻挖到了一座巨大的墳塚。這座墳塚的外層堆砌的磚牆(註)十分牢固,在磚牆外發現了數十枚金錢,每一枚金錢約重十七、八銖(約30~32g。註),直徑約七、八分(約2cm。註),雖然外圓而中間卻無錢眼(中國古錢為外圓內方孔)。在邊緣二分的範圍內有一圈隱約突起(註),在這圈突起內,錢幣的兩面各有外族文字計二十一字。這種外國錢幣的邊緣極薄,有些部分還鋒利得猶如刀刃一般。現場負責監工的人親自帶著二枚錢幣錢往向李師泰報告並請示後續如何處理,李師泰就派遣使者前往青城山中的雲溪山居,向本文作者杜光庭請教此事,杜光庭推測了錢幣可能來自西域,最後說:
「這樣的金幣在那座古墓中應該還有一石多(註)的數量。」
使者回來向李師泰如實報告後,李師泰下令將已經挖開的地方重新掩埋(註)、恢復原狀,不准開挖破壞那座墳塚,雖然仍不知那究竟是誰的墳墓。
在勘察過那一塊區域的地形後,發現墓址處是在一支石笋的南方一百步的地方,因此得知這支石笋,也就是這座古墓的門樓。自此以後,也就傳出了這座古墓很靈驗的說法,使得當地人們都不敢輕易的冒犯這座古墓。
在之後,成為蜀地之主的王建特別為這座古墓建置一座祠堂,要以祭祀龍神的規格舉行祭祀,就決定在古墓的東側建造了小屋龍堂。同樣的,李師泰不開挖古墓,不貪圖墓中的金錢,這都像是古代的聖人賢者對事物的明察之舉。美哉!美哉!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李師泰」,原是唐末時忠武軍將領。唐朝、唐僖宗李儇、中和元年,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移駕巴蜀避難。忠武軍監軍楊復光率八千兵馬擊退黃巢後,將部隊分為八都,分別任命麾下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人為都頭,人稱「忠武八都」。在擊敗了朱溫、攻克鄧州後,中和三年,楊復光病逝,鹿晏弘率八都兵馬前往巴蜀迎聖駕,沿途擴充兵力。行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鹿晏弘驅逐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叢並自稱留後(代理節度使),並於次年獲得唐僖宗任命正式接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建等人皆領刺史職。不久後鹿晏弘率部東歸,王建與晉暉、韓建、張造、李師泰等五人則入蜀面見唐僖宗,被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收為養子,部隊也併入田令孜麾下,官拜衛將軍,成為唐僖宗的隨駕,唐僖宗賜號「隨駕五都」,其間李師泰曾接任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後來唐朝即將覆滅前,李師泰跟隨王建立足西川,後歷官蜀州(今四川省成都市轄崇州市)刺史、加司徒。李師泰過世後,王建於前蜀、武成元年稱帝,詔令有司議追贈禮。
註:「甎甓」,「甎」音義同「磚」,「甓」音「闢」,亦同「磚」。
註:唐朝一兩約42.798克,二十四銖為一兩,故一銖約為1.78325克。
註:唐朝一尺約29.6cm,而十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故一分約為0.296cm。
註:「起規」,辭意待查。
註:唐朝時期的米,一石約80.64公斤。
註:「 〔左疒 右 上大 中左右"、" 下土〕」,待查。按前後文義,疑同「瘞〔左疒 右上夾下土〕」),音「亦」,掩埋。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八.墓.成都錦浦里北門地下巨塚
乾寧三年丙辰,蜀州刺史、節度參謀、司徒李公師泰,理第於成都錦浦里北門之內西迴第一宅,西與李冰祠相隣。距宅之北,地形漸高,崗走西南,與祠相接。於其堂北,鑿地五六尺,得巨塚焉。甎甓甚固,於甎外得金錢數十枚,各重十七、八銖,徑寸七、八分,圓而無眼,去緣二分,有隱起規,規內兩面各有蕃書二十一字,其緣甚薄,有刃焉。督役者馳其二以白司徒,命使者入青城雲溪山居以示余,云:
「此錢得有石餘。」
公以命復 〔左疒 右 上大 中左右"、" 下土〕之,仍不開發其塚,但不知誰氏之墓也。度其地形,當石笋之南百步所,即知石笋,即此墓之闕矣。自此甚靈,人不敢犯。其後,蜀主改置祠堂,以龍神享之,為立小屋龍堂,即在墓之東矣。李公不發古塚,不貪金錢,亦古賢之高鑒也。美哉!美哉!
唐朝、戴孚.《廣異志》.附錄.李思恭
乾寧三年丙辰,蜀州剌史節度參謀李思恭,埋弟于成都錦浦里北門內西回第一宅,西與李冰祠鄰。距宅之北,地形漸高,岡走西南,與祠相接。於其堂北,鑿地五六尺,得大塚。磚甓其固,於磚外得金錢數十枚,各重十七八銖,經寸七八分,圓而無孔,去緣二分,有隱起規,規內兩面,各有書二十一字,其緣甚溥,有刃焉。督役者馳二以白,思恭命使者入青城雲溪山居以示道士杜光庭,云:
「此錢得有石餘。」
思恭命並金錢複瘞之,但不知誰氏之墓也。
(戴孚《廣異志》附錄“李思恭”條,方銘詩輯校本,中華書局,1992年,頁241)
(按:此《唐朝、戴孚.《廣異志》.附錄.李思恭》篇摘錄自「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網頁《羅丰:中國境內發現的古羅馬金幣》一文之文末【註釋115】的內容,網址:http://www.nxkg.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5&id=474
其故事發生年分「唐昭宗李曄、乾寧三年丙辰(西元896年)」,因:
ㄧ、與作者戴孚以及代為作序文的顧況的存歿日均不符,
二、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是唐末党項族平夏部首領,以平定黃巢之亂有功被賜皇姓「李」,任定難軍(原夏州)節度使,轄夏、綏(今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銀(轄區約今陝西省米脂、佳縣、榆林等市縣地。)、宥(今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靜(今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五州地區,並未涉足蜀州。又李思恭於乾寧二年去世,定難軍推舉其弟李思諫接任定難軍節度使。則「埋弟于成都」云云亦不可能。
故此篇附錄文應是蹭名偽作。)
- 1樓. 芊汩【七月的牛眼有點懵】2023/06/10 22:32那古墓的遺物最好也別拿,搞不好有邪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