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概括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生。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病逝了,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維持生計,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兩頓粥。冬天時,將粥盛在盆裏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的,一頓吃兩塊。後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後,他的生活就更加艱難了。
(那時他借住在一間廟裡,晝夜不停地苦讀,疲乏時就用涼水澆臉驅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著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經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時,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飢。這種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學發現就回家告訴父親,於是他父親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的飯菜。可是幾天過去後,食物都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學問他爲什麽不吃時,范仲淹說:“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經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享受這麼豐盛的飯菜,那以後我還能喝得下粥嗎?”
(有一回,宋真宗率領百官浩浩蕩蕩到了南京,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去看皇帝。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來看啊!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范仲淹隨口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回地繼續讀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了。)
雖然處在貧賤中,范仲淹仍不為利益所動:有一次,他發現自己居住的房中藏著一甕白銀,就一聲不響地把它掩埋好。後來他做了大官,寺裏僧人向他募款時,他寫封信去說明藏白銀的位置,結果真的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這些白銀。僧眾見到這種情況,紛紛地讚揚說:“范仲淹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蘇州做官時,他曾買下一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師看到就道賀說:“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聽了以後笑著說:“與其獨佔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在該地創設學府,延攬名師講學。不久,造成空前盛況,各地也紛紛仿效。故後人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譽。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見到一個風水師為別人選墓地時說:“這塊地上的巨石看起來像亂箭穿心、是塊絕地,會絕五代子孫的。“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在朝為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為祖墳,讓子孫從此不再為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別人了。”於是就買下來做為祖墳之用。老百姓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對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讓范大人這麼好的人絕子絕孫嗎?”也許是他的善舉感動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大作,把原本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立起來,成了”萬箭朝天“,絕地變成了寶地。因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為“范墳山”。
范仲淹還有一個義田的故事。尚未富貴顯達時,他曾經立志設置義田,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後來他當了招討使,參與朝廷大政,才有足夠的俸祿和賞賜,來達成願望:他在家鄉附近購置一千畝的良田,然後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收付及資金的調配,以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且鄉親遇嫁娶婚葬,都有補助;曾當官而今退職在家,或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助;如果當官任職了,就停止補助。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都能繼承他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范仲淹雖然居高官、享厚祿,卻把薪俸都用來救濟貧民,以致一生窮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而且死後入殮時,子孫也沒有餘錢為他辦好喪事。縱使如此,可是人們對他哀悼的場面是很風光的: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爲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也紛紛為他建祠畫像。老百姓在傳頌他的一生時說:“朝廷無憂有
范仲淹入仕後,最初十年,一直任地方上的小官。他每到一地總是踏實地做一些有利於國家民生的事,並且有所成效。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任西溪鎮掌管監稅。他看到泰州及楚州、通州、海州各州,因唐時所建海堤年久失修,每年秋季海潮泛濫,災情十分嚴重。退潮後,過去的良田都成了不宜耕種的鹽田,老百姓無以為生,只好攜家外逃。這事本不屬范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内,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復海堤。宋仁宗天盛二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ㄍ修堤。解除了這一帶的潮水災害,並命名范公堤。
由於范仲淹有此政績,到了中央,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鬥争,犯顏直諫。他看到劉太后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傀儡,便批評這種不合理現象,奏請太后還政,不久,范仲淹因由此觸怒太后而被貶。
太后死後,范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後常觸怒仁宗所以被貶。
范仲淹三次被貶,名望卻越來越高。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以熱忱報效国家。
參考資料 大紀元報和故事書
