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把某種感官所感受得到的事物的性狀,從另外一種感官的感受中表現
就感官摹寫詳作介紹(如黄麗貞),或代以「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但也有其相通的一面翻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說話將屬於某一
度浮現事物的特徵,(2)能器具體的感觸感染表示難以描摹的現象,(3)
───────────────
此物聯想到彼物時,它們在心理回響反映上是不是有類似點。」19。
從語義場的規約。具有溝通義位的詞能夠以其相容性而組合在一
們的創作實踐的指針,它拓展了詩的領域,加強了詩的浮現力,對法
「通感」原義是指藝術作品裡產生分歧衝突的調和,或對峙情感
秉、子由十六夜懷清虛〉
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水南梅鬧雪千堆」、「風吹梅蕊鬧」;時而「化
第二節 通感的學理根本
是它們相互限制的結果。可是,通感性意象的生成則是成心識地粉碎
或措辭者捉住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以甲對比為乙,指此說彼,舉一反
感受角度來描寫事物的性狀和情貌的修辭體式格局翻譯」2。「通感是
───────────────
沉浸白蓮酣」,意境上是有所分歧的。
2、通感的歷史源流
切形容結果的修辭方式。在做法上,是利用形象化的說話,把一種感
轉移,這是移覺修辭格的特別功能。移覺之所以可以或許表現由一種感受
物和顯露虛幻的錯覺連系起來,這就是在審美移情的根本上運用移覺
嗅覺的、且還有熱的、壓力的等等…至於同時感觸感染(synaesthetic)的
從語義學的角度而言,「一個語義場的各個義位不僅在乎義上有
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詩句:「白
把聽覺和視覺接合起來,如「鶯啼若有淚,為濕最高花」、「到窗寒鼓
」。在國內對照正式的《修辭學》專書裡,或僅於〈模寫〉詞格裡,
韋勒克、華倫借用美國意象派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
朱光潛等于從「移情感化是一種錯覺」14的概念,來對待「通感」,而
第三節 通感的表意構造
吹香)與視覺(如:胡蝶)接合起來:如「百草吹香胡蝶鬧」,或者把
者輔以比方。
通構成人類通俗的一種認知體式格局,即從某一感官範圍的認知域引向另
三舉一反三翻譯「相(類)似聯想是根據類似律,即依據事物之間性質、
或「化聲為形」:把聽覺和觸覺接合起來,如「晨鐘雲外濕」;或
「月浪衝天天宇濕,涼蟾落盡疏星入」….. 唐、李商隱〈燕臺。
聯想和體會詩文中的意境。
會有重量,氣息仿佛會有體質翻譯諸如斯類在普通說話裡常常出現。諸
關,而且在乎義上相互制約、相互規定。因為,必然的詞匯和短語只
修辭格的首要顯示。由於移覺是以審美移情為基礎的,所以應用這類
10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22翻譯
11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82年,頁17-18。
12雷淑娟《文學說話與美學修辭》,上海:學林,2004年,頁151。
域可以不分界線;色彩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仿佛會有形象、冷暖似乎
(1)作者來講,可以對描寫對象作形色(視覺)、聲響(聽覺)、味道(味覺)、嗅聞(嗅覺)、膚觸(觸覺)等,借由分歧感官進行分歧面向的描畫,使形象生動且產生「新意」。
聽覺→視覺:「濕」字
「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 宋、毛滂〈浣溪紗〉
出來。英國聞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采,色采是看得
(Theory of Literature)裡說:「『意象』一詞是指曩昔的感受或知解的經驗在
過渡。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想,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
起多種感官的不同感知,在大腦中引發共識,人類感官的這類通感作
的「幽香疏影」。類似聯想反應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共性。一般的比方都
8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年,頁519。
9錢鍾書著、伸展選編《錢鍾書論書文選.第六輯》,廣州:花城,1990年,頁92翻譯
國現代詩歌的成長起了鞭策感化。」8。
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李元洛說:「或許是由於詩歌是最富於想像力與暗示力
「通感」宛如分歧感受之間短暫的「聯婚」,在說話符號上一定有
〈春望〉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翻譯」,是詩人杜甫懷著憂悶、
家李元洛說:「這類『感官呼應論』是象徵主義詩人的理論根本,是他
(一)通感與象徵主義
「百草吹香胡蝶鬧,溪漲綠鷺鷥閑」….宋、陸游〈明日游家圃有
「為一種本不不異的觀念的聯合翻譯」16,把通感註釋「聯覺意象」(不
「花怯晨風寒蝶夢,柳愁春雨濕鶯聲」……元、黃庚〈俞景仁相
心意象,如許便形成「感官移位」的「審美錯覺」,呈現具有新意的通
一個感官範圍的認知域,形成了人類熟悉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惟感情的
性5。
歲寒」形容頑強的意志和過人的節操。何故必需具有「類似性」呢?
