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及 牛峰境五靈公廟在那裡__!
該廟位於~"馬祖"的"南竿鄉"~復興村~至於為何叫"牛角村"
因為~官方說法:南竿鄉地圖狀似犀牛~該村位於犀牛角~因此稱為"牛角"
我始終不以為然~因為以我當地居民的角度由內往外看
其形狀~左右各有一角~我個人認為像牛的兩個角~~即牛角
至於為何叫復興村~~這個問題~~就不要問我了!
以下就引用一些"資料"_如有侵犯_或主張著作權可以告訴我_即刪除!
不過我也只是"做公益"的喇~~!
---------------------------------------------------------------------
南竿鄉誌-人民篇/第三章 地名及村落由來
一、南竿
南竿又稱南竿塘、上竿塘、馬祖山、馬祖島、鐵板山。
南竿島舊稱南竿塘與上竿塘,自古即與北竿塘、下竿塘並稱。《福建通志》記載「北竿塘在東北大海中
,距縣八十里,與閩縣南竿塘對峙衝要海汛」、「南竿塘衝要海汛在五虎東大海中,與連江北竿塘對峙,
設煙墩瞭望。」清代南竿島隸屬「閩縣」(後閩縣與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而北竿島則歸屬連江縣。
1843年二月至四月間,英國海軍派艦測繪中國東海岸的島嶼險礁,其中標示「馬祖山」位置在北緯26度
9分2秒、東經119度58分2秒,此為「馬祖」之名首次出現。
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出版的《福建沿海圖說》紀錄「南竿塘,一名鐵板山,又名媽祖山;譯名
媽祖島。其下標註『媽祖澳,因有媽祖廟而得名』。」民國二十三年武昌亞新學社出版的地圖,則標示南
竿島為「馬祖島」;日本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台灣總督府地圖,標明南竿島為馬祖
山,昭和十七年地圖則稱南竿為馬祖島。
三、牛角
牛角在民國四十年改稱復興村,但鄉民仍習慣以牛角稱呼。牛角之得名,有一說謂南竿島地形似犀牛,
犀牛角即在牛角村,因稱牛角村;另有一說謂從海上看來,牛角村莊形貌恰似一頭牛,牛肚位置在現今油
庫坑道附近,可惜已被炸毀。
牛角過去漁業發達,曾設有鹽館,村民開設餐館、餅店、賭館、鴉片館、理髮店等,夏天還在沙灘上臨
時加蓋兩排十二個攤位。漁業、商業盛極一時。國民政府退守馬祖後,一度在牛角設立行政公署(連江縣
政府前身),三三八、三三九等情治單位及國民黨馬祖黨部都曾落腳牛角。民國四十一年,鹽倉改建為「
八三一」軍中樂園,軍方在村落附近駐守一營兵力,五O年代的牛角,不但是馬祖行政中心,更是南竿商
業中心。四十五年牛角人口超過千人,一直到四十九年都領先山隴,是馬祖第一大村。四十七年縣政府移
駐鐵板,四十九年「八三一」遷往梅石,商業開始衰退,居民向馬港、福澳、山隴等新興村莊外移;六O
年代馬祖海域蝦皮產量逐年銳減,人口大幅流向台灣,牛角村好景從此一去不回。近年來,牛角致力社區
營造老屋重生空間再利用成效卓著,漁寮書齋、依嬤的店、海角民宿等都是成功典範。
大澳
過去捕魚人居住,漁船停靠之處,較大的一處澳口,稱為「大澳」。現今漁寮書齋上方街道稱為大澳老
街,也稱大澳古街,過去是牛角最熱鬧之處,各式商店、賭館、煙館林立,如今僅剩一家小雜貨舖,當年
榮景早不復見。
六間排
六間排緣起於百年前,現今縣議會右前方小山坡,早期由游、陳、曹、李、鄭等姓氏遷入,構築成排的
六間草寮,因而稱「六間排」,也稱「六間厝」。他們開闢現今酒廠下方梯田,從事半漁半耕的生活型態
,後來陸續有官、劉等姓人士入墾居留,隨著生活改善,除部份民宅殘留土角厝外,多改建為花崗石屋,
並早已超越早年規模。國軍進駐後,曾在六間排徵用民防充當醫護區。
天仙府五顯公信仰,早年由游姓先民帶來,現成為本區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劉興福老宅為六間排最講究
的古民居,部分木結構已朽壞,後依原貌修復完成。
南館
清末民初,閩南泉州人因擅長獵鯊,長年在竿塘洋和三都澳附近作業,捕鯊大船每艘有二、三十名漁夫
,經常六、七艘結隊航行,後來他們在牛角澳東北方落腳生根,因其語言習俗都具濃濃「閩南」味,鄉民
習慣稱他們為「下南兄」,他們聚居的地方稱「南館」,意指南人居住之處。
鹽館
牛角漁產豐富,下雜魚用鹽巴醃存,被稱為「做鹽」,大多送往長樂、福安一帶銷售。為了漁業需要,
民國成立後,福建省政府繼續在馬祖設置鹽倉,一處在北竿塘岐,一處在南竿牛角,現今馬祖酒廠新蓋的
庫房便是當年鹽倉所在地,當時被稱為「鹽館」。民國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間,鹽館被改建為「八三一」
軍中樂園,後來八三一遷往梅石,連江縣政府在此創設「中興酒廠」(馬祖酒廠前身)。
摩天嶺
摩天嶺又稱牛角嶺、漫天嶺,也叫半天嶺,由牛角村落上望好像半天一樣高,因而稱半天嶺。摩天嶺築
有步道,登頂僅需十餘分鐘,極目四望,視野遼闊。
黃官裡
南竿機場上方快到養雞場這一帶稱為黃官裡,因面對黃官嶼。
黃官嶼
黃官嶼位在南竿機場外海,是一座無人島礁,又稱外官嶼,黃官嶼因何得名不詳,但南竿流傳著一個有
關黃官嶼的傳說,傳說有一位朝中官員因案落荒而逃,一路上掉了褲帶,也掉了鞋,因而形成帶礁、鞋礁
,兩個小島礁都緊鄰黃官嶼,鞋礁是目前南竿機場飛機起降觀察的三點之一。
牛背嶺
現今縣立醫院後方至中華電信長途台一帶稱為牛背嶺,整塊山嶺厚實猶如牛背,因而稱為牛背嶺,又稱
漫嶺坑,因醫院後上坡路段有一個很大坑洞,因而稱漫嶺坑。
牛角陂
牛角陂又稱牛澳壁,因位在牛角澳後方山壁而得名。
--------------------------------------------------------------------------------------
牛角聚落保存-牛角簡史_(作者我不知道是誰,歡迎提供)
俯瞰南竿島全域地貌,先民咸認為酷似「牛」狀圖騰,於是執「牛角」的地位,拱手讓給牛角澳;牛角人
亦不辜負眾人期待,崢嶸多項馬祖第一殊榮,諸如:第一任民選縣長、第一位大學生、首任立法委員...
