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原屬南涼的涼州昌松郡(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一帶)被後秦(又稱姚秦)占領時期(改稱倉松郡),發現了一塊表面自然形成了許多文字的石頭。此類石頭上的文字圖案若有吉祥預兆的意思,則這種石頭就會被稱作「瑞石」。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五年,曾在隋朝擔任冠軍府司兵的李襲譽(字茂實)擔任涼州道行軍總管(註)後,有人將這塊「瑞石」獻給李襲譽。經辨認後石上計有一百一十個字,內容大致是:
高皇海(出兩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人士國主尚汪諤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鳳毛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治忠孝為善
「出兩字」應是此處有二個字無法辨認、或是缺失的意思。
李襲譽將此事奏報朝廷,唐太宗就命令禮部郎中柳逞前往檢視查核(註)後,確定石上的文字的確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作假,便據實回奏。
----- 偶素分隔線 之 大概或者也許是 -----
俺想,其實不分古今,熱衷搞政治的只要是面對這種可以呼嚨人(愚民)的文字圖案,通常只會看見自己想看見、解讀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加上如故事中這一類又是古文的文字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句讀(標點)的地方不一樣,解讀出來的結果就更不一樣了。所以按照這樣的「慣例」,這一段瑞石文在唐朝時「被看見」的關鍵字句就會有「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治」、「忠孝為善」等。總之,就是對上位者有利的先掰出來說,馬屁拍、高帽戴先就對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李襲譽在涼州道行軍總管後轉任同州刺使,而涼州道行軍總管與凉州刺史是否由同一人擔任(兼任),待查。
註:「馳驛」,舊時官員入覲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驛供給其役夫與馬匹廩給,駕乘驛馬疾行。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七.異石.昌松瑞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襲譽為凉州刺史,秦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凡一百一十字,其略曰:
高皇海出兩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人士國主尚汪諤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鳳毛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治忠孝為善。
敕禮部郎中柳逞馳驛檢覆,不虛,並同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