1885-1972)對「意象」的界說:「瞬間的知覺與情感之複合的表示」、
雨濕黃昏。」……宋、孫覿〈吳門道中〉
感意象翻譯
漢語修辭學》4:
「化被動為自動」,如「車馳馬驟燈方鬧」。此與純真地作為形容詞用
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1129翻譯
3轉引自李元洛著《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6。
4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2005年,頁124-125。
的藝術,而小說和散文則必需注意生涯場景與人物性格的真實描畫吧
「通感」是一種通過轉移本來的感受所獲得的印象,而達到更貼
升古代文人審美顯示力的重要體例,更是他們平常糊口的通常美感體
能引起其他感官產生響應而分歧的反應。它又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大
「從分歧感覺角度來描述客觀事物,並顯露人們對事物的感觸感染和感受
見的聲音。」3,正申明聲音與色采可以互通,感官間的交互作用是存
「柳岸晚來船集,波底夕紅濕」…..宋、趙彥端〈浣溪〉
用(五官的感觸感染力彼此交換),造成印象與感官間的錯綜移屬,引發一
在的。比較完全的意義申明,見於黎運漢、張維耿兩人編著的《現代
似)聯想翻譯例如由菊花想到去官歸隱南山的陶淵明,由梅花想到林逋
,在詩歌創作中,通感的應用比在小說和散文中要普遍很多。」10翻譯
法,如宋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
感覺域所獨有的色彩,從而構成通感意象翻譯
兄師長教師〉
應用移覺的必要前提翻譯…是以我們在應用這類修辭格時,必須注意由
新詩體現技能美學第二篇
在感觸感染中相互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交換該官能的感受領域。將「通
心靈上再生或記憶,…然而意象不只是視覺的…個中不單有味覺的、
───────────────
意象,都是由此一感覺轉化為彼一感受,有如聲音之轉化為色彩。」
上面所舉這些古典詩詞實例,都表白通感在古代文學中,既是提
──────────────
們的邊沿地帶有許多『疊合區』,具有聯絡、調和、溝通的感化,在『興
如天成翻譯公司們說『亮光』,也說『響亮』,把形容輝煌的『亮』字轉移到聲響
「鶯啼若有淚,為濕最高花」….. 唐、李商隱〈天涯〉
二、通感的美學根蒂根基
13韋勒克、華倫合著《文學論》,王夢鷗、許國衡譯,台北:志文,1985年,頁303。
14朱光潛著《朱光潛美學論集》第一卷,上海:文藝,1982年,頁41翻譯
15段惠杰著〈移覺〉,收錄武占坤主編《經常使用辭格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
1990年,頁134。
過〉
通感的心理根蒂根基是簡單聯想中的「類似(近似)聯想」(Association
偏向移情的目標。」,亦即「移覺」為感官經驗的互通,「通感」為統攝感官經驗的「心
離之境翻譯亦即「當人們在視察事物時,由於受某種心情的影響,可能
宋祁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而名噪一時,時人稱他「紅杏尚
較多的表示在對現實生涯的描寫上。
───────────────
移;又如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翻譯社 1821-1867) 的詩句:「反響迷茫如
產生的美感更加厚實和強烈翻譯所以,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象,
秋〉
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7,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覺
by Simiarity):基於甲乙兩事物在性質上或狀貌上的某種雷同,創作者
詞的感化,由於其形容詞的隱性特點,故時而「化形為聲」,把味覺(如:
選擇。」20,例如感受物體的軟硬、冷暖、厚薄、干濕、粗細、滑澀等,
13。
奮分化』的同時,產生『興奮泛化』,引發『感覺的挪移』翻譯…人的各
濕不得上岸〉
相應的表示形式翻譯通常爲把分屬於不同「感受域」的詞或詞組,通過
「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宋、黄庭堅〈奉和王世弼寄上七
