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梓」(父子)典故來源
2016/04/04 19:34
瀏覽96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標題:
「喬梓」(父子)典故來源
發問:
《論衡》中說:「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吏民橫悖,長吏示以和順。是故康叔、伯禽失子弟之道,見於周公,拜起驕悖,三見三笞。往見商子,商子令觀橋梓之樹。二子見橋梓,心感覺悟,以知父子之禮。」 康叔不是周公的弟弟嗎?那他跟「喬梓」(父子)這個典故的關係是?? 麻煩各位解惑了~ 更新: 可是... 那跟"康叔"有什麼關係?? 康叔不是周公的弟弟嗎?? 弟弟跟父子之道的關係@@ 還是...是後人限縮成形容父子?? 謝謝~
最佳解答:
喬,本意為高聳的形態,多形容樹木,《說文》中說,“喬,高而曲也”;《詩o鄭風o山有扶蘇》中,“山有喬松”(高大的松樹)和《詩o鄭風o漢廣》的“南有喬木”,均指樹木高聳貌。 梓,在《說文》中釋為“楸也”,即楸樹。如果把喬和梓組成雙音節片語“喬梓”,用以指稱“高大的梓樹”,顯然不妥,因為楸樹很少呈現高聳貌。但為何“喬梓”一詞仍頻現於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呢?這與一個歷史典故有關。 《尚書大傳》卷四記載:“伯禽與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之”。他倆之所以遭“笞”,原因在於,伯禽自恃周公旦之子,康叔仰仗自己是武王的幼弟,面見輔政的周公時多顯隨便。伯、康挨了三次打之後,康叔開始害怕,主要是怕徹底失去周公對其信任。於是康叔對伯禽說“有商子者,賢人也,與子見之”,想讓商子給出個主意。他倆見到商子以後,就問及怎樣才能獲得周公的信任,商子說:“南山之陽有木焉,名喬”你倆先去看看吧。他倆前去南山,“見喬實高高然而上”,回來把所見告訴了商子。商子解釋道:“喬者,父道也。 商子同時又說:”南山之陰有木焉,名梓“。他倆又前往觀之,”見梓實晉晉然而俯“,回來後也把所見告訴了商子。商子說:”梓者,子道也“。之後,在商子的教誨下,伯禽與康叔深深領悟到,即使是直系親屬,也要奉守尊卑禮數。第二天,他倆再去見周公時便不再趾高氣揚,而是”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不再對他們施”笞“,而是”迎拂其首,勞而食之“,按禮儀規制接待了他們。後來,伯禽成了魯國的第一任國君;衛國建立後,康叔也做了衛國君主。雖然這個典故包含了濃重的封建禮教,但此後的人們仍然常將”橋梓“比為父子,並以此多喻父慈子孝。 喬木、梓木兩種高矮不同的樹木。如果賢喬梓就是高低來區分,恐怕說服力不足。我們試試找另外一個證明,說看看,為何父子用「喬梓」? 書經是喬梓典故的來源,當時父之道,子之道,不會只是身材外形,還有樹籽的象徵意義。喬樹的果實種子是往上的,象徵父權,也代表父親對子女的期望,力爭上游。梓樹果實種籽低垂朝下,象徵凳子俯首聽訓。這是古書的說法,也是目前找到的典源。
其他解答:76110B561D6B6A95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