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蘭散文導讀》之二 議論散文(下)∕陳清揚 - 張紫蘭 - udn部落格
張紫蘭
作家:張紫蘭
文章分類
    Top
    《張紫蘭散文導讀》之二 議論散文(下)∕陳清揚
    2025/03/29 09:45:35
    瀏覽:277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張紫蘭散文導讀》之二  議論散文(下)陳清揚


    壹、作品導讀
    一、《寫作》聚焦的核心議題

    1、寫作的本質與目的

    (1)、自我實現與生命意義:寫作是一種自我創造、記錄人生與探索世界的方式,賦予生命深層的價值。

    (2)、思想與哲學的承載:寫作不僅是表達,更是一種思想的鍛鍊與深化,通過文字建構哲學與美學的理想。

    (3)、文學的獨立性:強調文學的純粹性,拒絕商業化、功利化,認為文學應該超然於市場與虛榮。

    2、文學的審美與技藝

    (1)、藝術的創造力:文學是技藝與靈感的結合,透過文字的雕琢來塑造美與思想的結晶。

    (2)、風格與結構的探索:強調寫作中的結構美學、表達方式的創新,並透過細緻的技術鍛鍊來提升作品品質。

    (3)、真實與虛假之辨:指出真正的文學來自誠實的表達,而非流行或包裝的虛假作品。

    3、寫作與人生的關聯

    (1)、孤獨與探索:寫作是一條孤獨的道路,需要獨立思考,並與世界進行深層對話。

    (2)、時間與成長的累積:文學創作是一個長期的歷程,從日記到成熟作品,是思想與經驗的沉澱。

    (3)、現實與夢想的交錯:寫作既是生活的體現,也是夢想的延伸,透過文字讓理想與現實交匯。

    4、文學的價值與使命

    (1)、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透過寫作保存家族歷史、人類故事,讓生命經驗得以流傳。

    (2)、社會觀察與批判:寫作應關注人類現象,展現時代精神與個體心靈的掙扎。

    (3)、對「真、美、善」的追尋:文學的終極使命是尋找真理、表現美學、體現人性中的善意。

    這篇散文表達張紫蘭對寫作的深刻理解,展現她對文學的熱愛與堅持,也呼籲寫作者保持純粹與誠實,讓文學成為探索世界與心靈的重要途徑。
    二、《繁複與簡單的世界》聚焦的核心議題
    1、人生的繁複與簡單

    文章以自身經歷為引線,探討人生在複雜與簡單之間擺盪的狀態。作者認為,人生的繁複鍛鍊人,使人成長,但最終的歸宿仍是回歸簡單。
    2、文學的價值與功能

    文學是繁複的心理過程,承載人生的喜怒哀樂,也超越塵世,帶來精神上的昇華。

    文學既是人生的寫照,也是心靈的救贖,能夠從混亂與痛苦中解救人類。

    3、人生的修行與思考

    繁複的人生驅使人思考,使人成熟,讓人更能理解人生的起伏與命運的無常。

    文章多次強調「擺盪」這一意象,表達人生在兩極之間不斷徘徊的狀態。

    4、簡單的純粹與困境

    簡單帶來純粹、快樂與寧靜,但簡單並非絕對的美好,也可能會導致愚蠢與盲目。

    真正的簡單並非幼稚或膚淺,而是一種歷經繁複後的領悟與選擇。

    5、文學與藝術的自由

    作者提及創作時的「逐字自由」,表達對文字、思想不受束縛的追求。

    文學與藝術應該給予讀者思索的空間,而不僅僅是單向的輸出。

    這篇散文透過繁複與簡單的對比,探討人生的哲理,也表現出作者對文學與人生的深刻體悟。
    三、《文學談論》系列
    (一)、第一至四篇所聚焦的議題

    一、文學的價值與目的

    文章出處:

    《文學談論 一》:「其實,文學雜誌的目的只是要照顧有才華的人。只是要有才華的人贏。」

    《文學談論 二》:「如果有一個點,它有權或有錢的分配。我們就應該把它發揮至最好。以無名為起點,以盡情為終點。」

    《文學談論 四》:「有一天,我們不再用金錢衡量珍貴的知識,深刻的文學雜誌不用買的,因為有廣告商贊助。」

    討論:

    這些論述都圍繞著文學的價值,強調文學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市場取向,而是應該「照顧有才華的人」,讓真正的創作者能夠發光發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學的純粹性容易受到金錢與權力的影響,因此強調「無名為起點,以才情為終點」,反映一種文學應當回歸本質、去市場化的理想。

    二、文學的審美與創作態度

    文章出處:

    《文學談論 一》:「文學家通常是看美不美的,一生追逐文字之美,追逐給文字美的人。」

    《文學談論 三》:「為了一閃而過的美,全生命以赴!」

    《文學談論 三》:「語言的掌握,是要靠閱讀與潔癖的。」

    《文學談論 四》:「沒有人會原諒幾次彈錯音的演奏,就像沒有人會原諒用錯詞的作家。」

    討論:

    這幾則論述都在討論文學的審美標準以及創作態度。它們強調文學應該追求「美」,並且這種美並非流於表面的詞藻華麗,而是一種對語言與形式的精準掌握。這也反映出對創作態度的嚴謹要求,例如「語言的潔癖」與「不可容忍的錯誤」,暗示了寫作應當具備高度的工匠精神。

    三、批評與文學評價

    文章出處:

    《文學談論 一》:「成為優秀的評論家非常不容易。普通的評論,是對作家最大的打擊!」

    《文學談論 三》:「是不是有一個文學理論,自己不會搞錯,頭頭是道。別人一聽他講,別人一直搞錯?」

    《文學談論 四》:「那是很不好的文字。但很奇怪,我看完整套書是驚顫的。」

    討論:

    這幾則話語都涉及文學評論的問題。批評在文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普通的評論往往可能成為「對作家最大的打擊」,因為它們流於表面,缺乏真正的見解。此外,文學理論的作用也受到質疑,當理論變成一種僵化的標準,可能導致誤解與誤用。最有趣的是,《文學談論 四》中提到「不好的文學」也能產生震動,這顛覆傳統的文學價值判斷,提醒我們文學的影響力不一定來自於技術上的完美,而是來自於真誠與生命力。

    四、文學與現實

    文章出處:

    《文學談論 二》:「在文學上,誰都可以得罪,李白、司馬遷都可以得罪。你不能得罪的是真實!」

    《文學談論 三》:「因你心中的恨,不夠明朗,不夠純。所以你的文章是糊上去的。」

    《文學談論 四》:「我們應當很清楚,誰是好的朋友,誰是好的作家?誰讓我們一直追逐著血液中的虛無,無所事事。」

    討論:

    文學不僅僅是藝術的展現,它還是一種對現實的探索和揭示。《文學談論 二》強調文學的首要原則是真實,即使是在虛構作品中,內在的真實感依然不可或缺。《文學談論 三》則從個人情感出發,指出如果作家內心的情感不夠純粹,作品也會顯得模糊不清,這再次突出文學與內在真實性的關聯。《文學談論 四》進一步批判那些讓文學流於虛無的因素,認為文學應該與現實建立緊密的聯繫,而非淪為空洞的象徵或自我麻醉。

    五、嚴肅文學與流行文學的對比

    文章出處:

    《文學談論 三》:「嚴肅藝術的肢體也是肢體,流行藝術的肢體也是肢體。(嚴肅藝術也可能壞的、尷尬的。)走向一種純情的感激。」

    《文學談論 三》:「流行文學不都是流行作家嗎?嚴肅文學也有它們的浪蕩!」

    《文學談論 四》:「讓美好的人成功!這就是社會,這就是人群的意義。」

    討論:

    這些段落討論嚴肅文學與流行文學的關係。傳統觀點往往認為嚴肅文學具有更高的價值,而流行文學則相對淺薄。然而,這些文章中呈現的觀點更為開放,認為嚴肅文學與流行文學並非對立,而是各有其價值。有些嚴肅藝術也可能是「壞的、尷尬的」,而流行文學也未必只是空洞的消遣,反映一種更包容的文學觀。

    結論

    四篇《文學談論》涵蓋文學的價值、創作態度、批評、現實關聯以及流行與嚴肅文學的關係。整體而言,文章展現一種深刻的文學思考,既強調文學的純粹性,也關注其與現實社會的互動。這些討論揭示出文學不僅僅是個人創作的產物,更是一種與時代、社會、人性相互激盪的文化現象。

    (二)、第五至八篇所聚焦的議題
    1文學與生命的聯繫

    在《文學談論五》和《文學談論七》中,作者多次探討文學的生命力和它對人的影響。例如,文學不僅僅是語言的堆砌,它能夠“使人活得相當好,使靈魂乾淨”(《文學談論七》)。這與《文學談論五》中提到的“文學批評突飛猛進,充實我孤傲的一生”呼應,暗示文學能夠塑造人的思想與情感,甚至影響人的存在感。文學在這裡不僅是藝術的體現,也是對人生深刻反思的載體。

    討論:文學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其是否獲得歷史的認同,而是在於它能否幫助個體走向自我覺察與生命的深度。文學作品的影響可以超越時空限制,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精神上的深刻對話。

    2文學與社會、歷史的關係

    在《文學談論六》和《文學談論八》中,作者反思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互動。例如,提到“重點支持”的荒謬性和文學的自由競爭(《文學談論六》),以及文學不必依賴歷史的規範和權威,歷史本身並不是每個人作品的最終判定標準(《文學談論八》)。這些討論反映文學的獨立性與自由,它不應被社會潮流或歷史評判標準束縛。