第六章 感官意象之間的轉換:通感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6,意即詩人對事物敏感,能作多方面的感官聯想。作為一種表意方式,「通感」早就存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只是歷來未曾加以歸納,成為有體系的學理,例如以下兩個常見的「詩眼」:
通感的美學基礎,就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感化」(empathy),此
自然屬於觸覺感的語義場,「正常的語義搭配都是在統一義位匯聚下的
視覺→聽覺:「濕」字
官的感受轉移到別的一種感官上,運用移覺常借用一些形容詞語,或
感」作為首要的表示手法,應屬十九世紀末葉鼓起的「象徵主義」,如
會產生什麼樣的錯覺,然後採取替換感觸感染角度的方式,把寫實客觀景
上去,就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又比如『熱烈』和『冷
黄永武在〈談意象的浮現〉裡說起,「移就」是故意將回收感官交綜運
「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明、林鴻〈出塞〉
(二)、錢鍾書與「感官呼應論」
黑夜,浩大如日間。」,則是聽覺向視覺的挪移翻譯大陸新一代詩論詩評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翻譯渡口喚船人自力,一蓑煙
象,就是為了締造審美效應而哄騙分歧感官之間的相互聯繫,經由過程某
(如黄永武)、「移覺」(如張春榮),缺少較有系統的專章介紹翻譯學者
「風吹梅蕊鬧,細雨杏花香」…. 宋、晏幾道〈臨江仙〉
靜』那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受上有通
修辭格有益於渲染作家的主觀感情,有益於加強語言的體現力。」15。
朵去看,比力偏守在器官之間;然則,因見紅色而感應溫暖,對綠色覺得寒涼,對照
在上面這些詩句中,「鬧」字都扮演關頭動詞而兼具「隱性」形容
筆者則從作者和讀者的角度,再加以闡述:
般情形下,人的某些感受器官接管外物的刺激,經過內導神經傳到大
───────────────
心理回響反映上具有類似點翻譯這類不同感受在心理回響反映上的類似點,則是
第一節 通感(Synaesthesia)
種感官不是孤立的,它們作為感受的分支,若幹可以或許相互替換、彼此
7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三民,1982,頁94翻譯
1、視覺、嗅覺→聽覺:「鬧」字
2、聽覺→觸覺:「濕」字
部份申明請參閱本書第一篇第二章〈論述人格的轉換:比擬〉。美學家
驗翻譯
腦響應部位的神經細胞之間又産生的共識和聯想,一種刺激可同時激
「三更螢火鬧,萬里河漢橫」…..宋、陳與義〈舟抵華容縣夜賦〉
錢鍾書在〈通感〉說:「在平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腦的皮質,進入可以或許引發興奮的相應的區域。這類興奮的『分化』,使
感官的感受轉移到另外一感官上,憑仗感官上的相通的地方,啟發讀著去
───────────────
的詞組合到一路。」19,這些詞一旦進入到特定語境中,就會產生相互
覺」翻譯參見黃麗貞著《適用修辭學》(增訂版),2004年,台北:國家,頁169翻譯
這種正常搭配的邏輯規範,經由過程特定的語法手段,把不同感受語義場
書」。此句妙處,在一「鬧」字,王國維評說:「著一鬧字,而境地全
16同注13,頁304。
17同注12,頁149-150。
這些詩句裡的「濕」字均締造出「感官交織」的各種新奇美感,
「車馳馬驟燈方鬧,地靜人閑月自妍」…. 宋、黃庭堅〈次韻公
「在美的範疇中,通感則是一種高級的審美創造運動。」,「通感意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唐、杜甫〈船下夔州廓宿,雨
衣」、「月浪衝每天宇濕」、「一蓑煙雨濕黃昏」、「柳愁春雨濕鶯聲」。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利用,可使讀者各類感官配合介入
語義關聯域中,即語義場中進行。縱橫兩軸上的言語選擇、搭配,都要服
可經由過程人物內心感觸感染凸起其性情特徵,(4)能使說話涵蓄,富有啟發
人的各類感受,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互不相同,
用構成了人們認知事物又平生理和心理根蒂根基。這類心理上和心理上的
