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浪潮,這最先抵達的潮頭,傳說與伍子胥有關。
從前伍子胥數次勸諫吳王夫差,卻因此違背了吳王夫差的旨意。遭惹惱的吳王夫差將自己的配劍屬鏤劍賜給伍子胥,命他以此劍自刎謝罪。伍子胥臨終前告戒他的兒子,說:
「將我的頭顱懸掛在吳國都城闔閭城(遺址位於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和無錫市濱湖區)的南門之上,我好親眼看著越國兵馬前來攻伐吳國。另用鮧魚皮裹(註)住我的軀體後投入江中,我將會在每天早晚乘著浪潮前來看著吳國如何敗亡。」
之後,海門山外的浪潮變得汹湧,浪頭高達數百尺,滾滾浪潮越過了錢塘,又漫過了漁浦,浪頭才逐漸變小方漸低小。這樣的浪潮每日早晚都會來一次,伴隨著如同震怒般的聲響,又如奔騰的雷聲、激烈的閃電,聲音大到一百餘里內都能聽得見。當時還有人見到伍子胥搭乘著由白馬拉著的白色車子行駛在潮頭之上,因此為伍子胥建立了一座祠廟祭祀他的英靈。
而在廬州城(今安徽省合肥市)內的淝河岸邊也有一座伍子胥廟。每天早晚潮起之時,淝河的水面也會鼓盪激動得泛起滾滾浪潮,一直湧到那伍子胥廟前。這樣的浪潮浪高一尺,範圍廣達十餘丈,過了一頓飯的時間才逐漸平靜下來(註)。所以當地人都傳說這淝河的潮水與錢塘江的潮水相互呼應著。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原文此處「 〔上果下衣〕」,音義同「裹」,為「裹」的異體字。
註:「食頃」,形容吃一頓飯的時間,多形容時間很短。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七.異水.錢塘江潮與淝河潮
錢塘江潮頭,昔伍子胥累諫吳王,忤旨,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
「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伐吳,以鮧魚皮 〔上果下衣〕吾尸,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
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汹湧,高數百尺,越錢塘,過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振怒,雷奔電激,聞百餘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
廬州城內,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尺,廣十餘丈,食頃乃定。俗云:與錢塘潮水相應焉。
- 1樓. 【無★言】家喻戶曉的中國人 — 包青天2023/03/26 08:30
「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汹湧,高數百尺」
雖海嘯亦無此壯觀,恐是滅絕恐龍之隕石再度降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