    討論:文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不僅是對過往傳統的繼承,更是對當下生活的批判與思考。作家應當敢於在自由的創作中反映社會的真實狀態,而非僅僅迎合歷史與社會對文學的期待。

    3創作的獨立性與挑戰

    《文學談論五》和《文學談論七》中的一些段落提到創作的孤獨和挑戰。特別是在《文學談論五》中,作者提到“我已經不寫小說多年了,但我一直用一種小說的頂點技巧,在注視、批判我或別人的人生”,表達創作的持久性和批判精神。而《文學談論七》則提到,作家應當“敢於反抗最偉大的作家,如果他寫得不好”,強調創作中的獨立性和對自身作品的堅定判斷。

    討論:創作不僅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過程。在創作過程中,作家必須勇敢面對自我與他人的挑戰,不盲目崇拜歷史的偉大作家,而應從當下的現實出發,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與創作方法。

    4文學的精神與形式

    在《文學談論六》和《文學談論八》中的討論,可以看出文學不僅是形式的創作,更多的是精神的表達。作者提到“語言是一種潛力、直覺”(《文學談論七》)和“語言是很重要的原因”(《文學談論七》),強調語言作為文學的基本工具,其不僅僅是傳遞資訊的媒介,更是創作靈感和精神內核的體現。

    討論:文學創作的形式和語言承載著思想的深度與情感的廣度。作家的語言能力直接決定作品的表達效果。好的文學作品不應僅僅注重技巧,而應注重語言背後的情感與思想傳遞。

    5文學的價值與文化認同

    最後,《文學談論五》與《文學談論七》都提到文學在文化認同和價值評判中的作用。例如,某些作家可能一生不被認可,但他們的作品依舊承載著時代的價值。特別是在《文學談論七》中,作者提到社會能夠容忍並接受不同的聲音,無論是“恨台灣”的作品,還是來自底層的獨特視角,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討論:文學的價值在於其能反映出社會的複雜性和人類情感的多樣性。作家的任務是忠於自己的創作,不受外界壓力的影響,通過作品傳遞真正的思想和情感。


    總結

    通過對這四篇文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文學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它也深刻地與社會、歷史、文化以及個人的生命體驗相連。作家在創作中既要保持獨立性,又要對自身與社會的關係作出深刻反思。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語言的力量、創作的挑戰以及對社會價值的思考,構成文學的核心議題。

    (三)第九至十二篇所聚焦的議題

    1創作與時代背景的關聯

    文學的創作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台灣文學的進步,甚至是全球文學的變革,都在強調創作過程中的「時代感」與「社會反映」。文章《文學談論 九》提到:「我們的文學、文化有很強的進步,它不一定要反映在看書的人口,雖然我是寫書人。」這強調文學不單是文字的堆砌,它應該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氛圍與變遷。創作者的責任不僅僅是書寫,更是創造和表達時代的精神和價值。

    《文學談論 十二》則表達對現代文學流行趨勢的關注,指出作家不能過度依賴過去的作品,而應該隨時更新自己的創作思維,保持與時俱進。

    2文學的本質與創作動機

    文學的本質被認為是表達生命的靈魂,超越單純的歷史記錄和政治立場。在《文學談論 十一》中,提到「文學是整個人類靈魂的吼叫」,表達文學的力量不僅來自其思想的深度,更在於它能激發人類對生活、存在的深刻思考。而在《文學談論 十》裡,則強調創作的動機應該是對讀者的真誠與責任感,作家對讀者的尊重將會激發更深的連結和共鳴。

    3、文學批評與創作者的挑戰

    《文學談論 九》和《文學談論 十》中提到,文學批評不應該只局限於作家的背景、地位或某些政治立場。無論是本省作家還是外省作家,文學作品的價值應該依靠其本身的品質來評價。這對創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作品應該具備思想性、藝術性及哲學深度,而非僅僅跟隨潮流或滿足流行需求。

    《文學談論十二》則進一步強調創作與批評之間的張力,提到「不要黏著自己的文章」,即創作者應該避免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而是要不斷進行自我更新,並且以批判性思維來看待自己的作品。

    4哲學與創作的結合

    在《文學談論 十二》中,創作被提到應該具備哲學思維。文學創作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需要具備對人生、社會的深刻反思。這呼應《文學談論 十一》中的觀點,即創作者應該追求「生命靈魂的公正」,而不僅僅是追求歷史定位或政治訴求。作品中的哲學性和深度,是創作的核心價值。

    5創作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

    《文學談論 十》和《文學談論 十二》多次提到,創作者的成長與自我反思是持續創作的動力。《文學談論 十二》中提到「每一場表演都是獨一無二」,表達創作過程中應該不斷突破自我,推動創作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這也呼應《文學談論 十》中的觀點,創作者應該不斷尋求更高層次的創意和社會理想,並走進更廣闊的世界,反映時代的變革。

