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
~記錄上一代人的事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郭松齡,遼寧瀋陽人,1883年出生,出生當時的東北處於日俄交戰狀態,戰爭給家鄉帶來巨大的破壞,當年的東北由於長期處於戰爭的陰影下,百業蕭條,中斷了人民就業,就學。郭松齡的幼年至青年時期可以説是處在戰亂威脅與物資困乏中渡過的。
説到當時戰爭罩頂的東北,得話說從頭。1895年甲午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次年清政府在中俄共同防日的前提下簽訂中俄密約,中國同意出借旅順港給俄國。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俄國借保護僑民為由,出兵攻占東三省。由於俄軍在東北的擴張,引發日本的反彈,幾經談判未果,終至於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交戰的結果,或許是由於俄國的戰線較長,日本獲得了大多數戰爭的勝利,從此以後,東北就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
1905年,郭松齡進入奉天陸軍小學堂就讀,之後,再被保送至陸軍速成學堂,其間受到同盟會會員方聲濤(註一)的啟迪,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潮。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四川保路運動,保路運動失勢後,郭回到奉天,結識了奉天女子師範學校畢業的小學老師韓淑秀。後來他在奉天被認定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被捕,韓淑秀現身刑場,出面為他脫罪,保住了性命。韓淑秀受過高等教育,思想進步,二人志同道合,結為夫妻。
1913年,二人到北京,郭松齡就讀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學堂教官,韓淑秀則考入協合女子大學(註二)就讀,1917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運動(註三)。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再回到東北,投入奉系(註四),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並接受老帥張作霖的安排,擔任少帥張學良的私人教師,兩人亦師亦友的主僕關係,極為默契。也由於張學良對他的依重,在奉系中獲得拔擢至將領地位。兩人在兩次直奉戰爭中有優異的表現,為奉系建立功勛。事後看來,直奉戰爭時期,是他二人生平戰績最輝煌的時期。即便在郭倒戈之後,張學良在晚年回憶錄中,提到郭松齡時仍稱:「我最敬重的人就是郭松齡,我前半生的事業全靠他。」
現在來說說直奉戰爭的原委,直系軍閥由於地利之故,具有中央領導權利的象徵意義,因而倍受各方挑戰。當時直系軍閥的領軍人物主要是以曹錕領導的保定派和以吳佩孚領導的洛陽派。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只有張學良與郭松齡領導的東路部隊,獲得全身而退,奉系退出山海關,張作霖宣布東北自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有備而來,雙方勢均力敵,對峙於山海關月餘,最終由於直系將領馮玊祥關鍵時刻陣前倒戈,直系大敗,大總統曹錕被捕。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勝利,進入直隸,接掌北京政府,東北的"土匪"要走出山海關了。幾經思考,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作出了不得已的決定。姜登選為安徽督軍,楊宇霆為江蘇督軍,李景林為直隸督軍,張宗昌為山東督軍。不久之後又發生浙奉戰爭(註五),楊宇霆落荒而逃,卻又完全不須付出任何代價。 此時的郭松齡正出差日本做軍事考察,想到自己為奉軍做出那麽多貢獻,卻什麼都沒得到,內心難免忿忿不平,恰巧馮玉祥部的韓復榘也在日本,於是密商謀反大計。
1925年11月,郭松齡做出人生最大賭注,結合西北軍閥馮玉祥倒戈張作霖,歷史一直都有人好奇郭松齡為何反奉軍,並歸納出以下的理由:1.與奉系軍閥理念,路線不同,前面說過,郭松齡青年時代受到革命思潮的啟發,參加過同盟會,參加過國民革命軍,與張作霖路線不同,他反對軍閥內戰,主張改革政治,"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從日本考察回國後就與馮玉祥,李景林結成反奉聯盟,密約中議訂馮玉祥據西北,李景林佔直隸,郭松齡管東三省及內蒙古。2. 郭松齡與同為奉系楊宇霆有意氣之爭也有理念不合。 郭松齡是陸大派,而楊宇霆是士官派(註六)。楊宇霆受到老帥張作霖的重用,而郭松齡則與少帥張學良有師徒關係。後來士官派得勢,郭則受到排擠,有志難伸。而他的起義失敗則在於 1. 識人不明:馮玉祥是個倒戈大王,有無數次背信忘義的記錄。他與馮玉祥的交情,更確切的説是源於他的夫人韓淑秀與馮的夫人李德全是閨蜜好友,兩人同為協合大學校友。2. 不要忘記開頭提過的在東北的日本勢力。關鍵時刻,日本人在考慮自身的利益前提下,幫了張作霖,打亂了郭松䶖的作戰計劃,加上,馮玉祥並未真心與郭松霖合作,終至飲恨敗北,也陪上了自己的生命。
從電告起義至最終被捕,為時僅月餘,郭與妻子化𥺁出逃,無奈最終被他的政敵楊宇霆追捕到手,並立即快速槍決,且曝屍三日以儆效尤。郭松齡與夫人韓淑秀感情極好,先是韓淑秀在刑場上救了郭松霖,現在兩人因反奉而被逮捕送上刑埸,夫妻二人慷慨就義,夫人還留下了一句名言"夫為國死,吾為夫亡",好一個死而無憾!
直奉戰爭消耗了直系軍力,郭松齡的倒戈削弱了奉系的軍力,為南方的革命軍北伐奠定成功基礎,開啟了另一個新時代。
~~~~~~~~~~~~~~~~~~~~~~~~~~~~~~~~~~~~~~~~~~~~~
註一:方聲濤(1885-1934,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留學日本,入東京振武學堂學習陸軍,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註二:北京協和大學即華北協和女子大學(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前身是美國公理會於1864年創辦的貝滿女塾,位于灯市口東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後併入燕京大學。
註三: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所謂護法,護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註四:奉系是指以張作霖為首的軍閥,盤據東北地區。
註五:浙奉戰爭又稱反奉戰爭或第三次直奉戰爭。
註六:陸大派,是指來自陸軍大學或保定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以郭松齡為首,也是少帥派。而士官派是指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以楊宇霆為首,也是老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