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三張犁鐵道
三張犁支線是一條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臺鐵)經營的傳統鐵路支線。路線自台北機廠側線的中段分歧後,向南行進至聯勤44兵工廠終點站。
原為日本陸軍松山倉庫與縱貫鐵路聯絡線
經營管轄: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臺灣鐵路管理局
路線距離:分歧點到兵工廠間2公里
軌距:1,067公釐
車站數:1(含起訖車站;廢止時數目)
雙線區間:無,全線單線
電化區間:無
完工日期:1930年代末期
廢止日期:1986年7月21日
歷史:
本支線由華山-松山間南側的臺北機廠側線中分歧(延吉街附近),沿現有之帶狀停車場以平交道越過忠孝東路四段及光復南路後進入國父紀念館與仁愛路平行,通過現在的台北市議會大門前,以平交道穿越基隆路後,路線略為偏南形成S型彎進入聯勤營區。
於華山運轉室辦理閉塞取得路牌後出發,行駛台北機廠側線至敦化南路延吉街間之分歧點,將路牌放至路牌閉鎖器解鎖後扳動道岔進入支線。列車進入支線後將道岔扳轉復位後並以三張犁運轉室專線電話回報華山站列車動態。反向回華山站要在運轉室確認後才能進入機廠側線以免和列車衝突。
本支線於日治時期1930年代末期興建完成,用以聯結於1939年啟用之日本陸軍松山倉庫與縱貫鐵路。1948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11月位於山東青島聯勤44兵工廠員工及眷屬搭太康輪撤退來台,12月,在台復工,廠址位於台北市三張犁,遷台後仍由趙學顏將軍擔任廠長。利用所接收之松山倉庫重新建立聯勤44兵工廠。營區內以鐵路為界,北側為聯勤軍用車輛五級修理廠,南側為兵工廠。1949年,接收台灣第三修械所,當時產量為每月生產手榴彈10萬顆、衝鋒槍600枝、60迫砲彈25,000顆及槍榴彈筒300具。1972年3月10日,聯勤總部提出「肅寇一號」(芥子氣彈)案研製工作計畫概要。化學砲彈的研製由聯勤61兵工廠負責,而聯勤44兵工廠則試行灌裝155公釐砲彈。1976年1月,更名為聯勤第二0六廠。1980年6月,配合台北市都市更新計畫(信義計畫區),遷廠至臺北縣三峽鎮。1984年4月,與聯勤二0八廠合併為中山科學研究院飛彈火箭製造中心,改隸中山科學研究院。
本支線全線於1986年7月21日廢止,目前鐵路已經拆除,其所產生的新生地,市民大道延吉街口至光復南路沿線已經劃成平面停車格(公有廢鐵道廣場停車場)及地下停車場(僑安公有停車場),忠孝東路平交道兩側路段目前為台北捷運國父紀念館站的1、2號出口及通風口。國父紀念館園區內翠湖南側東西向之柏油道路為原鐵路遺跡。營區內之鐵路線,若以1945年美軍繪製地圖與現今地圖對照,較國父紀念館內之路段向南偏移40公尺,約正對仁愛路四段南側安全島,為現今台北市政府大樓沈葆楨廳所在,穿越松壽廣場公園至松仁路營區界線前終止。
三張犁支線於聯勤軍用車輛五級修理廠及兵工廠搬遷期間扮演重要角色,五級修理廠遷至鶯歌及兵工廠遷至三峽後,本線廢止。以鶯歌為起點另有中興一號特種支線,通往汽基處岳崙營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