    討論:

    這些文章反映文學創作和批評的一種深刻態度,強調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藝術表現,更是社會與思想的載體。它們挑戰傳統對文學的固有定義,尤其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創作者不應該只追求技巧和表面上的成功,而應該以哲學深度和靈魂的真實來觸動讀者的內心。這也是現代文學對創作者提出的重大挑戰,無論是面對社會變遷,還是對自我創作的深刻反思,都顯示出文學不僅是表達的工具,更是思想與人性探索的途徑。

    總結來說,這四篇文章呼籲創作者保持對文學本質的尊重與探索,並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時代與創作的框架,並強調作品應該承載深刻的思想和哲學價值。

    (四)、第十三至十六篇所聚焦的議題
    1文學與創作

    (1)文學的定義與功能:在《文學談論 十三》與《十五》中,提到文學不僅是表達和寫作的行為,更是一種調性和哲理。文學並非簡單的“寫作”,它需要深刻的反思與真誠的自我表達(《十五》)。

    (2)創造與挑戰:在《十三》與《十四》中,提到創作是挑戰權勢和現實的過程。創作者要敢於挑戰,保持真誠,不屈從於外部壓力或市場的影響。。

    (3)詩的本質:在《十六》中,詩不僅僅是形式的美感,更多的是內在深度與純粹性。詩是追求真正的意義和情感表達,避免做作與浮華。

    2文藝與社會

    (1)文學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多次提到社會語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文學的進步和變化是與社會變革緊密相連的,尤其是群體語言的演進。

    (2)文藝與歷史:在《十五》中提到文學與歷史應有所區分,強調文學應保持獨立性,不被歷史或政治環境的束縛。同時,提到“藝術是殘酷的”,藝術的價值並不因政治受迫害而提升。

    3個體與文學的關係

    (1)個人情感與文學創作:在《十六》中提到個體的情感、態度和反思在文學創作中至關重要。尤其是作家的真誠與自我認知。

    (2)文學的自我超越:在《十六》中提到作家要超越自己,超越形式和表面,探求更深層的意義和表達。文學的力量源于作家的誠實與精神的純淨。

    4文學批評與藝術的價值

    (1)文學批評的作用:在《十五》中提到文學批評不僅是評價作品,更是對文藝精神與哲理的探討。提到一些老作家的影響力,以及對文藝批評的深刻洞察。

    (2)藝術的真實與力量:文學藝術的真正力量在於其真誠的表達,而不是取巧或為市場妥協。藝術創作不應為了迎合市場而妥協,必須堅持對真理與美的追求。

    5文學的倫理與責任

    (1)作家的責任與道德:在《十五》和《十六》中,強調作家應當具備深刻的道德責任感與藝術責任感。作家的作品不僅是個人表達,也是對社會文化的貢獻(《十五》4,10)。

    (2)文學的純粹性與生命力:在《十六》中提到作家應時刻保持文學的純粹性,避免因市場壓力或個人欲望影響創作。

    總結來看,這四篇文獻探討文學創作中的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文藝的獨立性與市場的關係、文學的道德和藝術價值,以及作家的自我超越與真誠表達。這些議題構成對現代文學創作的深刻反思,強調文學應具備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深刻性和道德的責任感。
    貳、張紫蘭議論式散文特色
    張紫蘭的議論式散文展現她獨特的文學思維和表達風格,以下是其幾個主要特色:

    1語言的自由與挑戰性

    張紫蘭的散文語言自由奔放,拒絕拘泥於傳統的規範和形式。她傾向於挑戰權勢、規範與傳統觀念,表達出一種強烈的獨立精神。例如,她在《文學談論 十三》中提到:“我最喜歡挑戰艱難,我最喜歡挑戰權勢,直至世間灰飛煙滅。”她的文字充滿反叛精神與個人立場,強調思想與創作的自由。

    2哲理性與深刻的思辨

    她的散文常常融合哲理性思考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不僅關心文學本身,還探討文學的外部影響、社會變化及歷史維度。例如在《文學談論 十四》中的“永恆真正的意義,可能不是時間的長久?永恆真正的意義,可能是暫時型態。燦爛。”她通過哲學性的提問表達對“永恆”這一主題的獨特理解,突出她對時間和存在本質的探索。

    3文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張紫蘭強調文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主張文學不僅是形式上的創作,更是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的體現。例如在《文學談論 十五》中的觀點:“文學不只是一直寫,它是一種調子,一種調調。”她強調文學作品的內在“調性”而非僅僅是表面的形式,她認為文學應該與生活的節奏和情感同步。