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曾祖父范夢齡,曾任吳琥國中吳節度判官(蘇州錢糧判官),祖父范贊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989 年)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纔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范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為什麼,有人告訴他:你乃姑蘇范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聽罷方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范仲淹為什麼要投南京呢?因為此地是人煙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志操纔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學後,皇帝來了也不出去觀看,晝夜不停地苦讀,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到了,回家告訴了父親,於是留守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嘗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吃?范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皇天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纔,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1015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這時,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事奉。1017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方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縱觀之,范仲淹的讀書方法有以下幾點:
1.專心一致,連皇上來了都不去看。
2.有恆心毅力〈大重點〉。
3.晚睡早起,利用晚上安靜時讀書,白天僧人唸經時睡覺。
4.據說他的枕頭是一顆圓球,常睡不安穩而掉下來,一醒來就繼續唸書。
范仲淹的功業
北宋自太祖統一天下後,實行了『強榦弱枝』、『重文輕武』之
國策,此對消除藩鎮割據、地方坐大、武人干政等弊病,固有其積極
之作用,然而也造成宋代國力貧弱、武功不振,使北宋立國後不久即
處於內憂外患交困的惡劣處境。故有宋一代,變法圖強之舉屢起,仁
宗時(一○二二 -- 一○六三)有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神宗時(
一○六七 -- 一○八五)有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茲將宋室實行變法圖強之背景與動機概述於下:
(一)拯救財政危機:北宋官僚機構龐大,冗官、冗兵充斥,皇室奢靡浪費,加上每歲須向遼、西夏輸幣求和,致國庫衰竭、入不敷出。若不 改弦更張,則危亡之果立見。當時造成國庫空虛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幾項:
1. 冗兵:自太視以來,因行養兵之策,故兵員和軍費不斷擴大,冗兵四處充斥。太祖開寶時,全國兵員數共三十七萬八千,其中禁軍約佔十九萬三千;至英宗治平時,增至一百十六萬二千,內禁軍達六十六萬三千。前後百年,全國兵額增 加了三、四倍。治平年間,天下所入財用約緡錢六千餘萬,但禁軍、廂軍?需費五千萬,養兵費佔了全部歲入的六分之五。
2. 冗官:為宋代財用之蠹者,第一是冗兵,第二則是冗官。宋初行重文輕武政策,太祖曾對趙普曰:朕今選懦臣干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為造成文治之局面,宋室一面放寬進士的出路,一面又提高文官 的待遇。因而官吏日多,俸給日繁。《廿二史劄記》在提及宋冗官費時云:『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宗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官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對官吏的優待,除俸祿日厚外,又有祠祿 作為退職之恩禮,又時有額外之恩賞,復加以恩蔭使其蔭子蔭孫乃至蔭及門客。
3. 歲幣:澶淵之盟定宋每歲須向遼交銀
關於北宋之財政問題,時人曾云:『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何謂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為國』。由於冗吏耗於上,冗兵耗於下,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故財政竭無可倖免。太宗時歲入二千二百多萬緡,收支相抵尚餘大半,而太宗時增加了五六倍,但收支相抵竟超支一千五百七十多萬緡。
(二)富國以弭民變:北宋初,土地兼併問題就很嚴重,太宗時就已出現『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之狀況。至仁宗時,更發展到『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偽冒,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同時,宋室因朝廷日用不足,每以增稅方法彌補,致使地方凋敝,民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廷冬....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立國未久則已民變四起,如太宗時王小波(? -- 九九四)、李順(? -- 九九四)等以『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作號召,緊眾起事。仁宗時又有長海和郭邈三以及王倫(? -- 一○四三)、王則(? -- 一○四八)等多次民變、兵變。為消弭內憂,宋廷乃決行變法革新。
(三)強兵以禦外敵:北宋立國後,厲行強榦弱枝、重文輕武,然矯枉過正,故造成政務遲滯、冗費鉅大、入不敷出、地方凋敝、武功不修、外患深重。北宋之兵員雖多,但軍隊素質低下,由於『主軍政者素不擇人』,教習不精,士氣不振,故出現『彌歷數百十歲,養百萬之師,未嘗有戰鬥之事,而飽食安坐以嬉』之怪事。一旦與遼、夏等交戰,雖有兵而不中用,屢戰屢北,不僅軍費及歲幣之開支浩大,而且使宋室之統治也受直接威脅。故宋室乃欲通過變法而強兵,改 變外患嚴重之狀況,扭轉國力積弱、國勢危殆之局面。
仁宗執政時的慶曆新政,是北宋首次變法,其主持者為范仲淹。范仲淹(九八九 -- 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進士。少時貧困力學,出仕後有敢言之名。常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座右銘。歷知十餘州,足跡遍及大半國土,所在均注意獎勵農桑、防災救荒,政績頗著。仁宗寶元三年(一○四○年),西夏掠邊,他與韓琦(一○○八 -- 一○七五)同任陜西經略副使,對改革軍制、鞏固邊防做出一些貢獻。慶曆三
年(一○四三年),仁宗以范為參知政事,令其條陳世務興革之見。
仲淹乃與樞密副使韓琦、富弼(一○○四 -- 一○八三)上《答手詔
條陳十事疏》等,倡議推行新政變法。
范仲淹在慶曆間所上的《十事疏》包括下列十項:明黜陟,抑僥
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修,減徭役,覃恩信,
重命令。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澄清吏治:對內外官吏按時考核政績,並據其優劣而分別
升降,無功不遷,有善必賞;嚴格限制恩蔭制
度,減少官員子弟靠蔭庇而僥倖任官;改革科
舉制,使學校著重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
才;由中書省和樞密院慎擇路、州長官,縣官
也由朝中大臣保薦,擇舉主多者盡先差補;注
重州縣職田收入之均配,使地方官衣食得足然
後『責其廉節,督其善政』。
(二)富民強兵:令各地吏民陳報農桑可興之利、可去之害,以
便興修水利、富國養民;減少百姓徭役,使『
人自耕作,可期富庶』;裁汰冗兵,革除募兵
制之弊病,在京師仿唐代的府兵制,使兵農合
一,加強訓練,然後加以推廣。
(三)推行法治:講求實效,注重恩信,以免『使天子及民之意
盡成空言,有負聖心,損傷和氣』;已頒命令
須切實執行,克服『煩而無信』,避免『上失
其威,下受其弊』。
宋仁宗對范仲淹等提出的主張初甚嘉納,除復府兵制一項外,餘
均詔令推行。但因新政盡罷不才之官,僥倖者不便,故屢遭朝中官僚
之阻撓,反對者之謗議愈來愈甚,甚至有指責范仲淹、韓琦、富弼、
歐陽修(一○○七 -- 一○七二)等結為朋黨者。因此新政推行不及
一年,范仲淹就自請罷參知政事,出為陜西、河東安撫使,富弼也出
為河北宣撫使。『仲淹與弼既出使,讒者益甚,兩人在朝廷所施為,
亦稍阻止』。至慶香五年(一○四五)春,范仲淹、富弼、韓琦又再
遭貶逐,新政也盡行廢棄。
《范仲淹被西夏軍打得潰不成軍》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文學史上的名垂不朽的著作,但和范仲淹的問政成績兩相比較下,簡直有天差地別!
