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州石鏡縣(位於今重慶市合川區)有一個名叫趙鷰奴(「鷰」音義同「燕」)的人,居住在屬於大雲寺的寺地之內。
當初趙母懷孕才幾個月便分娩,沒想到生下來一隻虎崽子,嚇得趙家人將虎崽扔到江中淹死了。後來趙母又懷孕了,這次也是懷孕幾個月就分娩,而且生下的卻是一隻巨鱉,只能又將牠丟棄了。趙母第三次有喜,仍是懷孕數月後就生了,這次生下的是身長僅有一尺多、模樣像是夜叉的怪嬰,無奈還是將拋棄了它。直到趙母第四次懷孕這才誕下了趙鷰奴。
趙鷰奴雖然眉目耳鼻口等五官都具備,但是從他的頸子以下可就與常人大不同了。他的身軀就像是個剖開的瓠瓜,也有肩膀。兩條手各自僅長數寸、沒有臂膀(註),圓肉狀的末端相當於手腕,在圓肉上各生有六根手指,每根手指不過才一寸多長,也有指甲。身軀的下端雖然也有二條腿,但腿的長度各自只有一、二寸,也都各有六根腳指。趙母好不容易生下了這個模樣還算像人的孩子,雖然長相奇特,終究還是不忍再拋棄他。養了幾年,趙鷰奴也算是長大了,但身高也不過二尺多長而已。
然而趙鷰奴的水性極佳,不但善於游泳潛水,也能穩穩的搭乘舟船。他天性狡猾機敏,能言善辯,對殺戮之事很感興趣,便從事捕魚、殺豬之類的工作。每當歲末年終或新年開春時,鄉里舉辦以鬥船的方式進行迎神驅鬼的祭祀活動(註x2),或是比賽唱《竹枝詞(註)》,趙鷰奴一定會奪得冠軍。市場中有交易、雙方要立契約時,也一定會找趙鷰奴來當中間人或保人(註)。
趙鷰奴經常是剃了個大光頭(註)、穿著黑色的衣服(註),不認識他的見他這副模樣多會以為他是個和尚,因此鄉親們就半開玩笑的都稱呼趙鷰奴為「趙師」。趙鷰奴到了年老時雖然還是個大光頭,不過衣裳從黑衣改換成白衫了。
趙鷰奴凡是進行拜跪、跳躍之類的動作,或是不小心跌倒在地上(註),他那異於常人的軀體外形必會裸露(「倮」同「裸」)出來,大部分的人看了多會嘲笑他。
當趙鷰奴想要騎乘驢子到遠處,就讓人拎著自己上驢,並將自己如同裝著衣服的包袱一般橫放在鞍中即可。
別看趙鷰奴外形異於常人,他卻有二妻一女,家中衣食豐足。也曾有人輕視趙鷰奴而想打他的老婆、女兒的主意,卻始終未能得逞(註)。
五代十國、前蜀、後主王衍、乾德初年,六十歲的趙鷰奴過世(註),此時他的面容雖仍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是他的腰圍卻巨大到需要數人合圍的程度。
趙鷰奴的女兒的右手無名指長有七、八寸,也大大的與一般人不同。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肘臂」,臂膀,也比喻親信。
註x2:「鬭」,音義同「鬥」。「鬪船」,原指小形戰船,此處應指船隻競賽之事。
「驅儺」,「儺」音「挪」,從前百姓於年終或立春時節舉行的驅鬼迎神賽會活動。
註:「竹枝詞」本是流行於四川一帶的曲調,唐時劉禹錫根據巴渝一帶民歌加以剪裁,後傳於世。形式多為七言絕句,用語通俗輕快,內容多為當地風俗或男女情愛。)
註:「牙保」,立契約的中間人和保人。
註:「髡」,同「髠」,音「坤」,本義是指古代一種被剃去頭髮的刑罰,亦指光頭、和尚。
註:「緇衣」,「緇」音「資」,古代用黑色的帛製做的朝服。泛指黑色衣服。後多為僧尼的服裝,也因此指佛教或借指僧人。
註:「殕」,此處同「踣」,音「薄」,跌倒、倒斃。又音「否」,東西腐敗生長白膜。
註:原文此句「或擊室家力不可制」,詳意待解。
註:原文此處用「年僅六十」,古人年過半百就算高齡了,六十歲居然用「僅」?原作之意待解。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二.異人.趙鷰奴
趙鷰奴者,合州石鏡人也,居大雲寺地中。初其母孕數月產一虎,棄於江中。復孕數月產一巨鱉又棄之,又孕數月產一夜叉,長尺餘,棄之。復孕數月而產鷰奴,眉目耳鼻口一一皆具,其自項已下,其身如斷瓠,亦有肩夾。兩手各長數寸,無肘臂,腕掌於圓肉上各生六指,纔寸餘,爪甲亦具。其下有兩足,各一二寸,亦皆六指。既產,不忍棄之。及長,只長二尺餘,善入水、能乘舟,性甚狡慧,詞喙辯給,頗好殺戮,以捕魚宰豚為業。每鬭船驅儺及歌竹枝詞較勝必為首冠,市肆交易必為牙保。常髡髮緇衣,民間呼為趙師,晚歲但禿頭白衫而已。或拜跪跳躍,倒殕于地,形必倮露,人多笑之。或乘驢遠適,只使人持之橫臥鞍中,若衣囊焉。有二妻一女,衣食豐足。或擊室家力不可制。乾德初,年僅六十,腰腹數圍,面目如常人無異。其女右手無名指長七八寸,亦異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