    4批判精神與自我審視

    張紫蘭不避諱對文學界、文化現象、以及社會局勢的批判。在《文學談論 十五》中,她指出:“有一種中文,是翻譯似的。其實它應該不是中文,它假借了什麼。”她批判那些無法真實表達思想的偽文藝現象,體現出她對文學語言的嚴苛要求。

    5對形式與內容的辯證態度

    她的散文中,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辯證關係是一個反復探討的話題。她主張“每一篇文章,都是考驗,永恆在奮鬥”,即文學創作是一種永不停息的挑戰和自我突破,文學的內涵和形式都需保持活力和創新。

    6藝術的純粹性與真誠性

    張紫蘭強調藝術創作中的純粹性與真誠性。例如,她在《文學談論 十六》中提到:“一個作家最重要是他的誠實。”她反對虛偽和偽裝,主張創作應該來自真實的內心和誠實的表達,而非追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

    7文學的社會責任感

    她的散文還體現文學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是她在批評文化消費和文學現象時所展現的深刻關懷。在《文學談論 十五》中,她提到“文學和歷史是不同的,戲劇與歷史也是不同的。不必一廂情願。”通過這種表達,她呼籲文學應當擁有獨立的聲音和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總體來說,張紫蘭的議論式散文語言直白、哲理深邃,充滿對自我、對文學以及對社會的深刻反思。她在表述中展現批判精神與個人思想的獨立性,同時也強調藝術創作的真實與純粹。
    參、張紫蘭議論式散文發人省思的亮句
    一、《寫作》中的亮句

    1"我為了創造自己的生命而寫作,我為了陳述眾多人類現象而寫作,我為了記憶古老的與新潮的人我關係而寫作。"

    這句話表達了寫作的多重目的——不僅是為了自我創造與記錄,還為了傳達普遍的人類經歷。寫作不僅是一種個人表達的方式,它承擔著文化與歷史的記錄功能,是創作者與世界之間的橋梁。

    2"文學是我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文學令我安頓,猶如我一生之思想哲學。"

    這句話突顯文學對創作者的深遠影響。寫作不僅是職業或愛好,更是生命哲學的具象化。文學為創作者提供安頓與指引,使其在複雜的人生中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屬。

    3"寫作不為生存。為生存而寫,極易結束一個作者的文學生命。"

    這裡作者強調寫作的超越性,指出寫作不應該是為了生存而生存,這樣反而會淺化作品的深度與意義。文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而非物質層面的回報。這是對現代商業化文學的反思,也鼓勵創作者追求內在的精神力量。

    4"寫作貴在一顆真誠的心,還原紛紛世界之真相,珍藏人間世代之面貌,把人性寫入歷史,以純真珍惜人我。"

    這句話闡明寫作的核心是誠實與真誠。寫作的目的不僅是美學創作,而是追求真相,並將人性的多樣性與歷史的真實性展現出來。這強調文學作為記錄和反思的功能,並提醒創作者永遠保持純真與對人性的珍視。

    討論:

    這些句子展示寫作作為一種深刻的自我探索與人類經驗的表達。寫作不僅是技術的練習,更是情感、哲學與生命的交織。這與當今許多文學創作中對商業回報的強調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提到的“寫作不為生存”的觀點,使我們反思文學的真正價值應該放在思想與情感的深度,而非物質的回報。

    二、《繁複與簡單的世界》中的亮句

    1"我總是超越想像的慈悲與懶散。"

    這句話揭示創作者對自己性格的反思——有時候,生命中的慈悲與懶散似乎是不可控的,但也正是這些特質塑造「我」的多重性格。這種對自我內心的真實呈現,使得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2"文學是一個多麼繁複的心理過程,它超越塵世之名,戀愛整個人世間。"

    這句話揭示文學的複雜性與多層次性。文學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它還承載著情感的波動與心靈的探索。它涉及到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從細微的情感到宏大的思想,都可以在文學的筆端得到表現。

    3"幸好,我見識過祖父母的慈愛,那道人間最善良的光引導我永不失..."

    這裡表達慈愛與人生引領的重要性。這份情感的根源來自於家族的深厚情誼,並且成為創作源泉之一。祖父母的慈愛成為創作者對人性與生命的深刻體悟的來源,這也是文學創作的情感基礎。

    討論:

    《繁複與簡單的世界》更著重於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創作者在反思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時,既有對個人性格的探索,也有對文學的深入理解。這篇文章將文學視為一個繁複的心理過程,並認為它能夠跨越日常生活的界限,戀愛人間的各種情感與歷程,這與現代文學作品中對情感的複雜處理相呼應。創作過程中的內在衝突與對人性的深刻探索,為文學創作提供無窮的動力。

    總結:

    兩篇文章強調寫作的多層面價值——從自我探索到人類經歷的記錄,從內心的情感處理到哲學思考的表達。它們揭示寫作不僅是技術的呈現,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與生命的表達方式,讓讀者感受到創作者如何通過文學去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

