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念三則
2023/06/03 16:11
瀏覽238
迴響0
推薦17
引用0
大肚魚
農田的最後物種
保育在四尺魚缸
有一天主人心血來潮
放入一株迷你睡蓮
魚兒迅即群聚貼近蓮葉
興奮抖動身體
告訴主人
我們真的好懷念大自然生活
一日魚缸接縫被水壓撐裂
水漏光
一切歸於烏有
※ ※ ※
白頭翁在天花板築巢
每每看見人類走出門外
都會棲息到近處觀望
鳥兒叼著小蟲出現在眼前
不久更是叼著紅黑色漿果現身
兩隻親鳥更接近門口嬉戲跳躍
人類開始懂得一點點鳥語
擺上一碟麥片看看
鳥兒真的領情
飛過來碟子上觀察
後來兩隻親鳥都叼著紅黑色漿果出現
當著人類面前吞了漿果
人類懂了
備了一顆木瓜
鳥兒放下新巢
已不知去向
※ ※ ※
人兒牽著小白
翩翩走過
人兒轉頭好奇地觀望
人兒停駐門口滑手機
男人忍俊不住拉開紗門
走近人兒
人兒轉頭觀看男人
以下 中 上
傳遞三種眼神
然後翩翩離去
人兒如鳥兒
已不知去向
男人還在回味人兒
靈魂幾乎鑽出瞳仁的那副模樣
※ ※ ※
當男人遇見『望穿秋水』的情境該如何應對?
「不要驚擾我的黃鸝鳥,讓她自便吧!」

※ ※ ※ 附錄 ※ ※ ※
大肚魚最初是因為能夠消滅蚊子的幼蟲而被引進到國內,不過由於生長太過迅速,現在已經成為生物災難(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大肚魚,學名食蚊魚,又稱柳條魚,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原生於北美洲東部和南部的淡水水域,從美國新澤西州南部到墨西哥,從印第安納州中部到伊利諾州南部的密西西比河盆地,都有它們的身影。
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不過孑孓們並不是食蚊魚的單一食物,各種浮游生物、甲蟲、蟎類和無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魚的口糧,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食蚊魚從1911年被引入台灣,上世紀20年代引入內地後,已經在珠三角地區繁衍生息,站穩了腳跟。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食蚊魚的生長比黃魚快,食蚊魚性成熟懷卵量70~200萬粒,每尾雌魚每年能產200~300尾。對當地浮游生物、昆蟲和甲殼動物的結構造成了影響。食蚊魚還是一些蠕蟲的潛在寄主,這些寄生蟲可能被傳染給當地的魚類。在國外,食蚊魚被引入澳大利亞後收穫很多惡評,被視為有害生物。
在華南人類活動區,食蚊魚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鱂和弓背青鱂,成為低地水體的優勢種,危害到這些青鱂的生存。甚至會影響當地蛙類、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生存。
現在有些市民會把食蚊魚養在家裡魚缸或水培植物中,建議不要把它們放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