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陽洞(註),從很久以前就傳說在陵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井研縣)的陽山之上,但位置一直以來就很隱蔽,因此人們都不知道該洞的確實地點所在。
五代十國、前蜀、後主王衍、乾德三年(辛巳年)正月十六日(癸卯日),兼任井監使、保義軍使的太保馬全章,在半夜時夢見一人,身穿紫衣、束著腰帶、頭戴高冠,一身古人的服飾打扮,像是道士模樣,向馬全章拱手作揖行禮並邀請他一同外出,來到一處崖壁的定點後,道士對馬全章說:
「這裡就是焰陽洞,不過已經閉塞了許多年,若能開發並加以保護維持,將可以為增進國家的福利。」
又對著該處指點説明:
「在接近這裡的地方開闢一條小徑,開發完畢後也可以將此小徑阻斷,不要讓普通人循此小逕加以踐踏。」
說完後便告辭離去。
第二天一大早,馬全章就前往夢中所見的地點尋訪查看,果然見到那個地點的地面似乎微微凹陷(註),就將手杖伸過去對著地面戳了戳,手杖很輕易便插入地下,而且深不可測。馬全章隨即命令轄下保義軍的一名低階官員(註)侯廣之,負責辦理(註)招募工人前來開挖(註)等事宜。在工人們的開挖下,洞口的輪廓與洞穴的走向逐漸清楚,繼續開挖發掘,先後挖掘出三道石門,石門後大多是細砂,也沒有蟲蟻等其他東西在洞穴內生活著。以下是當時對於該洞穴的測量記錄:
此洞從東往西進入,是一個深三丈九尺、闊五尺三寸、完全由石頭形成的洞穴通道。進入石洞通道遇到的第一道門高六尺、闊五尺二寸。第二道門高五尺五寸、闊三尺七寸。第三道門高四尺七寸、闊三尺五寸。這三道門,門內的空間從頂至底的高度都是六尺一寸,距離相隔都只有三、四尺,鎸鑿精巧的程度,是普通人力無法打造而成的。
進入第三道門後,南邊有一座石房,闊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石房的後面另外有一個小洞,原本就有一個片狀的石頭遮掩著洞門。不過旁邊有一個縫隙,用燈燭照明窺看內部,只能看得出是個深不見底的洞穴。
北邊有一座石房,深四尺二寸,闊七尺三寸,高五尺,這處石房內有一張石床。
西邊有一座小石房,深二尺,闊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
西北邊有一張石床,長三尺八寸,闊二尺八寸。另有西北畔有一處石竈模,長二尺三寸,門額闊七寸,竈深八寸,周圍三尺五寸。
從此洞的洞門向東,一直到鹽井處(陵州產井鹽),相距四十一丈八尺。
此洞的洞門面朝正東方。
看完探勘報告後,馬全章請來了當時擔任井監天師院的主內大德道士費省真,向他請教有關於此焰陽洞之事。費省真說:
「天師院內有一份(唐朝、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擔任刺史的李正卿所寫的《天師聖德碑》的碑文,內容中有:
『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自沛游蜀,占乾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門弟子曰:
「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現在見到此洞位置就在鹽井的上方,應該就是焰陽洞沒錯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原文此處「 〔左火右舀〕」,音義同「焰」,「焰」的訛字。
註:「 〔左阝右舀〕」,此處音義同「陷」。
註:「節級」,古代軍中的低階官員。
註:「勾當」,辦理、處理或作事、謀生。作為名詞時則指營生、行當、事情(現一般指壞事)。
註:「斸」,音「竹」,大鋤。也指挖、砍等動作。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六.洞.焰陽洞
〔左火右舀〕陽洞,古老相傳,在陵州陽山之上,從來隱蔽,人莫知處。
乾德三年辛巳正月十六日癸卯,井監使、保義軍使、太保馬全章,中夜夢一人,紫衣束帶,巍冠古服,狀若道流,揖之俱行,至崖壁所。告之曰:
「此 〔左火右舀〕陽洞也,閉塞多年,能開發護持,可以福利邦國。」
又指其地:
「近開小徑,亦可斷之,勿使常人踐踏。」
言訖而去。
及旦,全章徃尋其所,果見土勢微 〔左阝右舀〕,以杖導之,深不可測。即命本軍節級侯廣之,勾當人夫斸掘。漸獲蹤由,相次開掘,見三重石門,其內並是細砂,一無蟲蟻他物。
其洞自東入西,深三丈九尺,闊五尺三寸。
其洞完全是石洞,門第一重,高六尺,闊五尺二寸。第二重門,高五尺五寸,闊三尺七寸。第三重門,高四尺七寸,闊三尺五寸。第三重門內,從頂至底,一向高六尺一寸。其門三重,相去各只三、四尺,鎸鑿精巧,迨非人功。
第三重門內,南畔石房,闊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其後別有一小洞,元有一片石遮掩其門。傍通一縫,以燈燭照之,深不知其底。
北畔石房,深四尺二寸,闊七尺三寸,高五尺,其房內有石床一所。
西畔小石房,深二尺,闊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西北畔石床,長三尺八寸,闊二尺八寸。西北畔石竈模,長二尺三寸,門額闊七寸,竈深八寸,周圍三尺五寸。
從洞門向東,一直至鹽井面,相去四十一丈八尺。
洞門面正東。
全章召得當井監天師院主內大德道士費省真顧問,云:
「天師院見有元和年刺史李正卿著《天師聖德碑》,云:
『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二年,自沛游蜀,占乾為分野,見陽山氣象,指為門弟子曰:
「此山直下,有鹹泉焉。」』
今驗此洞,正當井上,即是 〔左火右舀〕陽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