    三、《文學談論一》中的亮句

    1「文學雜誌的目的只是要照顧有才華的人。只是要有才華的人贏。」

    這句話揭示文學圈中的競爭現實。在一個充滿才華的領域中,能夠獲得認可的往往是最具才華的人。這讓我們反思文學不僅是情感與思想的表達,還是與評價體系密切相關的價值觀競爭。這裡隱含的“獲勝”意味著一種不斷求精求新,甚至是爭取話語權的過程。

    2「好的創作者,大多年輕就發神經了!」

    這句話講述創作者的特質,強調創作需要某種超越常規的“瘋狂”或突破性思維。這不僅是在形容創作過程中的極端狀態,也暗示許多偉大作品的誕生往往源自於不拘一格的想法和冒險精神。

    3「我必須讀絕好的詩、散文,我才能寫作。因為其實我需要的是詩文中的『音樂』。」

    這句話強調文學作品中“音樂”的重要性,即語言的節奏、韻律和旋律感。對作家而言,創作並不僅是思想的表達,更是一種有節奏、有情感流動的藝術體現。

    四、《文學談論二》中的亮句

    1「在文學上,誰都可以得罪,李白、司馬遷都可以得罪。你不能得罪的是真實!」

    這句話反映文學創作中的核心價值——真實性。即使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也可能成為文學創作的批判對象,但文學作品中的真實性無可妥協。真實是文學創作的根基,只有直面真實,才可能撼動人心。

    2「沒有思想的詩人,成不了大師。」

    詩人的偉大不僅僅來自技巧上的高超,更多來自於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這是一種對文學藝術內涵的高度評價,揭示思想對文學的塑造作用。詩人需要有一個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才能真正成為偉大的創作者。

    五、《文學談論三》中的亮句

    1「為了一閃而過的美,全生命以赴!」

    這句話表達創作者對美的極致追求,犧牲和奉獻精神。這種「一閃而過」的美或許是一個瞬間的靈感、一個短暫的情感表達,卻足以成為作家全身心投入的動力,這是一種對藝術的無私奉獻。

    2「愛,哪需要什麼大理想?『可愛』就是。」

    這句話揭示愛的本質不需要過多的理論和理想化的解釋。愛就是愛,純粹且直白。這樣的簡單認識反映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對文學創作而言,這是一種對人性真實的捕捉,去除華麗的修飾,呈現最本真、最感動的情感。

    3「語言的掌握,是要靠閱讀與潔癖的。」

    這句話表達語言掌握的精緻過程,強調閱讀和對語言的潔癖——即對語言的純粹與精緻的要求。作家必須不斷地閱讀並且對自己使用的語言有極高的要求,這樣才能在文學創作中達到藝術的高度。

    六、《文學談論四》中的亮句

    1「沒有人會原諒幾次彈錯音的演奏,就像沒有人會原諒用錯詞的作家。」

    這句話將文學創作的精確性與音樂的演奏精準度進行比較。作家如同演奏者,使用的每一個字詞都需要精確無誤,不能隨便。有錯誤的文字,就如同不準確的音符,會破壞整體的藝術效果。

    2「那是很不好的文字。但很奇怪,我看完整套書是驚顫的。因為他們是用整個生命去寫。用庸碌寫,用生命寫。不好的文學,卻想流淚。」

    這句話表達一種對“庸碌文學”的尊重,雖然語言不夠完美,文學可能並不完美,但其背後的生命力和情感投入卻是值得敬畏的。這種對於不完美創作的包容態度讓我們反思,文學的價值不僅僅是技巧的完美,還有背後的真誠和情感。

    總結:

    這些亮句中所體現的文學觀點,深入探討文學創作中的真實、思想、情感、技巧等多方面的要素。每一位作家都在與文學的對話中摸索和尋找,並不斷挑戰自我,表現自我。這些語句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卻也在普遍的文學現實中找到共鳴。文學的本質不僅僅在於語言的表達,更多的是在於它背後的生命力量和思想深度。

    七、《文學談論五》中的亮句

    "人之對待萬物,也是一種「委屈」。人追求自然,但沒有永恆的自然。閃閃爍爍。"

    這句話揭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複雜性。人類追求自然,但“沒有永恆的自然”,意味著人類的追求往往是有限的、短暫的,甚至帶有某種“委屈”的成分。這反映人類對自然的渴望,然而這種渴望永遠無法完全實現,我們只能在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中尋求一種短暫的契機。自然本身沒有永恆,而人類的追求常常因無法達到理想中的自然狀態而感到不滿或委屈。

    八、《文學談論六》中的亮句

    "崇拜歷史人物、古典聖賢、或神明神祇等等,不如崇拜當代人。因為只有你才「看得見」當代人。那是真的人。"

