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帕拉提諾山丘前往鬥獸場,可以看到左方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及右後方的維納斯和羅馬神廟(Templum Veneris et Romae)
來一張網圖,清楚些
從鬥獸場俯瞰維納斯和羅馬神廟
維納斯和羅馬神廟(Templum Veneris et Romae) 這是已知最大的古羅馬神廟,神廟始建於121年,建築師是哈德良皇帝。 之後毀於大火及地震。
現在很流行在古蹟前放裝置藝術嗎?
這個角度看,好像一個人騎在馬上!
但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遠拍鬥獸場(難得我的鏡頭前沒有人!)
競技場源於古希臘劇場,當時的劇場依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高,不再需要靠山而建,再將2個半圓形劇場接起來,就形成所謂的「amphitheatrum」(露天劇場)了。 大競技場以尼祿花園的人工湖湖床為基址,用柔軟泥土層緩衝地震,有效分散了重量。
說著說著人就湧現了! 2007年,經由全球一億民眾網路票選,古羅馬競技場成為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和中國的萬里長城、約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祕魯的馬丘比丘、墨西哥奇琴伊察的卡斯蒂略金字塔、以及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並列)
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 競技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 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當年這裏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御花園,競技場建在小湖中,因湖邊有高120英尺的尼祿鍍金銅像,羅馬人叫它巨大金像,因此得名「Colosseum」。)
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凱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 100 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 11,000 只牲畜。
右邊有一小段外觀比較平整(沒有坑坑洞洞的)應是後來修復的
競技場外牆有4層,外牆用大理石包裹,內牆由石、磚砌成,拱頂和最上層的承重牆則用混泥土。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由下而上依序是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
競技場開創了古代建築史上的幾大先例,如:半圓拱的支撐設計、圓拱之間有裝飾性作用的半圓浮柱、每一層圓柱的柱頂裝飾層層由簡至繁。
注意看入口處的拱門,在上方都編有門號(右邊這個門是LIII),可見當時對人潮的進出有著很棒的規劃與管制。
羅馬競技場有每層有80個拱門,形成80個出入口,觀眾入場時先依照自己的座位號碼找到正確底層拱門入口,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的區域,最後可找到座位。 周到的設計讓入場觀眾不會壅塞混亂,也可讓55000位觀眾在20分鐘內離開。
那些牆上的小洞當初是在上面插入木板,方便工人踩上去往上搭建;蓋好後裁斷木板(留在洞中的木板自會自行腐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