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說的故事在我心中萌芽,是在三十年前,當我還在唸碩士班時。那時有民族晚報,有一天,他的副刊裡有篇文章在講細君公主。後來這個故事一直伴隨著我。而我閒暇時也喜歡翻閱史書,並特別留意細君公主的記載。等到十七八年前,我發現這個故事的龐大豐富,遠超過我的想像。我已經可以想像故事中的某些人物,為何吶喊,為何哭泣,為何拼鬥了。於是,我盤算著把這個故事付諸文字。
這本小說在1998年時,曾經蒙行政院文建會獎助,並由時報出版社,以《任劍逍遙》的書名出版。當時我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寫作技巧的種種侷限,因此莽撞出版,銷售量自然可想而知了。
就像許多的作家一樣,雖然賣得不好,我一直把這本小說當成是我的小孩看待。因此,過去十五年來,我都還是消極的斷斷續續的栽培他、改進他。但我實在缺乏真正寫作專家的指導意見,因此成效頗為有限。直到去年,我的朋友曾先生提議將這本小說,以網路出版的形式重新發表,我才開始積極尋找技術指導,並認真將本書重新撰寫。如今的《漢武英俠錄》內容,與當年的《任劍逍遙》有絕大的不同,許多章回幾乎全部改寫。
要講到這本小說,就不能不說漢武帝,因為他構成了本書無所不在的背景。他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就是打敗匈奴的偉大皇帝。但他對中國人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匈奴戰爭的成果。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中國由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帶入了言論大一統的思想禁區。此後兩千年,中國人事實上是跳不出他所設定的價值觀框架。但隨著時代的劇烈改變,民主思潮、人權觀念透過各種新穎媒介的不斷入侵,現在這個兩千年以來的價值體系已經在慢慢的侵蝕塌陷中。我們在台灣,談起那種忠君護主,為國犧牲,為孝捨身,求青史留名的種種熱情執著,年輕人不是嗤之以鼻,不然就是無法理解想像。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價值體系即使在中國大陸也在慢慢崩解毀壞。因此,作者一直想要寫一本通俗小說,把這樣的有可能會消失的價值體系紀錄下來,讓我們體會過去兩三千年,中國人,尤其是菁英份子,是為什麼活,是為什麼死,是為什麼嘆息。
本書的構想一直就是在以平常百姓、社會知識份子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古老卻慢慢淡出的價值體系。因此,我們會寫很多的情節,都是關於小人物在戰場上、在動亂中的言行。當然,許多人已經警告我,這不是他們預期的小說。但是我讀史書時,往往注意力都不在那些帝王貴族、公侯將相身上,而是在那些戰場上赴水而死的士卒,那些在動亂中死於溝壑的百姓。奇怪的是,中國歷史中這樣的場景非常多,但是幾乎沒有一本小說是在問這些無聲無息死去的小人物,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我一直想要寫一本小說,以這些人的觀點來講他們的悲傷痛苦。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這也算是我的一種俠義精神吧。
至於漢武帝本人,他跌宕起伏的戲劇化人生,在中國歷代皇帝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怎麼說呢?我們知道人生有三個階段:奮發有為,荒唐無道,反省救贖三個階段。就像是一個年輕人努力工作。等他到了中年事業有成,就拋妻棄子,覬覦非份暴利。等到事業垮了,小三也走了,晚年開始反省,瞭解到老妻的可貴,變成慈善事業志工。中國歷代皇帝,有的走完第一個階段,就壯志未酬死了,像是宋武帝劉裕、後周柴世宗、宋太祖趙匡胤等。也有的一輩子就在第二階段打轉,死而不悔的。還有些早年英明的皇帝,大概就是從第一階段,走到第二階段,然後在狂暴中把年輕時累積的成就都要毀壞拋棄,如唐太宗、唐玄宗之類的。當然也有康熙之類的,一生就是模範生,都在第一階段打轉。而漢武帝獨樹一幟的,就是他完整走完三個階段,一直到他在巫蠱之亂後,開始反省反悔,而且付諸行動。因此,這部小說也就是作者的一個夢想,想要把漢武帝這獨一無二的人生三部曲故事講述出來。
最後呢,作者想要感謝自然注音輸入法。我寫字又慢又醜,要不是有此輸入法,讓我居然一天內學會了打字如飛,我是萬萬不會起念把這故事付諸文字的。我也要感謝一些朋友,在我撰寫的過程中,給予情節上的寶貴意見,這包含了我太太與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