    分析與討論: 這句話提出對歷史人物崇拜的反思,強調“當代人”更為重要,因為只有當代人是真實存在的。崇拜歷史人物或聖賢往往帶有一種超越時代的距離感,而對當代人的關注則意味著對現實的關注和對具體生活的反思。這提醒我們,不應將目光過多地投向歷史的遠方,而應該在當下尋找具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真實人”。這不僅是對歷史人物的敬意轉向當代的呼籲,也是一種強調當下生活、個體經驗和現實責任的方式。

    九、《文學談論七》中的亮句

    "詩人不該被文學保護,詩人該保護詩。"

    這句話頗具哲理,揭示詩人和詩歌之間應有的關係。詩人不應依賴文人的保護或外界的庇護,而應當為詩歌本身爭取更多的空間和尊嚴。這句話強調詩歌的獨立性和詩人的責任感。詩人不僅要創作詩歌,更要在藝術的道路上保護詩歌的純潔性與獨立性,而不是被商業化、流行化的趨勢所吞噬。這一立場反映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自我忠誠與堅守。

    十、《文學談論八》中的亮句

    "不是我們不相信歷史,歷史真的很偉大,大到每頁史料都在嚇唬我。我不曉得不好的文學,為什麼拼命寫文學史。"

    這句話提出文學史寫作的一個挑戰和深刻的思考。歷史本身是偉大的,但它並非所有歷史文本都能夠產生深遠的文學意義。歷史的重量是沉重的,常常讓人感到壓迫,而在寫作文藝史時,有時我們會過度依賴歷史事實,而忽視文學作品本身的生命力和藝術性。這種反思呼籲我們更多地關注文學本身的創作和精神,而不僅僅是作為歷史資料的堆砌。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是否能在歷史中立足,而在於它是否能以某種方式觸動當代人的心靈。

    總結:

    這四篇文章的亮句多探討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文學的關係,提倡關注當下、珍視個體經驗、並反思文學創作的獨立性與責任。每句話都含有深刻的哲理,不僅讓我們反思個人與社會、歷史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在文學創作中保持警覺和對真理的追求。

    十一、《文學談論九》中的亮句

    1、”歷史有時候只是必然與偶然。”
    這句話強調文學創作中歷史的複雜性及其不可預測性。文學歷史中的一些大師,往往是時代的產物,既受到社會條件的塑造,也因偶然因素而脫穎而出。這提醒我們,不應過分執著於某一時代的「偉大」人物,亦應珍視那些未被大眾認識的創作者。

    2”我不知道人沒有創意會怎樣?可能不會怎樣吧,只會敗亡。”
    這句話深刻揭示創意對於人類文明與個人存在的重要性。創意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推動個人與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沒有創意,世界可能會停滯不前,個人與社會將面臨退化與衰退。

    3”寫作家的軼事,並不能對作品或文學如何,只是糾纏。創作和生活是不同的,很多思想,生活中永遠看不到,平凡永遠無法企及。”
    這句話強調創作與個人生活之間的區別。作家的生活經歷可能無法完全揭示其作品的深度,作品中的思想與創意常常是超越平凡生活經歷的,是作者精神與哲學的昇華。

    十二、《文學談論十》中的亮句

    1”只有你對得起你的讀者,你的讀者才會對得起你。”
    這句話提出一個互相承擔責任的觀點:作家對讀者的誠實與努力,能夠換來讀者對作品的尊重與真摯回應。這是一種雙向的關係,作家與讀者共同促成文學作品的生命力。

    2”最不耐文評有本省作家、外省作家之別。那是對作品價值的誤導,那不是真誠的文學批評,也不是文學歷史。”
    這句話批評將作家身份(如本省與外省)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標準,指出這種做法的偏頗和局限。文學的價值應該依據作品本身的內涵與品質來衡量,而非作家所屬的背景或身份。

    3、”我發覺我必須努力發現,那種活潑,那種熱烈,那種會滾動的力量。”
     這句話揭示對創作的追求不僅是技術上的精湛,更是對激情與生命力的渴望。創作者應該努力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活力,使其在文化與思想的歷史中不斷發酵與變化。

    十三、《文學談論十一》中的亮句

    1、”我們當追求生命靈魂的公正,對一個作家來說,這比追求歷史意識或歷史定位重要多了。”
    這句話提出作家應該追求更高的精神目標,而非僅僅局限於歷史的框架或外在的身份定位。文學的價值最終來自於對人類靈魂的深刻洞察與反映,這比任何歷史的標籤都更為重要。

    2“文學不是編年記錄,可能也不會服從某一段政治。文學是整個人類靈魂的吼叫。”
    這句話強調文學的普遍性與超越性。文學不應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或對政治的回應,它應該是對人類內心深處的探討與表達,是靈魂的呼喚,而非單一視角的呈現。

