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詩: 澎湖三十六島歌原文(可點選)
資料來源:
1.此詩收於六十七《使署閒情》, 又載蔣鏞《澎湖續編》〈藝文〉。
註1:使署閒情:
書名。為1744年以巡臺御史身分來臺的滿洲人六十七所著。六十七,字居魯,在臺兩年期間,與漢御史范咸合修《臺灣府志》。公餘對臺灣的風俗景致頗感興趣,因此編繪〈番社采風圖考〉、〈臺海采風圖〉等,復編撰《使署閒情》一書。范咸在該書序文中說到,六十七撰寫此書之緣由:「公本於使署之餘,作詩歌以適閒情,因有是集一卷」;後又蒐得他人作品,不暇補入,因頗珍惜此文獻,且不忍埋沒他人之長,故附入自己作品集中。此書共分4卷,所收錄的文類有:詩、賦、雜著等。詩有沈光文、孫元衡、范咸、陳輝等數十人之作,序跋則有:〈半石居詩序〉、〈瀛壖百詠序〉、〈婆娑洋集〉、〈瀛壖百詠跋〉、〈婆娑洋集跋〉、〈重修臺灣府志跋〉等;雜著則包括:疏、示、書、論、序、跋、記、牒、啟、箴等。
註2::澎湖續編:
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五種 澎湖續編 清.蔣鏞 輯 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銀行 發行 西元 1958 年 10 月出版
3.陳溸汎(2011)。老古石季刊第57期,p118-119。澎縣:文化局。
附錄:紀廷璜先生從風水觀點看澎湖之大作如下,很有意思,也值得參考一下。
七星墜地之龍穴-澎湖(Pescadores群島)Ⅰ 2 3 4
一、前言:
(一)驚艷:
在文化局入口處的服務臺拿了老古石季刊第57期,翻開一看有陳溸汎寫的
「清代方志對澎湖景觀者寫--以傳統漢詩為研究對象(下)」,看到p118頁上有
這樣的句子:「其中將澎湖地貌寫得詳細的是范學洙的〈澎湖三十六島歌〉
」。並錄下了全詩。我曾經看過澎湖畫家洪根深先翁(或先祖)所寫的〈詠澎湖地名臺語順口溜詩歌〉(可點選)。覺得很有意思。今再見此詩更是喜不自勝,遂上網查了全臺詩,找到網路上的這首詩將其錄下(陳素汎所寫的文內也有,重打太麻煩)。
(二)評價:
陳溸汎對此詩的評價原文(p119)如下:
一氣呵成92句,寫活了澎湖各山、嶼 之相關地理位置與地形特色,並敘及當時生活狀貌。詩從大山嶼寫起,再寫東側諸山嶼,再繞北、繞西,再繞南,以逆時鐘方向介紹澎湖諸山嶼。其中言大倉嶼為一曠土,中無人家有平原,今之大倉島是有人居住的,從此可知今昔之變化。
二、澎湖三十六島歌:
巨浸汪洋閩徼東,王靈無外幅員通。置郡臺灣聲教訖,峰巒拱北水朝宗。
臺灣水道千餘里,澎湖島嶼峙其中。島嶼瀠洄三十六,其間強半人居叢。
中最高廣稱大山,縱橫三十餘里間。其東一嶼形如鼎,名曰香爐不可攀。
西遍雁淨山對峙,向無居人水潺潺。沙墩之嶼亦西列,上皆飛沙形頗圜。
北則奎璧勢崢嶸,下多龜鼊山以名。山外之嶼曰錠鉤,雞膳員貝鳥嶼橫。
或因其壯及所產,厥名一定遂莫更。更有白沙嶼在傍,沙白漫漫石硜硜。
屈爪吉貝居極北,羅列擁抱若長城。數嶼大山北門鑰,舟泊大山從此行。
越而極西有目嶼,遠望渾似人眼形。目嶼之東號鐵碪,上有大石勢坦平。
錯出其旁曰土地,中一神像石琢成。金山蜿蜒磅礡間,其色赤黃若金呈。
空殼之嶼聯其左,物產中空因著稱。正西澳有西嶼頭,西嶼之西丁字門。
橫於西嶼如丁字,巨浪排空勢若翻。轉北名為鎮海嶼,勝國屯兵作外藩。
東為大倉一曠土,中無人家有平原。山雖旋繞直培嶁,總遜西嶼之聳軒。
中為內外二塹地,往來舟艤若雲屯。西嶼頭後為四角,其勢方正如列垣。
嶼形各異名不一,又有雞籠與桶盤。進此則為虎井嶼,望之應作伏虎觀。
南乃花草嶼相連,嶼生花草始名焉。大貓小貓嶼相近,間多怪石恍貓鐫。
南嶼原有鮫人居,後以風濤居始遷。南嶼之北即頭巾,其西八罩名最傳。
周環僅匝三里餘,迺左迺右皆人煙。衡宇周密居相錯,雅有書聲曉夜喧。
于今英俊多遊泮,澎島人文莫之先。八罩對峙為將軍,嶼以廟名不記年。
南嶼東西有二嶼,東坪西坪衣帶聯。二嶼下流號鐘仔,上窄下寬似鐘懸。
由此而東西吉嶼,一東一西望渺然。兩吉渡臺指南車,舍此難從別徑穿。
併此名為三十六,天塹之險難言詮。當年偽鄭曾踞險,我軍雲集足投鞭。
一戰海氛風掃盡,鯨穴鮫窟滌腥膻。今日山青水綠外,處處商泊與漁船。
古云恃德不恃險,漫言隔涉此地偏。帝德覃敷梯航遠,長歌聊當輿圖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