當宰相時,提出減少無所事事的官員和限制未來『蔭子』的數量,必須年滿十五歲以上才可以。就招來高級官員的公憤下群起而攻擊,在廣大既得利益的壓力下范仲淹只好辭職,就此停止。
蔭子→高級官員的子弟不須經過上過學校和國家考試就可以當官,還在懷裡的嬰孩就可以當縣長。
在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攻下延州﹝陜西省延安﹞,主將被擒,延州州長﹝知延州﹞范雍被貶官。宋朝中央派范仲淹和韓琦去主持西夏的軍務,並任范仲淹為延州州長。
范仲淹是文官,不懂軍事。對西夏軍的游擊戰苦無對策。到職後一個月就向國內宣傳說:『西夏國已警告西夏國人: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可欺。』。
在公元1041年‧宋仁宗康定二年,西夏和宋朝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甜水河﹞大戰,宋軍是在鎮戎﹝寧夏省固原﹞巡視的韓琦領軍,一萬零三百宋軍大敗,全軍陣亡;韓琦好不容易逃出回來,陣亡士兵的家屬數千人,攔住韓琦坐騎的馬頭,招魂哀悼哭泣說:『你們隨司令出征,平安而出征。今天司令回來,你們何在?願你們的魂魄,也隨司令回家!』哭聲震天動地,韓琦當場羞愧不已;沒多久‧又有人宣傳:『邊疆人民歌頌說: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西夏軍﹞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種肉麻、無濟於事的對內宣傳,並不能使西夏退兵。
接下來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康定三年,又在鎮戎會戰,宋軍九千四百多人被俘或戰死。
在公元1044年‧宋仁宗康定五年,宋朝只好承認西夏國的存在。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胸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范仲淹的為政道路上的作為,並不可取!
參考資料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2.asp?No=126650&Object=2000&TopNo=43697
范仲淹的詞
蘇 幕 遮
碧雲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作者】
969 -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範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註釋】
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
黯:形容心情憂鬱。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品評】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芳草」歷來也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如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鄉魂」二句,逕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捨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
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歎。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參考資料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f/anfa_fangchung2.htm
有哪些成語是關於范仲淹的???
鯨吞虎噬:比喻強者兼併弱者。
范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關心國計民生,有憂患則居先,享樂則居後。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知雄守雌:語本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表示雖知如何剛強,卻安於柔弱,不與人爭。
宋˙范仲淹˙老子猶龍賦: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絕聖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一碧萬頃:形容碧綠的天空或水面遼闊無際。
春和景明:春氣和煦,景物明麗。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郁郁青青:草木芳香茂盛的樣子。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浩浩湯湯:水勢盛大壯闊的樣子。
橫無際涯:形容廣大而沒有邊際。
氣象萬千:形容景象千變萬化,極為壯觀。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悅。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政通人和:政事通達,百姓和順。形容國泰民安。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以德服人:用德澤使人信服、臣服。
宋˙范仲淹˙奏上時務書:臣聞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英聲茂實:比喻名聲和事跡都很顯著。
宋˙范仲淹˙皇儲資聖頌:其逸言思逆耳,道務前膝,玉振金相,英聲茂實。
殊途同歸: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
宋˙范仲淹˙堯舜率天下以仁賦:殊途同歸,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終聞乎比屋可封。
衡陽雁去:比喻音信渺茫。
宋˙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務實去華:崇尚實際,革除浮華。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憂國憂民:憂慮國家大計和人民疾苦。
宋˙范仲淹˙謝轉禮部侍郎表: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
斷虀畫粥
宋代名臣范仲淹少時家境貧苦,在長白山僧舍讀書,每天以
近水樓臺
宋范仲淹鎮錢塘,官兵皆被薦,唯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