    十四、《文學談論十二》中的亮句

    1“每一種表達,有一很高的境界,叫準確。”
    這句話強調表達的精確性與深度。在文學創作中,準確性不僅指語言的精確,也指思想與情感的真摯。作家的表達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力求將內心的情感與思考準確地傳遞給讀者。

    2、”不要黏著自己的文章,不要過度信仰它。寫過就永遠,寫過就罷手。它只是你的思想,你還有身體,你依然是你。”
    這句話提醒作家要保持對自己作品的適當距離,避免過度依賴或執著於已經完成的創作。作品應該是思想的載體,而非作家自身的唯一身份認同。這種看法有助於作家保持創作的動力,並不斷超越過去的自我。

    討論:

    這些亮句強調文學創作中的哲學深度、人性探索和精神追求。它們不僅反映作家與時代的互動,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創作、批評與生命的關係。在這些觀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對創作者自由、對文學價值的堅持,並且認識到文學創作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表面上的成功,而在於對人類思想、靈魂的真誠探索。這些思想不僅是對文學的深刻反思,也對我們的創作、生活與價值觀提出挑戰。

    十五、《文學談論十三》中的亮句

    1 "有人可以論述,但他無法服從。能論述能服從者,可達到一種偉大的協調與均衡,是所謂真正的和平。"

    這句話揭示論述和服從之間的微妙關係。真正的和平,不僅僅是在表面上的理解與表達,更是在深層次上能達成內心的和諧與妥協。它強調批判性思維和接受批判的平衡,指出人類社會中理性與感性的協調對於穩定和進步的重要性。

    2 "人生,你不見得要是一個正確的問題,正確的答案。你只有創造,你是真的想過,文字、群眾才會往前走。"

    這句話挑戰“正確”與“標準”的傳統觀念,強調創意和行動的重要性。人生不必追求絕對的正確,而是要通過創造和反思推動自己和群體的前行,這種觀念鼓勵個體思考不同的道路,而不是僅僅依賴已經存在的答案。

    十六、《文學談論十四》中的亮句

    1 "我無法卑微地像一朵小花,任意張望。我無法不意志。"

    這句話突出個體意識與行動的力量。它表達個體對自我意志的堅持,認為人不能過於卑微或被動,而應有主動追求自己理想和目標的力量。它提醒人們,生命的價值不僅在於存在,更在於主動塑造與追求。

    2 "我很開心理論與它的背叛,我很開心我們的世界超過一切,超越的創造。"

    這句話呈現對理論與實踐之間張力的思考。它不僅表達對理論的喜愛,還看到理論可能帶來的局限性,進而推崇超越傳統的創造性思維。突破常規的創造力,正是讓世界不斷進步的動力。

    十七、《文學談論十五》中的亮句

    1"藝術是殘酷的,藝術不會因為你在現實、政治受到多少迫害,而增加你作品的價值。"

    這句話揭示藝術的獨立性和純粹性。藝術不是為獲取社會的認同或因外界的壓迫而昇華,而是因為其內在的力量與真誠。它提醒創作者,藝術的價值在於其內在的力量,而非外在環境的塑造。

    2 "不管天才或庸才,有些道理,天地間的論理,是我們必須遵守的。行走世間,我們堅持了什麼?我們是否把握自己,看清懸崖。狂亂地愛著自己與別人。"

    這句話強調對普遍法則的尊重,提醒人在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無論天才或庸才,都需要遵守某些基本的道理和規範,同時也提醒我們要自覺地審視自己和世界,不被外界的喧囂迷惑。

    十八、《文學談論十六》中的亮句

    1 "詩還是要有詩味,詩還是要有詩的原因,所有的諒解都不會是詩。"

    這句話強調詩歌的本質。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有其獨特的精神和語言特質,不能只依賴於表面的理解。真正的詩歌應該觸及心靈、反映深刻的情感與思想,而非簡單的表達。

    2 "他誤以為那是藝術,所以他為它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唉!整個世界都是騙子,你怎會騙一個最傾慕的心?偉大的作品要讓你能活啊!"

    這句話深刻揭示藝術創作中的自我犧牲與誤解。它警醒創作者不要陷入為了藝術而自毀的怪圈,藝術的真正價值應當是滋養生命,而非消耗生命。它提醒我們,藝術應該有助於人的成長與解放,而不是成為壓迫和束縛的工具。

    這些句子涉及關於創作、理性、個人意志、藝術價值等多個重要議題。它們不僅僅是對文學的思考,也反映生活、社會和人性的深層問題,具有強烈的啟發性與思考價值。

    回應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
    迴響(1) :
    1樓. James Henry
    2025/03/29 20:05
    That's great. I was impressed by your writing. I am happy to see such a topic. Please come to my blog and read it. eztag login

     
    (james845henry@gmail.com)

    「文學談論」、「永遠」是我寫的

    較好的書。

    張紫蘭2025/03/31 18:30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