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夔」音「魁」,今重慶市奉節縣)有一名道士王法玄,因為舌頭較常人大而長,導致他在誦念經文時的發音讓人聽得涵義就不是那麼典雅貼切。王法玄經常對自己這樣的缺陷感到非常的遺憾,於是王法玄發願要誦讀《道德經》到字字精準的程度才肯罷休。之後的某天晚上,王法玄夢見太上老君出手將王法玄的舌頭修剪一番,醒來後王法玄發現自己說話變得輕快許多,也能流利且準確的念誦那五千字的《道德經》,似乎應驗了夢中太上老君為他修剪舌頭的成果。
另有一名道士郗法遵(「郗」音「吃」),住在江西廬山的簡寂觀,他修習道家學問非常精準正確,獨力審查核實關於道學文章內容多年,卻沒有一個徒弟可以在旁學習或協助師父的工作。有一天晚上,郗法遵忽然夢見玄中法師(即太上老君,註)對他說:
「你沒有徒兒在身旁,但你鑽研道學非常的勤勞。如今有二名童子將會成為你的徒兒,只是他們倆現在的年紀還太小了。」
郗法遵醒來後,將夢中太上老君之言向道友們說了,便暫離道觀下山去尋找徒兒。
郗法遵經過一戶姓王的人家。王家有一個孩子,才剛滿一歲(註)。這孩子見到郗法遵來到,就手腳並用的爬向他,抱著他的腳不肯放開。郗法遵離開後,這孩子便日夜啼哭,一連多日都未曾停歇。直到郗法遵回程時再度經過王家,這孩子才停止哭泣,高興得迎上前去。王氏夫婦見狀,明白自己的兒子有這份道緣,就對郗法遵說:
「再過三、五年後,等他稍微長大些,我們就送他去道長那裡出家當道童。」
另有一個姓劉的小孩兒,從小他的眼中就會散發出五色光彩,孩子的父母懷疑孩子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有什麼怪異,聽得了一個辦法,就用艾柱烘燒孩子的眼尾處,孩子眼中的五色光彩才消失。
此時劉家孩兒已經四、五歲了,劉氏夫婦擔心孩子以後還會有什麼變化,就將孩子送往簡寂觀,讓他出家跟隨郗法遵修道。而王家的孩子如今長大了些,也繼劉家孩子之後入觀拜郗法遵為師成為道童,果然都與玄中法師夢中對郗法遵所預言的完全相同。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玄中法師」,或稱「玄中大法師」,別稱「太上老君」。見《混元聖記.卷一》:(節錄)
……徐整《三五歷紀》云:元熙肇始,有神人號天皇,時老君降世,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
唐翰林學士承旨樂朋毫撰《青羊官記》云:太上玄元老君,應運降跡,與天皇為師。
《混元聖記.卷二》:(節錄)
天地之狀,象類雞卵,元黑繞之,如日之暈。
……
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曰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問。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又見《太平廣記》.神仙一.老子(節錄)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
……
或云,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黄帝時為廣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
註:「晬」,音「最」,古代稱嬰兒滿一百天或一週歲。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二.異人.玄中法師
夔州道士王法玄,舌大而長,呼文字不甚典切,常以為恨,因發願讀《道德經》。夢老君與翦其舌,覺而言詞輕利,精誦五千言,頗有徵驗。
道士郗法遵,居廬山簡寂觀,道行精確,獨力檢校以歷數年,全無徒弟。忽夢玄中法師謂之曰:
「汝無人,甚見勤勞。今有二童子,所恨年小耳。」
既覺,話之於眾。出山,過民王家有孩子,年纔一晬。 見法遵至,來抱其足不肯捨去。法遵去後,晝夜啼號累日不息。法遵至,則欣然迎之。其父母曰:
「三、五年後即捨為童子。」
又一小兒姓劉,眼有五色光,父母疑其怪異,因灸眼尾,其光遂絕。已四、五歲,捨在觀中。今稍長成,相次入道,果符玄中夢授之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