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展室300、303)
這場展覽定名為「實幻之間」,是因戰國至漢代(475BCE-220CE),是玉器史上獨樹一幟的錯覺藝術時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態的錯覺。這種變化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於現實和幻象之中!
但現場文字(或圖形)的說明令人越看越模糊(也許是我久不讀書,程度下滑…)建議看展室外的(TV)動畫說明,就清楚其概念了!
握豬是漢朝貴族專用的喪葬用器,墓主左右手各握一隻,故稱為「握豬」。由於是喪葬用器,所以質地一般較差,色澤偏暗,作工也相當粗簡,只是略加琢磨出外型便算完工!
圖片來自故宮網站
(戰國晚期--西漢早期)人騎馬玉珮一對
原來馬上的兩個人表情還不一樣!可惜實在看不清楚!
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型可能是透過絲路,從西亞地區流傳而來。
這件玉辟邪,曾是乾隆皇帝相當喜愛的收藏,辟邪的胸前還刻有御製詩!
圓雕帶翼神獸。虎首,張口露齒,下巴留有鬍鬚,頭後則有捲曲的鬃毛,並有長尾,雙翅自胸口向後延伸貼於身側,後腿彎曲跪坐於地。成語「如虎添翼」形容強者更形強大,難以抗衡,此帶翼神獸的形象差可比擬。設計者善於利用玉料紅白天然色澤,將紅色玉質巧雕為鼻、額、雙耳以及蜿蜒的鬃毛,由此形成一自頭向尾彎弧的輪廓,創造出飽滿的視覺張力,實是漢代圓雕神獸中的精品。
文字說明及圖片均出自故宮網站
(西漢晚-東漢 )玉鳩
這三隻漢代的玉鳩,可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共同亮相喔!
據推測這些玉鳩可能是玉杖首。
中國歷代都有敬老之典,漢朝時最為盛行。依據續漢書禮儀志上的記載:每到陰曆八月,各縣縣官調查所轄境內的百姓年齡,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送給他們每人一根玉杖,並請他們吃肉粥;對於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更加禮遇,玉杖上還飾以鳩首。
為什麼要用鳩杖首來敬老?一般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認為老人吃東西時最怕噎到,而斑鳩這種鳥吃東西從不會噎住,所以製鳩杖送給老人。 第二種說法則是說漢高祖劉邦還沒有統一天下時,有一次和項羽作戰,被項羽的軍隊追得無處可逃,他只好藏身在一片蘆葦中,追他的軍隊猜想他是躲在裡面,正要搜捕,忽見一隻斑鳩停在蘆葦上,引吭高歌,就認為裡面一定沒有人,否則斑鳩早就飛走了,哪還會在上面唱歌?於是就往別處追趕去了,劉邦才得以逃脫。劉邦很感激斑鳩,即位為皇帝之後,就做鳩杖,賜給老人。
其實這隻玉熊原本是玉劍璏上的一部分,後不明原因斷裂了,後人在下方加貼方形銅印,改製成印章。
戰國中期-西漢 雙身獸紋玉璧
玉璧外圈均勻分布了四隻神獸,每隻神獸除了有一首之外,左右則對稱延伸出平展的身軀;這種玉璧是祭祀重器或高階貴族專用的喪葬用器!
戰國中晚期玉龍形珮
戰國時期的玉器製作者以「蛇身」作為設計原型,在「蜿蜒波形」的基礎上,再設計成動物的紋飾和造型
商後期玉韘使用方法示意圖(網圖)
韘的功用是為了套入指頭並拉弦射箭,所以主體成收尖的果核形,而中央有一圓孔 好讓指頭套入;外緣則有一小回鉤用來拉開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