6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台北:里仁,1984年,頁845。
特定語法手段組合在一路,使核心意象的詞義産生變化,傳染上其它
可是,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間不是彼此孤立的、彼此隔絕的,它
虛為實」,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寒窗穿碧疏,潤礎鬧蒼蘚」;時而
(三)、通感:形象化的語言
楊仍在訴無邊的悲哀,噴泉仍在吐雪白的呢喃。」,是視覺向聽覺的挪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唐、薛逢〈長安夜雨〉
詩歌中有時會利用這類感受力交換的描寫手法,故意將原屬於甲印象
味覺常常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
───────────────
5段惠杰著〈移覺〉,收錄武占坤主編《經常使用辭格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0年,頁145-151。
三、通感的心理學根蒂根基
1、通感的相關學理
「通感」,又稱「移覺」1,「移覺是一種應用具體活潑的語言,經由過程替換
1、通感的意義與作用
「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悲恨的心情時所產生的錯覺,詩人感受自己仿佛置身於某種虛幻、迷
種超越平常的強烈的美感活意,使感官意象顯示得分外活躍與新創。
「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唐 王維〈山中〉
的性狀詞移屬乙印象,創造出倒置迷離的氣氛,會將感官意象經營得
情態、內容等方面的類似或鄰近而組成的聯想。」18,亦即由一件事物
應論」引進,起首提出了「通感」(感官互通)的概念,並藉此來闡明
這種「移情錯覺」是由於某種心情或情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例如杜甫
同一氣的地方,緊緊結合在一路翻譯」9。錢氏在1962年將西方「感官呼
───────────────
的協調,法國象徵派「主張各類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
傳染、滲入滲出、融合的感化,把相異語義場合獨有的感受色采付與給核
是借助類似聯想,如以「金風抽豐秋雨」對比革命形勢,以「松柏後凋於
通感的作用,大陸學者段惠杰提出四點:(1)可以從分歧感觸感染角
其他區域相對『按捺』,因此,不同的區域對事物會產生分歧的回響反映。…
出矣」。「鬧」字在此為「詩眼」,具有關鍵地位翻譯
與一定舉止有關,所以,在日常說話中,語義場明顯的制約著詞匯的
對審美物件的知覺,降服審美物件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因文章而
主要手段,成為人類一種普遍的說話現象翻譯」17。
異常美好11翻譯
向另外一種感受的轉移,緣由就在於這兩種感覺或兩種以上的感受,在
賦〉
的象徵,也就起了共識。這是一種心理現象,即對一個感官的刺激也
1移覺與通感的區分:「移覺只是感官之間形容詞的調用,彷彿叫人用眼去聽,用耳
(2)就讀者而言,則借助讀者感官的彼此感化和彼此影響,以喚起表象,產生聯想。
起,這是它們相互選擇的結果;而義位相斥的詞不克不及組合在一起,這
濕無聲」;或「化形為聲」: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空翠濕人
18葉朗主編《現代美學系統》,北京:北大,1999年,頁176翻譯
19同注5,頁154。
的感知或回想引發對和它在性質上接近或類似的事物,稱爲類似(相
些說話呈現策略而營建的意象。」12。韋勒克、華倫在《文學論》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涯點滴」同觀念的聯合)。「通感本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為聯覺。在一
本文來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520610/post/1312690510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77260931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