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21224_WEEK18_典範學習系列2 「協同學習」和「伸展跳躍學習」
2012/12/23 14:29
瀏覽3,96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典範學習系列2 「協同學習」和「伸展跳躍學習」


在典範的學習為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提供核心價值、理念及推動內容,亦為教師同儕開展專業對話及凝聚共識的平台,站在專業教育先進視野的肩膀上,透過遠眺、凝視及聚焦為起點,導讀、聆聽及理解為歷程,共築志清教師團隊的學習共同體之認同心及共識情。
導讀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聘任督學黃淑馨校長「日本學習共同體與臺灣教育的對話」專論報告。

日本學習共同體與臺灣教育的對話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聘任督學黃淑馨校長
日本參訪心得報告(2012/11/17-11/21)
二、 「協同學習」和「伸展跳躍學習」-教師應有的裝備能力
佐藤學教授指出學習成立的條件為:1.符合學科本質的教學 2.建構互相聆聽對話的關係3.伸展跳躍學習(jump學習)之三角關係。日本教師必須依照學習指導綱領(臺灣的課綱)編寫教材和教學,如此才符合學科本質的教學。臺灣的課程綱要對於課程目標、學科本質、能力指標、教材分析、教學實施和評量方式均有詳細的說明,遺憾的多數教師未了解課程綱要內容,誤將課程內容當成課程目標,以為只要學生考試得高分,學生就學會了;所以要成功的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師首要好好研讀課程綱要,瞭解學科本質和課程目標,並培養學生聆聽對話能力和設計jump學習的教材。
「學習共同體」中教師課堂教學三步驟為hop-step-jump,hop:複習舊經驗與概念的鋪陳、step:呈現本課教材協同學習、jump:伸展跳躍課題。hop和step步驟類似臺灣教學計劃中的準備、發展和綜合活動,但不同的是臺灣教學偏向教師中心,重演繹,由教師逐步引導開展,最後綜合歸納。「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生中心,採活動式教學(複習舊經驗與概念的鋪陳)、協同學習和反思與分享,重視探究、對話、啟發、建構和歸納,教師的角色為聆聽、串聯和返回。
所謂的「協同學習」是在ㄇ字形座位安排下,教師先對全班授課,到4人一組(男女各半)的分組討論,最後全班分享反思的教學。「學習共同體」的分組討論和一般教學的合作學習有些相異之處(如表1)。協同學習重視同儕之間平等的關係,由不會的同學主動開口問會的同學,而合作學習是會的同學的指導不會的同學,有權力對價關係,會的同學好像高出一等。協同學習重視個人學習,透過彼此的對話讓思考更深化,發表個人想法;而合作學習重視分工,討論共識後發表全組的決議。協同學習以4人為一組,隨機抽籤分組,最好男女各半,沒有領導者,而合作學習之分組,教師可視情形異質或同質分組,會有組長或主席。協同學習和合作學習各有其不同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因不同學科需求或不同的教學設計靈活運用之。
表1:協同學習與合作學習比較表
協同學習(學習共同體) 合作學習(collaboration learning))
同儕為平等關係,相互學習
(不會的學生請教會的)重在ask 同儕為對價關係,地位不等,同儕指導(會的學生教不會的)
學習個人化,透過對話思考更深化 通過任務分工,達成小組討論的共識和一致性
學習者多元學習的相互碰撞,無領導者 重視學習的共同性,有結論,有領導者
男女混合,4人一組,隨機抽籤 4-6人一組,同(異)質分組,操作
分享個人化 分享組別化
相互學習 組間相互發表
為追求學力品質的提昇,「學習共同體」特別重視jump學習。在50分鐘課堂學習中,最好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可達40分鐘,佔80%,其中25分鐘為jump學習。佐藤學教授認為日本教科書內容太容易,如:高中單字學習3900字,到大學時需要10000字以上,所以教科書學習不足適應未來生活,因此教師必須提供學生難度較高或具挑戰性的課題,讓學生jump學習。jump學習單設計最好是1/3學生會,2/3學生不會,若全班學生都不會更好,如此激勵學生深化思考,透過學生的對話討論,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就能伸展跳躍,全然開通(維高斯基的近端發展理論)。
「協同學習」和「伸展跳躍學習」的設計及教師聆聽、串聯能力,是「學習共同體」的特色,對臺灣教師是全新的學習,要成功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師要裝備以下的能力:
1. 熟讀課程綱要,了解學科本質,將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理念。
2. 具備豐富而專業的學科知能,有助於jump學習的設計。
3. 要有教材組織的能力
教師能以教科書為素材,旁徵博引,以學生的先備知識為起點,重新編輯教材教學,不過度倚賴教科書,能適度編輯補充教材。補充教材難度要較高具挑戰性,日本教師上課大多以補充教材教學為主,教科書為輔。學生筆記不是抄上課內容,而是各以其學習方式紀錄學習內容,如:圖2。

圖2:地理課學生學習內容(含課本、補充教材、地圖等)和不同學生的上課筆記
4. 要有教學設計的能力
「學習共同體」強調教學設計而非教學計畫,教學設計是教師要隨著學生學習表現做不同的彈性應變,計畫則是依照教師規劃按部就班教完。
從三重大學附屬中學帶回的學習指導案(教案),內容包含教材分析、學生先備知識、指導計畫(本單元每節課的教學重點)、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本堂課教學過程。後者包含導入(複習舊經驗)、呈現本課教材(引起動機)、提問討論對話、本節課學習心得和疑問等,並將之分為學習活動、時間分配和指導上的留意點,必要時附上學習單或補充教材,簡明扼要,值得學習。尤其是協同學習和jump學習的設計功力,臺灣老師必須藉著共同備課,相互激盪、相互學習,才能達成,靠一己之力,恐難落實「學習共同體」。
日本有位數學老師,在上課中每段的學習,設計A.B.C.三種不同的學習單,讓學生從模仿學習→深度學習→跳躍學習,令人印象深刻;另一位國八數學老師,使用平成24年度(今年,2012)三重縣立高等學校入學者選拔之數學試題,作為jump學習的教材,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有多樣化的解題模式,也值得學習。
5. 要具備聆聽、串聯、提問和引導討論的能力。
日本的課堂是安靜的、輕聲細語的,當學生發表時,教室安靜得好似掉一根針在地上的聲音都聽得見,師生聆聽功夫了得。臺灣學校先要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而後教師以身示範,多聆聽學生的聲音,學生藉著模仿,自然養成聆聽的好習慣。
有位日本國七國文教師運用「協同學習」,透過學生發言後,不斷延伸提問,當所有發言學生發表完畢,該課的教學重點也歸納完成,聆聽和串聯功夫令人讚許。
臺灣學生一向不習慣思考,不習慣討論,如何引導討論,佐藤學教授有以下建議:1.教師要學習等待,不急著指導。2.逐步增加討論時間,如先三分鐘再五分鐘慢慢增長討論時間,自然會形成課堂上的討論文化。3.鼓勵學生自己向同學和老師發問。4.相信學生,學生學習速度快,教師也會隨之成長。至於教師提問技巧則要透過研習,相互學習觀摩而提升。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