等。打開牛角澳共同記憶之匣,依空間分成四區:
大澳 六間排 南館 西邊山
(ps.下方的"半天陳夫人廟已拆除,剷平改建現今牛峰境五靈公新廟,合祀眾神明)
依時間分成三期:
1.移居期紀事:
可追溯至清代中葉一群來自長樂縣曹朱村曹氏家族中第四、七、八房後裔,率先進駐牛角澳靠近海岸地帶
,他們多以捕魚為業,看準竿塘洋面漁場豐利的誘因,於是捨棄以往海上牧民生活方式,積極開發「牛角
陂」和「西面山」為集合式生活區。接踵而來的泉州人船隊,因擅長獵鯊,長年在竿塘洋和三都澳附近作
業,索性不再漂泊,部份泉州裔擇牛角澳東北方位落腳生根,因其語言習俗具有濃濃的「閩南」味,慣稱
他們為「下南兄」,聚居的地方稱「南館」。較晚形成的「六間排」位於牛角澳西北方,則是由中隴過山
而來的劉氏和連江人共同開闢現今酒廠下方一畦畦的梯田,他們以務農為業,有別於曹族,泉州人以海為
業,彼此分工各取所需,因開拓初始,建造一排六開間的房舍,故稱「六間排」。
2.榮景期記事:
時進民國肇興,因內地苛政、賦稅徭役繁多,水風災頻仍,島嶼生活反而相對安定;魚汛來時,洋面千帆
穿梭,漁歌晚唱:「九月裡來,九重陽,圍罟出式去解洋,一水都捕三、四擔、船那造大滿洋飄.......
」,村翁憶及當年盛況:「海好的時候,我們牛角澳有百餘艘麻纜(漁商船)靠泊這裡,算好潮汐和風向
,有的轉向內地到福州賣魚獲,買回日常用品和建材。有的麻纜轉向台灣,運回一些台灣貨如:火柴、白
糖、煤油...等」,因海致富,帶動商業繁榮,為確保身家免於盜劫,國民政府始於二十三年設置「竿塘
聯保辦事處」,這時牛角澳治安良好,百業興盛,村內不僅有鹽倉、還開設餐飲、餅店、賭館、理髮店、
雜貨店....,重返歷史現場,從牛角澳口上岸,沿東面階梯而上,途經城鄉工作室、曹以雄議員服務處,
直抵酒廠倉庫,這段大澳古街,就是牛角最繁榮的商業街,駕御想像的羽翼,彼時熙往攘來的人潮,雜沓
鼎沸的叫賣聲,以及兒童朗誦讀聲,漁豐時期村民有能力到福州聘請先生,用福州話教孩童背誦三字經、
千字文、稍長則傳授論語、孟子、四書、五經。大澳古街有間廢墟,便是私塾遺址,見證牛角文教鼎盛的
一頁。
3.蛻變期紀事:
民國三十八年國府棄守大陸,轉進馬祖列島,一度在牛角設置行政公署,三三八、三三九等情治單位、國
民黨黨部...等機構亦隨駐牛角辦公,牛角澳趁勢成為馬祖列島行政中心,民國六十年以前,牛角村人口
一直維持幾近兩千人之多,堪稱馬祖第一大村,曾幾何時,漁事蕭條、重要機構陸續遷移、中心國校廢校
...村民商機日少,人口亦逐年遞減,對照當年盛況,猶若「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般稀噓,北風不
改凜冽作風,搖撼欲墜的老屋,映入殘冬向晚的餘暉,荒廢的場景不忍卒睹,是否再造牛角村復興?寄望
於牛角社區總體營造,一切尚在蘊釀與嘗試操作中,期間稍有些微成果,還需全體村民接續與匯聚能量,
打造牛角美麗故鄉,應是指日可待。
-----------------------------------------------------------------------------
很多年前,在社區營造的風潮下,我曾經聽過一個名詞~"牛角復興,復興牛角"
雖然,那時年紀還小!並且不在家鄉!但我對於這個詞也是深深有一種感動!
牛角人有一段曾經繁榮的日子!但也隨時光流轉而沒落!
但,雖然行政中心轉移至平坦的介壽村,但在人才,政治,學術上,牛角子民仍執馬祖之牛耳,
現任(時2010年)的縣長.立委.以及兩位縣議員,都是牛角籍.畫家.校長.教師更是不知有幾,
位處於與行政中心介壽村一丘之隔的村落,冬天凜冽的北風更造就,居民堅強的性格,
其人口也是全馬祖第二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